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皓
摘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引導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這篇文章以《文化大革命》教學設計為例,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文化大革命為教學目標,圍繞如何才能抓住學生的心這個中心,通過情境、問題、細節(jié)、活動等教學手段和方法來組織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學生;文化大革命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1-0135-01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上如何抓住學生們的心成為這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本文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
一、用情境感動學生的心
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有驚心動魄的重大戰(zhàn)爭,有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還有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美妙絕倫的藝術珍品。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歷史情境,營造歷史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魅力,縮短現實與歷史的距離,讓課堂教學吸引學生。在講《文化大革命》一課前,將全班分幾個小組,分別回家調查祖父、祖母心中的文化大革命,并在行知課上交流,初步確立文革印象。同時記錄同學們普遍感興趣的文革話題。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將《文化大革命》這章的內容分為兩節(jié)課來完成。
二、用問題牽引學生的心
層層設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設計中,共設計了系列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文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圖片。 之后又設計了4個子問題:第一組圖后問:從這組圖片看,文革帶給了我們什么?第二組圖片后問:文革又帶給我們什么?第三組圖片后問:文革還帶給我們什么?第二大個問題是:(展示《文革期間世界在干什么?》資料)我們還失去了什么?第四組圖片中,我展示了文革時期工業(yè)、科技、外交成就,設問:這些成就是文革帶來的嗎?第三個大問題是:文革能否避免?第三四個大問題,是通過記者對鄧小平的采訪設問引出的:1980年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問鄧小平,“今后中國如何避免類似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假如她采訪你,你將怎樣回答?“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大家認為要永遠保留下去嗎?”以問題為線,牽引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抓住學生的心。
三、用細節(jié)吸引學生的心
用生動具體的細節(jié)讓學生“入境”,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種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心態(tài),讓歷史課更具親和力。歷史是活在細節(jié)中的,沒有細節(jié)的歷史便失去了生命。細節(jié)教學能讓深奧難懂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當講到文革期間的工業(yè)、科技、外交成就,并提問:這些成就是文革帶來的嗎?學生們習慣性的答不是,但并不知道為什么不是。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這個問題,引入聶帥回憶錄中的一個細節(jié):衛(wèi)星早就做好了,并準備發(fā)射。
四、用活動激勵學生的心
將活動引入課堂,增加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個解放”即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們能想;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能說;解放兒童的時空,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擴大眼界,各學所需,各教所知、各盡所能。這就是告訴我們課堂是師生交往互動的舞臺;是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場所,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個性化的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過程。在該課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用一句話概括你心目中的文革。
五、用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征服學生的心
對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原因的分析是難點,由于時空的巨大差異,往往學生難于分析理解得出同一事件不同原因之間的關系和地位。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部份的內容,粗略的找出導致文革發(fā)生的原因有哪些?在實際課堂中,學生大都很快找出:黨內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繼續(xù)發(fā)展;對世界形勢估計過于嚴重;毛想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林、江一伙別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長。在學生已有認識水平的基礎上,老師作深入分析與講解:如第一步講解了“左”傾錯誤在文革時期的主要表現是指階級斗爭擴大化,錯誤繼續(xù)發(fā)展從十年探索到文革時期的歷程。第二步幫助學生分析對國際國內形勢估計過于嚴重和“左”傾錯誤繼續(xù)發(fā)展之間存在的因果聯系,從而糾正學生認知上的誤區(qū)。第三步,補充講解當時國家政治生活當中存在的個人崇拜現象。第四步,分析三個原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第五步,最后得出根本原因:“左”傾錯誤發(fā)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通過這樣層層剖析、水到渠成的分析,直觀地呈現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用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減低了學習的難度,使學生能更輕松愉快的學習。
另外,要上一堂能夠吸引學生心的課,應該課前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只有這樣,教學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才能真抓住學生的心。同時還要針對本班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程度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