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發(fā)生炎癥及肝細胞壞死持續(xù)6個月以上稱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有多種原因引起,其常見原因如病毒感染(甲、乙、丙、丁)、自身免疫及藥物中毒等。因此慢性肝炎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而是一個臨床和病理的綜合征。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可毫無癥狀,僅在查體時發(fā)現(xiàn)肝臟腫大或肝功能異常,嚴重者可深度黃疸、腹水、浮腫,出血傾向及肝性腦病。 慢性肝炎在祖國醫(yī)學里屬于脅痛、積聚等范疇。對慢性肝炎病人主要從臨床癥狀、體征、病因病機等進行辨證分析。辨證要點為辨邪之性質(zhì)與盛衰;辨正其受損之程度,涉及臟腑氣血及陰陽屬性;辨失調(diào)性變化(氣血失調(diào)為主)。臨床常分為以下幾型:
濕熱內(nèi)蘊型口苦便于、脅痛、腹痛或煩熱,或面目皮膚色黃,舌質(zhì)暗、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shù)。
治則: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方藥:茵陳四物湯和五味消毒飲加減。茵陳30克,梔子10克,黃柏6克,大黃(后下)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20克,野菊花10克,虎杖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丹參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肝郁氣滯型一般屬慢性遷延型肝炎,臨床可見郁悶不舒、兩脅脹痛、食欲不振、口苦腹脹、苔薄白、脈弦或弦滑。
治則:舒肝理氣,活血化淤兼健脾和營。
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炒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丹參30克,郁金10克,陳皮10克,黃芩10克,香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滯血淤型 多見慢性活動性肝炎和肝硬化,臨床癥狀可見脅痛以串痛為主,偶有刺痛,食欲不振乏力,而色晦暗,口唇發(fā)紫,肝脾腫大或有肝掌、蜘蛛痣、脈弦或澀。
治則:活血化淤為主兼健脾和胃。
方藥:膈下逐淤湯加減。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川芎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柴胡10克,元胡索15克,枳殼10克,五靈脂10克,香附6克,丹皮10克,丹參30克,郁金10克,穿山甲10克,鱉甲30克,生牡蠣30克,烏藥4克。水煎服,每日1劑。
濕熱未盡型口苦而粘、脅痛、小溲黃赤,大便多而不爽。此型可見慢性肝炎病程中任何時期。
治則:清利濕熱,舒肝解郁。
方藥:醋柴胡10克,茵陳15克,板藍根15克,蒲公英15克,丹皮10克,小薊15克,炒梔子10克,炒知母15克,炒黃柏10克,炒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肝腎陰虛型多為肝炎后期,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耳鳴,少寐多夢,口干心熱,腰腿酸軟,大便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shù)。
治則:滋陰柔肝,健脾益氣。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黃精15克,麥冬10克,炒山藥10克,丹皮30克,茯苓10克,沙參20克,杞子20克,澤瀉10克,丹參30克,桃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