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 東
2009年9月在德國柏林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IFA 2009)中,日本二大電視機生產廠商——索尼(Sony)及松下電器(Panasonic),不約而同地宣布將在2010年全面投入3D電視的生產,并且均以藍光光碟(Blu-ray disc)作為當家花旦壓陣。所以氣壯,索尼自己擁有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自不待說,松下電器亦不甘拉下,遂和美國20世紀福布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 Film)合作,請出加拿大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執(zhí)導3D新片——《阿凡達(Avatar)》的拍攝,力推3D電影成為未來3D電視最重要的賣點。
過去并非沒有廠商努力將3D電視投入市場。早在2004年,荷蘭飛利浦(Philips)就曾推出采用柱狀透鏡(Lenttcular Lens)免戴特殊眼鏡3D顯示技術的42寸液晶電視。到2007年末,日本BS 11衛(wèi)星電視臺開播3D電視之際,韓國現(xiàn)代IT日本分公司(Hyundai IT Japan)亦推出采用偏光眼鏡配備相位延遲薄膜(Pattern Retarder)的46寸液晶電視,只是未能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不外乎畫質不佳、片源不足及售價過高。
當今索尼或松下電器,利用快門眼鏡(Shutter Glass)的3D顯示技術,它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不影響分辨率,這是柱狀透鏡及相位延遲薄膜技術望塵莫及的,新技術再配備上目前已可量產的具有倍頻掃描功能的薄型平板電視,無論技術、市場都已相當成熟,和普通電視機的差價可望縮小,為拔市場頭籌;索尼及松下電器均將3D電視配備藍光3D電影,內容的豐富絕非過去可比。
目前3D電影之熱其實已經是第3撥,3D電影技術早在上世紀初(1915)即已開發(fā),20~30年代已顯成熟,但真正出現(xiàn)第一撥熱潮,還是在50年代,然而時間不過3年,即因無法和彩色電視競爭而告退。到80年代,隨著偏光眼鏡技術逐漸成熟,3D電影再度成為新寵。連任天堂也推出對應顯象管電視的快門眼鏡3D電玩游戲,只是由于當時的3D技術仍有相當嚴重的視覺疲勞現(xiàn)象,這撥3D電影潮也只持續(xù)了5年左右。
近期3D電影之所以再度成為市場新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電影技術已從傳統(tǒng)采用膠卷的模擬技術,逐漸邁向數(shù)字化。采用數(shù)字化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過去模擬電影剪接、后制、拷貝及發(fā)行均曠日廢時,數(shù)字化后,采用電腦軟件即可完成所有后道工序,而發(fā)行也僅需通過網絡即可,節(jié)省大量成本,3D化才真正算水到渠成。
所謂3D電影,就是將左眼及右眼的映像分離并分別投射。目前3D電影的主流技術為偏光3D投影技術,也就是投射到左眼的影像和投射到右眼的影像具備不同偏振方向,觀眾佩戴左眼及右眼偏振方向不同的偏光眼鏡,才能看到呈現(xiàn)正確的3D影像。過去3D電影易引發(fā)視覺疲勞現(xiàn)象的主因在于播放頻率不足,但現(xiàn)在播放頻率最高已達240Hz,平均每個眼睛分得120Hz,故視覺疲勞現(xiàn)象較前大幅改善。
索尼及松下電器即將推出的3D電視,均系通過早已量產的倍頻掃描平板電視,配備快門眼鏡,利用紅外傳輸系統(tǒng)使眼鏡開閉及信號的交替同步,以避免視覺疲勞。但事實上提供左眼及右眼的信號仍可能發(fā)生干擾現(xiàn)象,必須增加眼鏡關閉的時間以消除,因此薄型平板電視的掃描速度必須比一般倍頻電視(120Hz)更快,為此索尼將采用掃描頻率達240Hz的液晶電視,而松下電器則采用掃描頻率高達600Hz的等離子電視。
如上所述,索尼及松下電器均采用快門眼鏡作為3D電視的顯示之用,相對于先前生產3D電視所采用的柱狀透鏡或相位延遲薄膜技術,最重要的優(yōu)點就是3D畫面分辨率不減。
目前適用于大尺寸3D顯示器的免戴眼鏡3D顯示技術有柱狀透鏡及視差障壁(Parallax Barrier)兩種,基本原理差別不大,都是將顯示器切割成左右眼影像兩部分,并投射到相應的眼睛里,差別僅在于柱狀透鏡技術系利用透鏡折射原理,而視差障壁技術則將不該投射到眼中的光擋住而已。因此,3D模式的分辨率將較2D模式減半。另外,為了提升3D顯示器畫質,提升可視3D畫面視角,多數(shù)廠商均將柱狀透鏡或視差障壁3D顯示技術的視點數(shù)提高,要做到這點,僅需將柱狀透鏡或視差障壁轉動特定角度,不過視點數(shù)一旦提高,3D模式的分辨率將會降低,二者成正比關系。
至于相位延遲薄膜,則是將面板的縱向象素切割為二,分別顯示左眼及右眼的信號,并貼附不同偏振方向的相位延遲薄膜,使射出的光相位有差異,再配備左右眼偏振方向不同的眼鏡,即可收視到正確的3D畫面。只是無論免戴眼鏡的3D顯示技術或是相位延遲薄膜,都將造成面板分辨率減半的問題,也因此不受消費者青睞。相比之下,采用時間分割左眼及右眼影像,不影響3D模式分辨率的快門眼鏡技術,自然成為較有機會普及的電視用3D顯示技術。
其次,就是數(shù)字節(jié)目不足問題。飛利浦推出3D電視時,市場上并沒有任何3D節(jié)目推出,飛利浦雖然自行開發(fā)出“2D+景深”影像軟件,可將任-2D影片轉換為3D影片,但軟硬件售價過高(約3萬美元),陽春白雪顯然不適合大眾消費。至于現(xiàn)代IT日本分公司推出的3D電視機,BS 11衛(wèi)星雖有心推廣之,但每日僅播放5~20分鐘的3D節(jié)目,未免嫌少了些。
這次索尼和松下電器之所以能夠強勢推出3D電視,最重要的優(yōu)勢就在于有雄厚的數(shù)字內容。如前所述,二家公司都和好萊塢片商有極良好的關系,且擁有藍光光碟的核心技術,故可陸續(xù)推出目前已上映過的3D電影的藍光光碟,并可將過去的經典電影3D化。由于3D電影受到觀眾普遍好評,同部電影的3D版本平均可較2D版本有3倍以上的票房收入,未來3D電影只會越來越普及,而3D電影的藍光光碟也將逐漸跟上。
除此之外,索尼推出的PS3游戲機,過去一直因售價較競爭對手——Xbox 360及Wii昂貴,且缺乏殺手型游戲軟件,處于劣勢,若索尼能借鑒自身藍光光碟及遠超過競爭對手的硬件規(guī)格,推出3D游戲,將使Xbox 360及Wii無法超越,從而改進PS3的銷售,對索尼來說何不樂為呢!
索尼及松下電器由于具備最新倍頻掃描技術的薄型平板電視、藍光光碟及充足的3D數(shù)字影像節(jié)目,極有機會使3D電視成為最具商業(yè)價值的產品,未來3D電視市場將隨3D數(shù)字內容的日趨增加頗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