美國人登月的話頭在沉寂了數十年后又被重新提起,關于1969年美國人登月成功是不是造假或謊言的爭論也重新引起公眾的注意。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溫一部30年前含沙射影的幻想影片,應該是別有趣味的。
1978年的美國影片《摩羯星一號》(Capricorn One),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幻片,其實是一部政治幻想影片。上映后不久曾被引進中國內地公開放映,這可能和它有助于“揭露資本主義的腐朽黑暗”有關吧。
影片說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因為航天項目搞了16年,耗費了巨額國帑,卻一直沒有什么成果,已經越來越無法向國會和公眾交代,于是首席科學家決定鋌而走險,要弄出一個大大的成果來,好讓世人震驚——在丹·布朗近年風行一時的小說《騙局》中,NASA造假的動機也是如此。
這個大大的成果竟是——發(fā)射“摩羯星一號”宇宙飛船,載人登陸火星!
但是誰會想到,就在發(fā)射升空前幾分鐘,飛船上3位準備登陸火星的宇航員卻被秘密接走,緊急送往一處秘密場所。而倒計時之后升空的宇宙飛船,里面實際上沒有人,而且它也不會真的飛往火星。
在那個秘密場所,首席科學家向3位宇航員攤牌了:這次行動是一個驚天騙局。他要求3位宇航員在未來的8個月里,在這個沙漠里的秘密基地中,向全世界扮演“摩羯星一號”登陸火星的“實況轉播”!
首席科學家大膽瘋狂的想象力,讓3位宇航員目瞪口呆!
可是首席科學家軟硬兼施,最終還是讓他們屈服了。首席科學家說:如果你們揭露真相,美國人民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相信了”——因此,即使為世道人心著想,你們也應該跟我合作。同時他還以3位宇航員家人的生命安全為要挾。
于是,3名宇航員不得不和首席科學家合謀。他們共同將一個彌天大謊持續(xù)了8個多月。在此過程中,全美國、全世界都不斷從電視上看到3位宇航員飛往火星、在火星成功登陸、又順利開始返航的“實況轉播”。中間還包括宇航員在太空中和家人通話,互訴關愛;宇航員家人接受媒體采訪,領受敬意……種種煽情場面應有盡有。
也許有人會問:在地球上仿造火星大地,難道不會被人識破?這樣的驚天騙局需要多少人共同協(xié)作,難道不會有人揭露……是的,有這些疑問是很自然的。這使人聯(lián)想起近年舊話重提的“登月造假”公案——認為美國宇航員1969年7月16日的登月是一場驚天騙局,整個阿波羅登月計劃都是在內華達沙漠或美國宇航局的攝影棚中完成的。
主張“登月造假”的人認為,美國政府此舉是一種心理戰(zhàn)策略,當時美國正在進行越南戰(zhàn)爭,與前蘇聯(lián)的太空技術競賽也處于劣勢,需要給世人造成美國科技遙遙領先、美國無比強大的錯覺,加劇世人的恐美畏美心理,從而瓦解對手斗志,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還有人認為,這是美國為了欺騙前蘇聯(lián)的決策者,讓他們在航天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物力,以便拖垮前蘇聯(lián)的經濟。諸如此類,都需要上演這樣一出科學造假大戲。
事實上,對于1969年美國登月真實性的懷疑,幾十年來一直存在,只是近年因連續(xù)有人拋出所謂“重磅炸彈”(比如Bill Kaysing等人的《我們從未登陸月球》一書),才又再次引人注目而已。而1978年的影片《摩羯星一號》,不妨視為這種懷疑中的一部分。
據說“幾乎沒有什么科學家會認真對待登月造假論的觀點”。如要澄清事實,卻也未見事主出來自辯清白,NASA和當年“阿波羅11號”上的宇航員似乎都對此沒有興趣。1999年7月20日,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舉行儀式,紀念登月30周年,副總統(tǒng)戈爾向當年“阿波羅11號”上的3名宇航員頒授獎章,以表彰他們?yōu)楹教焓聵I(yè)作出的貢獻。這似乎表示了美國政府對此的態(tài)度。但是,那位當年的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卻依然拒絕參加任何記者招待會,拒絕簽名,拒絕合影——30年來他一直選擇沉默。這又難免給人們留下疑惑。
事主雖不積極,倒是有不少熱心的局外人來為1969年登月的真實性辯護。針對主張“登月造假”的人提出的所謂“十大疑點”,也有人嘗試逐一進行駁斥。但是,如果以中立的立場來看影片《摩羯星一號》,就會感覺似乎影片就是為回答那些駁斥而拍的。
比如,駁斥“登月造假”的理由之一是:“NASA有成千上萬的科技、工程人員,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不僅全體參與者的人格受損,而且讓幾萬人守著謊言過幾十年,怎么可能?”而《摩羯星一號》編的故事表明,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只要首席科學家身邊的極少數人共謀并配合,就可以造成這樣的驚天騙局。至于“成千上萬的科技、工程人員”,其實每人都只是一架巨型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而已,他們完全沒有機會了解全局真相,因此也用不著“守著謊言過幾十年”。
附帶說起,講述類似的利用電視制造彌天大謊故事的影片,已經有過不止一部,例如著名的《西蒙妮》(Simone)。一個純粹用電腦虛擬出來的美女,成為大眾情人,電視使得世界上每個人都相信大明星、大美人西蒙妮實有其人,她甚至擔任了聯(lián)合國的親善大使,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她每到一處,全世界觀眾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她抵達該地的“實況轉播”。這和《摩羯星一號》中宇航員們在“火星”上的“實況轉播”如出一轍。
當3位宇航員(注意:宇航員的人數也恰好和“阿波羅11號”一樣)違心幫助首席科學家完成了這個彌天大謊之后,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殺人滅口——按照首席科學家的安排,“摩羯星一號”將在返回地球的最后瞬間失事,3位宇航員將壯烈犧牲,成為英雄。
事情也確實按照首席科學家的計劃一步步實施了,隆重的葬禮舉行了,宇航員的家人們悲痛欲絕,政要們——包括首席科學家在內——對她們溫語慰問……但是,無論怎樣別有深意,電影終究只是電影,總要有一個伸張正義的結尾,所以在最后關頭,導演讓一位宇航員歷盡艱辛逃過追殺,出現在葬禮現場——驚天騙局終于大白于天下。
除了這個合乎道德但不甚合乎情理的結尾,《摩羯星一號》中所假想的“登陸火星造假”的動機、手法等等,都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登月造假”公案。不過,即使有人斷言《摩羯星一號》是對“登月造假”的影射,導演也完全不必擔心受到什么指控——他只消用希區(qū)柯克的名言就能輕易開脫自己:“這只是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