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他說:“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彼J為,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脫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fā)展的道路,明確了做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fā)點。
二、啟發(fā)式教學的內涵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也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首創(chuàng)者,他在這方面的名言是:“不分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段話大意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卻講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他東,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在教他了?!本褪钦f只有當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啟發(fā)。如果讓學生認識一樣東西,告知其一面,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這就表明學生未處于積極思維狀態(tài)就不要勉強施教,假如將各個方面不厭其煩地一一告之,反而養(yǎng)成學生的依賴性,阻礙其思維的發(fā)展和獨立思考。這種教育思想的建立與提出,更具有實際中的操作性,對在何種時間何種學習狀態(tài)下施教,做出具體的指導,在微觀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二者之間存在的關系
1.宏觀調控、微觀實施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把教學當做一件事,在總體方面提出了怎樣教、怎樣學、怎樣做,提出了總的教學方向,卻沒有提出在什么時機,什么狀態(tài)下去教去做去學。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指出了何時教,怎樣教,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這種教學思想的提出,更具有實踐性。二者之間前者是教學理論,后者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實施,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上,只有理論指導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教學做合一”教學論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具有指導意義,二者之間互相依靠,互相作用。
人的外部活動都需要通過做才能完成,說與做是人與外界保持相互溝通的兩種方式。陶行知之所以能夠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其他長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影響很大。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人也稱他為:“創(chuàng)立美國教育學的重要人物?!倍磐谧约旱慕逃碚撝校瑥母鞣N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于教育本質的論點,基本上用三句來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xù)不斷改造”。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陶行知先生借鑒此種理論,經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與方法在21世紀的作用是巨大的。關于啟發(fā)式教學,更準確的說應該是一種教學方法。
四、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指導下怎樣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1.小學生心理特點
小學生心理發(fā)展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原有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運動具有發(fā)展方向和數量化方面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方向性和順序性;②連續(xù)性和階段性;③不平衡性;④發(fā)展具有差異性,其具體表現為: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無意注意持續(xù)時間長,感性認識與直觀性認識強于抽象思維,感性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抽象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形成,無意記憶逐漸轉化為有意記憶且時間長,想象力豐富,情感方面表現強烈,意志力差,智力水平發(fā)展不一致。只有充分把握兒童的心理特征,才能在充分時間與環(huán)境下,合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2.想象力與思維特點
想象是在頭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想象的內容往往出現在現實生活之前,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教學中充分把握有意想象中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加以啟發(fā)、引導,就可以極大地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從中小學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一般趨勢來看,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而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在形象思維狀態(tài)中,并且不大能意志自己的思維過程,所以只有在了解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逐漸摸索規(guī)律,抓住學生的心理活動特征,按照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狀況加以點撥、引導,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整體提高。
3.加強備課質量
在備課中不僅僅是把握教材的重難點以及明確教學步驟,還應把教材分解,針對教材的具體情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考慮到在平時生活中那些具體的事物能夠與本次課的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聯系到一起,使兒童從中明確一些道理,例如在“前滾翻”教學中,用一個球體的滾動來引導學生理解“團身”的目的,再用一個非球體讓學生說明為什么不能滾動,進而說出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圓的東西以達到教學目的。
五、結 論
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本點。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想問題和辦事情的過程中,不應該從主觀的想象出發(fā),而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換言之,就是要從物質及其具體形態(tài)和屬性的全部總和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要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索他的內在規(guī)律,并按照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去辦事。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的根本出發(fā)點就是為了做,從實際中實事求是的去做,再從做中去學到知識,教導我們在教學生時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去實踐,從實踐中去學,脫離了這一觀點,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學習意義。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該讓學生多去做,讓他們在做中獲得廣博的知識。能夠運用廣博的知識去造福人類、造福社會,徹底扭轉應試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現象。將啟發(fā)式教學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相聯系,將更有助于我們去創(chuàng)造教學、去開發(fā)教學,使我們能夠在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下去具體的、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職責,為祖國的富強培養(yǎng)出更多的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