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云
[摘要]影片《畢業(yè)生》是編導者對于當時社會的人文關懷和心靈體察、對社會深層問題的發(fā)掘與表現(xiàn)并將他的主觀思維集中于影片中進行的靈魂升華。通過本杰明情感上被誘惑與追逐夢想的情節(jié),以真實的觸角展示了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年輕人的精神生活,觸及美國社會的靈魂深處,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該片使現(xiàn)行的好萊塢電影從純粹的逃避現(xiàn)實的消遣品逐漸變成反映現(xiàn)實的藝術品,值得深思。
[關鍵詞]《畢業(yè)生》;誘惑;夢想;影響
自1967年起,“好萊塢文藝復興”(又稱“新好萊塢電影”)讓行之多年的大片廠壟斷制度退居二線,年輕的作者們奉獻出更多貼近現(xiàn)實生活和年輕人思想感情的電影,使現(xiàn)行的好萊塢電影從純粹的逃避現(xiàn)實的消遣品逐漸變成反映現(xiàn)實的藝術品。…在這場偉大的電影變革里,由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執(zhí)導的《畢業(yè)生》,以一鳴驚人的黑馬姿態(tài)出現(xiàn),成為這一時期一部典型的、舉足輕重的代表作。名不見經(jīng)傳的青年演員達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也因《畢業(yè)生》而一舉成名天下知。
從整體上來說,《畢業(yè)生》情節(jié)非常簡單,也沒有什么大的波瀾起伏。影片以象征主義的手法描述了一個畢業(yè)生剛踏入社會的困惑與茫然,他遭遇已婚婦女羅賓遜夫人的情感誘惑,與之保持不正當?shù)年P系,但又因愛上羅賓遜夫人的女兒依蘭恩,這是他夢想中的愛情,在歷經(jīng)波瀾后,艱難地在誘惑與夢想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情節(jié)在我們今天看來非常簡單,卻經(jīng)久不衰,使其榮獲第四十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人等多項獎項,還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一個世紀以來100部最佳影片之一。2005年5月,這部影片在電影學院劇院重新放映,觀眾反響依舊熱烈,掌聲不斷一這就是經(jīng)典。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雖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但在當時,影片深受詬病。有人說男主人公本杰明道德淪喪、情感迷失;有人說本杰明頹廢沉淪、游戲人生;有人說影片中本杰明同時愛上母女倆,無論精神還是肉體都在出軌,這是亂倫,有違倫理……甚至于因為這樣的劇情,這部片子在當時相對保守的臺灣被禁演長達20年,以免對民眾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呻娨曀囆g與科學院主席弗蘭克·皮爾遜談起了他第一次看這部片予時的感受,卻言:“說它讓人印象深刻還不夠,也許有人認為它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說法更準確,這是個奇跡。”
詬病與奇跡?只要把影片放到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中去看,一切都可以明了。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經(jīng)濟迅速增長,出現(xiàn)了一個被西方經(jīng)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進入“豐?!鄙鐣?。但此刻隨之而來的是泛濫一時的性解放、無政府主義的思想無處不在。不少人富足社會中,中產(chǎn)階級的子女雖然錦衣玉食,可精神卻都極其苦悶、無所依托,更得不到正確的疏導與宣泄。他們帶著一種與社會反抗的情緒借助搖滾、嬉哈、嬉皮士等行為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滿,這一切都給單純的年輕人以巨大的沖擊。影片《畢業(yè)生》則用一只真實的手去觸摸并展示這一切,更為直接地表達了當代青年的內(nèi)心緊張和沖突。正如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所言的“是鏡子,是現(xiàn)實的片斷”一樣,透視了當時美國年輕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迷茫、不滿以及無奈,并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文學作品。
一、情感被誘惑
在影片的開頭,本杰明和父親的一段對話讓觀眾先入為主了解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
布蘭多克先生:你怎么了,客人們都在樓下,本,等著看你呢。
本杰明:爸爸,你能不能向他們解釋,我得一個人待會。
布蘭多克先生:他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本,他們大多從你出生就認識你,你到底怎么了?
本杰明:我只是……
布蘭多克先生:焦慮?
本杰明:是……
布蘭多克先生:為什幺焦慮?
本杰明:我想是擔心我的未來。
布蘭多克先生:未來怎幺了?
本杰明:我不知道,我想它變得……
布蘭多克先生:變得怎樣?
本杰明:(看著他的父親)變得……不一樣。
很明顯,欲言又止的本杰明一直都在精神枷鎖的勞役海中苦苦掙扎,即使他有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受過高等教育。他在貌似循規(guī)蹈矩的姿態(tài)中暴露出積攢多年的壓抑,于迷茫中四下發(fā)散。他不合群,愿與孤獨為伴侶。他的親人朋友無法察覺,只剩他苦悶的心在煎熬。這精神負擔似乎已經(jīng)讓他無法正視未來,直面人生。于是他在無奈與惆悵中選擇了逃避,回避鮮活的世界,把自己關在門里,從門縫中偷窺外面的世界,塵封了跳躍的心靈。這是影片一開場就通過長鏡頭細致入微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的。它的主人公本杰明不知道自已將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他只知道他無法投入,過像父母以及他們的朋友那種富裕然而空虛的生活。這位彷徨困惑的主人公毫無疑問最先引起了青年電影觀眾的強烈認同。影片將美國社會20世紀60年代這一情景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觸及美國現(xiàn)代社會的靈魂深處。在不少觀眾看來,出軌、愛情、倫理不過是一個載體罷了。一部好的影片應該是一部你看完后不覺得是電影的影片?!懂厴I(yè)生》承載了畢業(yè)生那種迷茫、那種彷徨、那種無助,讓不少當過畢業(yè)生的人似曾相識、感同身受。這的確是年輕人的電影:由年輕人執(zhí)導,為年輕的觀眾而拍,表現(xiàn)年輕人和與傳統(tǒng)格格不入的新的生活方式;它在直接面對、探索著社會問題。這一切,普遍存在于這部電影之中,讓不少人在看了之后深有體會,仿佛那描述的就是曾經(jīng)年輕或者正當年輕的自己。
本杰明骨子里的傳統(tǒng)血液是他精神的支柱。受蒙騙的他發(fā)現(xiàn)與徐娘半老的、吞吐著煙圈、惡毒地似笑非笑的羅賓遜夫人獨處一室時,能讓我們不禁鼓掌的是達斯丁·霍夫曼的精彩表演:內(nèi)心拘謹而驚慌失措,但表面還是裝作若無其事:“羅賓遜夫人,你想引誘我,(停頓)是嗎?”明知故問!稍后又帶著稚嫩的放肆,其實都流露出他內(nèi)心的懦弱和不安,真實得有如不少初出茅廬的畢業(yè)生,面對名利場的誘惑與罪惡,既驚慌失措又心知肚明留戀不已。
迷惘中的他在精神得不到宣泄時,能得到肉體的滿足,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蔁o論如何魯賓遜夫人是他的長輩,犯上?萬萬不可。他心虛地回絕了。影片由于巧妙地利用寬銀幕的構圖來表達一個畫面的多重含意和感覺——昏黃的畫面中他昏黃的臉堅忍而痛苦——面對嫵媚、風情萬種的、步步逼近的羅賓遜夫人。影片在此展示了深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的藝術手法:既有慢動作、定格和快速剪輯,又有黑白和彩色混合。這些手法不但強調(diào)了氣氛,還時刻提醒我們:你們是在欣賞電影。在融合圖像、運動、音樂的綜合性藝術效果里,我們欣賞到的,不僅僅是故事的敘述,更重要的是比情節(jié)的演繹更加重要的人物刻畫。
本杰明用言不由衷的無所事事和漫不經(jīng)心來盡力擺脫羅賓遜夫人給他的情感誘惑。微乎其微的理智千鈞一發(fā),最終還是被羅賓遜夫人用肉體這把大剪刀“咔喀”剪斷。工于心計、成熟老練而謹慎空虛的羅賓遜夫人,此刻于他是一條美女蛇,飲啜著他大腦中的道德感,讓他拋棄一切
倫理的桎梏,“痛并快樂著”。在與羅賓遜夫人偷情的日子里,本杰明身上凝聚了存在主義的特征:精神上是反叛的,行為上是放蕩的。可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排遣精神上的無限空虛,排泄苦悶。他沉重的靈魂也被這不正當?shù)呐徘矇旱谩爸ㄖā弊黜?。擋不住的誘惑,讓他在世俗的壓力與肉體的快感中憂心忡忡地享受。
好萊塢電影從來就沒有完全脫離過性和暴力,但卻從來沒有如此坦率、直接地表現(xiàn)過。愉悅的肉體與精神的負擔成正比例。影片中疲倦孤獨的本杰明坐在Berkley校園里面的鏡頭讓人難忘,他的頭頂上高高地飄著的是美國國旗,旗子在風中熱烈飄揚,但從本杰明的神情上,觀眾看到的是異常的失落,這其實也在象征著傳統(tǒng)的“美國夢”不斷地變質(zhì)和最終的沒落。
二、夢想可追逐
本杰明的表現(xiàn)正如上文所述,他的羞恥感并未完全喪失。得知羅賓遜夫人的女兒依蘭恩放假回來,面對父母及羅賓遜先生的鼓勵與熱情,他違心地約了依蘭恩。帶著羞恥感的他故意向依蘭恩展示他放蕩的一面,可無濟于事。依蘭恩的純潔和美麗猶如一把金光閃閃的鑰匙,慢慢開啟了他緊鎖的心靈。依蘭恩的真誠和愛慕也如一塊去污力極強的抹布,不斷拭擦他裸露的孤獨,拂去他心靈的塵埃。思緒紊亂中的年輕人在此并未放棄真善美的追求,依蘭恩和本杰明年貌相當,有共同的語言,依蘭恩才是本杰明的夢想,是年輕人也是畢業(yè)生夢想的象征。
正如韓國導演許秦豪所說的“我確實覺得美好的,肯定不會長久”,本杰明自由自在地與依蘭恩享受美麗的愛情,這樣美好的事也是羅賓遜夫人所不能容忍的。妒忌的怒火在她的內(nèi)心熊熊燃燒。同時被激發(fā)的還有母愛。促使她將心靈的傷疤向女兒展示,向情人示威。她希望挽回與情人刺激的肉體交流。于是,她不惜摧殘女兒剛剛綻放的愛情花朵。隱約洞悉到本杰明與母親的偷情,陰霾籠罩在依蘭恩的心頭,這是任何一個女兒都無法忍受的。為道德所不齒的母親和本杰明讓依蘭恩熾熱的情感抵達冰點。影片黑色的背景讓人不禁扼腕,純潔的夢想遭到了踐踏,當黑幕被揭開,夢想只有逃離。傷心之余的依蘭恩選擇了一個她并不愛的男孩,倉促舉行婚禮。這也顯示那個時期年輕人心靈的脆弱,經(jīng)受不起打擊。
本杰明曾經(jīng)塵封的心靈現(xiàn)在已經(jīng)漸趨純凈,愛蕩滌了一切。影片的畫面逐漸褪掉暗黃,趨于明朗。他似乎終于覺醒,感覺依蘭恩才是他的寄托與將來。無休無止的懺悔與反省讓他執(zhí)著地追向依蘭恩的婚禮。直至最終,愛融化了一切。
結局是導演別出心裁的一筆:本杰明猶如一只大蜘蛛般趴在教堂玻璃上對依蘭恩呼喚,這一鏡頭讓人回味無窮。長鏡頭的反復使用讓畫面更加清晰也更扣人心弦。那一聲聲的“依蘭恩”喚出他的懺悔、他的愛。依蘭恩的反叛讓所有的人大跌眼鏡,兩人手牽手沖出教堂,踏上開往前方的巴士。在巴士上,他們相視而笑,笑看眾多乘客紛紛詫異回首觀望的反應,讓人忍俊不禁。破鏡重圓的結局雖然有點落入俗套,但是這樣的結局也給本杰明一次精神洗禮的機會,使得他蒙塵的心靈真正復蘇,給迷茫中的年輕人以無限希望。這也是許多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觀眾的心愿。
但短暫的刺激過后,本杰明還是瞪著非常茫然的眼睛,注視著沒有盡頭前方,美麗的新娘也收斂了微笑,欣喜與希望之后是深深的迷惘……透過車窗看他們的背影,他們被窗子隔開了。本杰明茫然的眼神是整部片子中出現(xiàn)最多的鏡頭,讓人又陷入深思:他們是真的相愛嗎?愛能持續(xù)多久?在抗拒現(xiàn)實之后,不顧一切的出逃能脫離整個道德社會的壓力嗎?巴士漸漸遠去,路又在何方,未來之于他們又會是怎樣的?他們是否能永遠保持自我,在將來的歲月中不被羅賓遜夫人們腐蝕、同化呢?
三、結語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畢業(yè)生本杰明“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主要原因,源于編者導者對于當時社會的人文關懷和心靈體察、對社會深層問題的發(fā)掘與表現(xiàn),并將他的主觀思維集中于影片中進行的靈魂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