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先進文化建設呈現(xiàn)空前繁榮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下,一些不容忽視的傾向、現(xiàn)象也日益凸顯,如果任其擴展蔓延,必將直接危及先進文化建設的方向、性質。因此,必須澄清對先進文化內涵的模糊認識,厘清對先進文化的是非判斷標準,保證先進文化建設的健康開展。
關鍵詞:先進文化 內涵 標準
中圖分類號:B8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1-032-03
目前,我國文化建設呈現(xiàn)空前繁榮發(fā)展良好局面,在經(jīng)濟、政治、社會建設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但也不容忽視這樣一個問題,只要與“文化”沾邊的,都無不標榜是先進文化。這其中不僅包括一些明顯帶有“崇洋”傾向的匾額招牌,甚至連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東西也貼上先進文化的標簽。有人將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先進文化是個筐,什么‘文化都能裝。”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決不可聽之任之。筆者認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是要澄清對先進文化內涵的模糊認識,厘清對先進文化的是非判斷標準。
一、準確理解先進文化內涵要澄清的幾個問題
1.先進文化內涵的界定。首先,要準確理解先進文化的內涵,必須搞清什么是文化的內涵。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幾百種之多,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下定義者立于不同的學科角度所致,諸如,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盡管不同學科給文化所下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在認識上是共同的,那就是文化因人而生,如果沒有人,就絕沒有文化可言。一部人類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文化史。所以,馬克思“自然的人化”的概括,雖然不是文化的定義,但卻精辟地指出了文化的內涵。即人類超越動物本能,依照自己的價值取向,作用于自然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制度的,只要有人的參與、創(chuàng)造,都屬于文化的范疇,這是廣義上的文化。其次,我們所要建設的文化是屬于什么樣的文化?顯然不是涵蓋如此寬泛的廣義文化,而是與經(jīng)濟、政治相對應,反映并作用于經(jīng)濟和政治的觀念形態(tài)的狹義文化,是思想道德、價值信念、精神情感方面的人文文化,屬上層建筑范疇,其核心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再次,我們所要建設的先進文化應具有怎樣的特質?屬于上層建筑的文化有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別,對此,我們歷來的態(tài)度是努力建設先進文化,積極扶植健康文化,認真改造落后文化,徹底摒棄腐朽文化。那么,什么樣的文化才能稱得上是先進文化呢?按照“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原則要求,先進文化應具有服務性、開放性、前瞻性、民族性、科學性和群眾性的特質。那么,建設先進文化就應緊緊扣住這些內涵特質。
2.發(fā)達國家的文化不等于先進文化。我們所要建設的先進文化是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雖然科技文化也屬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但就其內在特質和社會功用而言,二者之間不盡相同。科技文化所涉及的是認識體系的內容,人文文化所涉及的是價值觀念的內容??萍嘉幕话惚憩F(xiàn)為人類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把握,換句話說,人類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把握如何,往往直接在社會物質文明發(fā)展上得以同步反映,這就是為什么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之所以被現(xiàn)代社會機械操作所取代的根本原因。而人文文化則主要表現(xiàn)為人類需求、愿望、理想、選擇等生活目的與價值觀念,它們往往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并對社會歷史起著或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它與社會的物質文明并非一定同頻共振。在15世紀以前中國處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物質文明程度不高,然而,它所創(chuàng)造的人文文化,不僅使中華文明璀燦奪目,也給周邊國家文明進步以充沛的養(yǎng)分,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最亮麗的風采,就是明證。
就目前現(xiàn)狀而言,發(fā)達國家在科技文化上所表現(xiàn)出的某些先進性,我們的確不可與之同日而語。但是科技文化的先進,并不意味也絕不等于人文文化的先進。因為我們要建設的先進文化是思想道德、價值信念、精神情感方面的人文文化,是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因此,以發(fā)達國家科技文化作為參照,來衡量我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文化建設,是認識與理解上的嚴重偏頗。
3.不能脫離意識形態(tài)屬性談先進文化。我們談先進文化,并不是在談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在談一個具體的社會歷史實踐,肯定要和現(xiàn)實以及現(xiàn)實的功利聯(lián)系起來。離開現(xiàn)實功利空談概念是毫無疑義的。自古以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由于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不同,對于文化先進與否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譬如,價值觀念的不同對于文化先進與否的認識也是不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社會本位價值觀念可謂是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追求個體本位價值觀念也可謂由來已久。這就必然形成東西方對文化先進與否認識上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談先進文化時,不能脫離國家意識形態(tài)以及民族生存的歷史和精神的歷史,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看創(chuàng)造它的那個階級是否先進。我們所要建設的先進文化,性質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任務是全面構筑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立場上,立足于民族的前途與命運,代表當代中國前進方向,代表推動社會發(fā)展要求,努力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化。
雖然在文化的載體形式和傳播手段上,與西方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諸多不足,但這并不能證明我們的文化落后。美國的文化產(chǎn)品大都利用高新技術包裝,即使它在某些方面能吸引人,贏得了一定市場,因其內容大多宣揚的是資產(chǎn)階級人生觀、價值觀,決不可妄言其先進。因為,判斷一種文化先進與否,不能只看現(xiàn)象,要看其實質;不能只看形式,要看其內容;最根本的是要緊緊抓住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
二、衡量文化先進與否應把握的標準
1.要看其指導思想是否科學。既然我們建設的“文化”是與經(jīng)濟、政治相對的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那么,判斷其先進與否,根本是要看其指導思想是否科學??茖W的標志是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并正確運用這一規(guī)律,引導、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fā)展,以合理的、先進的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尊重、維護、調動社會廣大成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對待一切事物,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最高社會形態(tài)為最終追求。
凡是科學的思想理論必須經(jīng)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被人們奉為科學的思想理論。在今天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嚴峻形勢面前,研讀馬克思理論成為西方國家政要、銀行家、金融家、企業(yè)家所追求的一種“時尚”,他們試圖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于是,一個嚴密邏輯清晰地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資本主義的內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產(chǎn)過剩——透支消費——違約率上升——經(jīng)濟危機。馬克思關于經(jīng)濟危機根源的理論經(jīng)得起現(xiàn)實的拷問,充分顯示了科學思想理論的魅力。
中國共產(chǎn)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她所領導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必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勢必把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構筑作為核心,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和重要內容,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重要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教育重點。毫無疑問,只有如此建設起來的文化,才是先進文化。
如果摒棄觀念形態(tài)的科學指導思想,僅以技術水平的高低去衡量文化的先進與否,這種做法的本身就有失科學。比如,某些西方國家憑借本國所占有的尖端技術,研發(fā)新型軍事武器,擴充軍事力量,四處制造事端,破壞世界和平與安寧。即使其技術再先進,也不是觀念形態(tài)上的先進文化。
2.要看其是否具有文化共享的理念。大凡先進文化都應有共享的理念。這是因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反過來又在化人。世間因為有了人才產(chǎn)生了文化,因為有了文化才使人真正成為社會人。古往今來,不管生活在何國家、何民族、何地域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接受的文化信息,感受的文化氛圍,具有相通之處。那么,文化共享就不僅是可能,而是必然。
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由于資產(chǎn)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chǎn)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個民族的各個方面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所代替。物質生產(chǎn)是如此,精神的生產(chǎn)也是如此。各個民族的精神產(chǎn)品成了公共的財產(chǎn)。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多種民族的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文學。”①經(jīng)典作家這里關于“世界的文學”的論斷,廣而言之,也可以理解為“世界的文化”。其實,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有沒有世界文化,而在于不管是地域的或民族的“精神產(chǎn)品”如同物質產(chǎn)品一樣,隨著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必將成為公眾共享的產(chǎn)品。
羅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較》中也說:“不同文明間的交流,過去常常被證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向埃及學習,羅馬向希臘學習,阿拉伯向羅馬帝國學習,中世紀的歐洲向阿拉伯學習,而文藝復興的歐洲又向拜占庭帝國學習。許多這樣的交流表明,作為落后國家的學生能超過作為先進國家的老師。對于目前中國發(fā)生的情形,如果我們把中國人看作是學生,那么中國人一定能再次超過我們西方人。事實上,如同他們向我們學習一樣,我們能從他們那里學到許多東西?!雹趶牧_素所言國家、民族間文化互學共享的事實,我們同樣可以反過來這樣理解,任何一種文化如果不能自覺、主動與異質文化交流和融合,進行有效地“嫁接”,勢必處于孤立封閉狀態(tài)之中,造成“近親繁殖”,這樣的文化必將是一種短命的文化,根本就沒有什么先進性可言。
文化共享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是其自身生存、發(fā)展、完善的必然需要。在經(jīng)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wǎng)絡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由于文化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任何文化的自我封閉已萬不可能。既然如此,那就要樹立共享觀念,自覺融入共享,在共享中取長補短,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建設先進文化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文化共享理念。
首先,要勇于汲取、借鑒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對于本國文化要有正確認識,既不要“天生麗質難自棄”,自愛自憐;也不要“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孤芳自賞。對于外來文化只要是有益的、有用的,都要持有欣賞、享受、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不鄙視,不排斥,以泰山不讓杯土的包容態(tài)度,以河海不擇細流的寬闊胸襟,廣納精華,以豐富和充實自身的文化發(fā)展。在汲取、借鑒的同時,對于那些明顯帶有資產(chǎn)階級審美傾向,甚至宣揚資產(chǎn)階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文化產(chǎn)品,應堅決摒棄、剔除。要努力克服學習借鑒中的浮躁之氣,什么斯克爾賓館、維多利亞浴場、萊茵名都等等,僅用幾個無厘頭、名不副實的“洋詞”,就以為是對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共享,相反,這恰恰是淺薄的寫真。其次,要勇于將自身優(yōu)秀的文化“送出去”。在文化共享中,僅吸納和引進外來文化是不夠的,還應該積極主動地將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送出去。在文化“送出去”的過程中,一是要有辨別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優(yōu)秀的東西送出去。目的就是要讓世人真正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所在,而不是魚目混珠、魚龍混雜,將一些不良文化產(chǎn)品也推出國門,給一些本來對中國文化抱有偏見的人們落下話柄,或給那些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的人們產(chǎn)生錯覺或誤解。二是要充分展示當代中國的新形象。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近幾年來,在西方世界“中國威脅論”此起彼落,尤其是一些西方媒體歪曲事實,“妖魔化”中國,對此,我們就必須通過文化傳播,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以正視聽,將一個當代中國真實形象送到世人面前。
3.要看其是否具有獨樹一幟的民族特色。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歷史的積淀和潛在的社會意識,滲入社會心理的深層,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該民族所具有的獨特的思想感情、審美傾向、處事態(tài)度、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這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以全民族共同聯(lián)系為紐帶,以全民族利益為宗旨,它對內包容豐富多彩的個性,對外顯示旗幟鮮明的整體風貌。雖然人類文化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但并不等于人類文化的同一和統(tǒng)一。經(jīng)濟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或者說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單一價值標準的所謂“全球性”文化。因此,從這個意義說,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超然于民族之上的同一、統(tǒng)一的文化,而恰恰是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了繽紛瑰麗的世界文化。
正因為如此,“在最杰出的近代作家身上,他們自己國家的特點可以通過他們對古人的模仿中看出來;他們的花朵和果實雖然得到了同一太陽的溫暖,并且在同一太陽的照射下成熟起來,但他們從培養(yǎng)他們的國土上接受了不同的趣味、色調和形式。從寫作的風格來認出一個意大利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或西班牙人,就像從他面孔的輪廓,他的發(fā)音和他的行動舉止來認出他的國籍一樣容易?!雹鄯鼱柼╆P于從作家的寫作風格來認出他們國籍的論述,正說明文化獨具民族特色的極端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王牌,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標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建設文化的過程中,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長是必要的,但決不能迷失自我,必須堅定不移地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貫主張。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問題上,毛澤東強調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敝挥羞@樣的文化,才是“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④的文化。
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問題上,江澤民指出:“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國家要獨立,不僅政治上、經(jīng)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根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反映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自己新生活的進程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贏得中國人民的喜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⑤只有堅持民族特色,表現(xiàn)和反映振奮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堅定的民族志向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競爭活力的先進文化。
考量一下現(xiàn)在文化建設中的一些雅俗不分、美丑不辨,甚至刻意追求鄙俗、丑陋的不良傾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醒。例如,有些地方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實,甚至視低俗、粗俗、庸俗的東西為民族特色,從城鄉(xiāng)大街小巷各種店鋪名稱可見一斑,什么劉三刀把子肉、趙老鬼茶莊、胖嫂足療所等等不一而足。不言而喻,這種所謂逆美而行“文化”,根本不是在豐富民族文化特色,相反是對民族文化特色的糟踐和扭曲,豈有先進性可言。
4.要看其是否堅持人民大眾利益至上的原則。文化“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蔽幕ㄔO“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焙翢o疑問,是否堅持人民群眾利益至上,是衡量文化先進與否又一重要標準。因此,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堅持人民大眾利益之上的原則,切實做到文化建設為了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激勵人民群眾的文化創(chuàng)造精神。一些地方憑長官意志,越俎代庖,脫離實際,遠離大眾,為涂脂貼金“造政績”所搞的文化虛假繁榮,不管作出何種標榜,都不是先進文化。第二,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故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金克木先生認為,文化就是“國情”,就是“國民性”。建設文化要立足于中國正處于今后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要著眼于提高人民群眾素質這個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協(xié)調社會各種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反之,建設文化不僅失去應有的意義,同樣也沒有先進性可言。第三,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成果享受權。文化建設的主體既然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成果自然也理應由廣大人民群眾去享受,任何個人或社會集團、社會階層都不能倚仗經(jīng)濟或政治的強勢地位,強行將某種文化成果據(jù)為己有;也不能借口是文化原生地或原創(chuàng)者,而將某種文化列為專屬。對于一些新的文化成果常常帶有思想意識的超前性,甚或表現(xiàn)為人們還不熟悉的新的表達形式,也應將對其的價值判斷權、選擇權交給人民群眾。否則,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是口惠而實不至。
綜上所述,只有準確把握內涵,嚴格衡量標準,才能真正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只有這樣的文化,才是真正代表社會前進方向、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反映最廣大人民利益和要求。也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在當今諸多思潮的較量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充滿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
2.羅素.中西文化之比較.中西文化文學比較研究論集〔M〕.重慶出版社,1988
3.伏爾泰.論史詩.西方文論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65
5.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宋球勛,江蘇省徐州市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文化建設 江蘇徐州 221009)(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