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平
摘 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從心理上強烈要求自己的路自己走,而父母又一下子放不下被領著走慣了的孩子,于是就有了客觀存在的代溝,有了兩代人的沖突,給家庭、學校生活帶來一些不和諧。
關鍵詞:青少年 如何 父母相處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已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見解。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言聽計從,也不再對父母的管束乖乖就范。如果這時候父母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們,那么,十有八九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彼此間的疏離……,這就是代溝。代溝的存在是客觀的,卻不是無可奈何的,其擴大會加深兩代人的沖突,給家庭生活,甚至學校生活帶來一些不和諧。作為年少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兩代人的距離縮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長,又可以使家庭氣氛保持溫馨和諧。青少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一、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頭痛腦熱讓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yè)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梢哉f,父母為養(yǎng)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么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yǎng)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
二、多與父母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對父母的崇拜、依賴、順從逐漸減弱,已經逐漸形成通過自我認識外部世界的能力,從心理上強烈要求“自己的路自己走”,拒絕被“抱著走”或“領著走”。但是,對已經習慣被孩子依賴,習慣安排孩子一切的父母而言,孩子的這種驟然長大使他們有很強的失落感。所以我們要理解這種心情,與父母要多溝通,多交流,幫他們做做家務,談談家庭經濟,你的理想,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觀點也不要頂撞、鬧氣,可以裝作虛心聆聽的樣子,即使不能采用,聽一下也沒有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給父母一點安慰。其實,他們何嘗不知道孩子長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說而已。在交流溝通中,說不定父母也會受到你的影響,接受一些年輕人認可的新生事物,慢慢地,父母也從與你的交談中感覺到"我們的孩子長大了",自然也就不會過多干涉你的行動了。其實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們有禮貌,尊重他們就知足了。
三、妥善解決彼此間的矛盾
為了有助于解決矛盾,可與父母約定,今后彼此間如出現矛盾時,依據矛盾的內容、程度的不同,分別采取以下措施:1.接納。這種接納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在真正弄清對方的意見和態(tài)度后,并感到這些意見確有合理之處,因而心悅誠服地接受。2.融洽。即對雙方的意見取長補短,以便形成一個更為合理的意見。3.折中。即將雙方的意見結合為一個活動方案,這就要求雙方都有所讓步。4.并存。即允許雙方各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但不相互干涉,在“并存”中,尊重和遷就是雙方應具備的態(tài)度。
總而言之,親情是宇宙間最無私的情感,青年朋友不妨停下年少的腳步,懷著感恩的心,感謝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使我們有機會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中領略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使我們能夠在快樂時有人分享,悲傷時有人安慰。父母之愛,深如大海。所以,讓我們去愛父母,就像父母愛我們一樣,忽略一切的不完美,只因他們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恩人,是最值得我們永遠去愛的人。
作者單位:甘肅省財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