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華 周冰連
關(guān)鍵詞:艾格敦荒原尤苔莎叛逆普羅米修斯
摘要:艾格敦荒原是托馬斯·哈代小說《還鄉(xiāng)》中的一片荒涼、黑暗的石楠地?;脑系木用裰弧魅斯忍ιㄟ^她的叛逆思想和行為——憎恨荒原、尋找情人和逃離荒原來克服荒原的惡劣環(huán)境以便找到人生的幸福。本文把她的行為與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的行為進行對比,認為她的行為是普羅米修斯的行為的置換。她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神圣性、適用性、悲劇性和革命性,值得讀者思考并從中獲得啟迪。
《還鄉(xiāng)》是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哈代用了整整一章的文字(即小說的第一章)來描寫一片荒蕪又黑暗的荒原——艾格敦荒原。所有人物的故事、語言、行為都在這一片荒原上展現(xiàn)。哈代對這片荒原的描寫細致而周到。使得它在小說里顯得很突出。所有人物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因為它才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束。它的地位很重要,以至于有些批評家把它看作是和小說里的人物一樣重要的一個角色,一個巨人(Kramer 141)。哈代的小說之所以被稱為“性格和環(huán)境”小說,就是因為他的小說里的人物性格往往和環(huán)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這方面而言,《還鄉(xiāng)》可算為最典型之一。
艾格敦荒原是一片黑暗、荒涼的荒原?;脑系木用窨梢苑譃閮纱箢悾阂活愂悄鎭眄樖?、壓抑感情,與荒原妥協(xié)地過著日子的人。其代表是克林、克林的母親、克林的表妹和她的前男友迪克利等人;另一類是不與荒原妥協(xié),用這樣那樣的方式反叛荒原的人。其代表是尤苔莎、韋狄、坎特大爺、費爾韋大叔等人。這一類人又分為激進型的和非激進型的。尤苔莎、韋狄屬于激進型,他們?yōu)榱颂与x荒原,最終失去了生命;坎特大爺、費爾韋大叔等人屬于非激進型,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與惡劣的荒原環(huán)境進行周旋,獲得了一定的幸福。非激進型的叛逆人物已有論文研究過(黃錦華,82);尤苔莎、韋狄等激進型荒原叛逆分子也有論文提到過,說他們的原型是普羅米修斯(李元,23);但是論文沒有具體分析他們在哪些方面像普羅米修斯,也沒有討論他們的叛逆思想和行為有什么意義。因此本文在此欲分析討論尤苔莎這個典型的激進型叛逆人物,把她的行為與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的行為進行對比,認為她的行為是普羅米修斯的行為的置換。她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神圣性、革命性和悲劇性,值得讀者思考并從中獲得啟迪。
叛逆的思想
尤苔莎出生在熱鬧、時髦的海濱城市布達茅斯,她的童年在那里度過。但到了少女時代,她的父母都病死后她只能去艾格敦荒原上和外公一起居住,由外公撫養(yǎng)。由于幼年時她領(lǐng)略過了城市的繁華,到了艾格敦荒原后,她對荒原黑暗、荒涼的環(huán)境很不適應(yīng);對荒原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也深惡痛絕。因此,她一到荒原,就開始對荒原抱有敵意。在《還鄉(xiāng)》第l卷第7章“黑夜女王”中,作者就提到“尤苔莎的靈魂是火焰的顏色”,“心底深處永遠和它格格不入”,“她的容貌與這被抑制的反抗情感十分協(xié)調(diào)……”在第1卷第9章,尤苔莎對韋狄說:“我恨荒原,荒原是我的十字架,是我的苦難……”
她要設(shè)法打發(fā)無聊的時光。她在設(shè)計通過婚姻的辦法以便逃離荒原的計劃。她的叛逆計劃很高明。作者評論說:“她的計劃顯示一種將帥的全盤戰(zhàn)略,而不是婦道人家的微小計謀?!?《還鄉(xiāng)》,第1卷,第7章)。
叛逆的行為
尤苔莎的叛逆行為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漫游荒原,第二是尋找情人,第三是逃離荒原。
漫游荒原是尤苔莎反叛荒原行為的第一步。她經(jīng)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在荒原上游蕩。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喜歡荒原上的景物。她在荒原上漫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愁解悶,打發(fā)無聊的時光。因為荒原的環(huán)境使她“心情憂郁,十分消沉”(《還鄉(xiāng)》,第1卷,第7章)。當然,她的荒原漫游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四處打聽消息,尋找機會認識意中人,以便與未來的愛人一起逃離可怕的荒原。
尋找愛人是尤苔莎反叛行為的第二個步驟。尤苔莎在荒原上找到的第一個情人是韋狄,開“靜女店”酒吧的老板。但尤苔莎對韋狄并不滿意,她認為他在地位、相貌、財富等各方面與她所要求的相差甚遠。而且韋狄也不是真心真意的情人,他同時也和另外一個女人——托馬沁幽會。那為什么尤苔莎還和他保持聯(lián)系?因為荒原上的好男人太少了,人才太稀缺了。“在艾格敦荒原,即便最冷淡、最卑賤的親吻,都標著荒年的高價?!?《還鄉(xiāng)》,第1卷,第7章),因此,為了打發(fā)無聊的時光,尤苔莎只得保持與韋狄的戀人關(guān)系,并千方百計地把韋狄理想化。同時,她在仔細注意周圍的動靜,等待認識新的更好的情人。
終于,她盼望已久的情人出現(xiàn)了,他就是布盧姆斯恩德屯的克林-約布賴特。克林自小聰穎過人,12歲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shù)家和學(xué)者。但在他父親死后,他只得跟人到布達茅斯謀生,之后去了倫敦,最后到了巴黎。他在巴黎經(jīng)營珠寶生意,是相當成功的商人?,F(xiàn)在,他回家來了,聽說是回來與母親過圣誕節(jié)。尤苔莎知道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她要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千方百計地認識他。通過到克林家里參加圣誕節(jié)短劇表演這一方式,她如愿以償?shù)睾涂肆窒嘧R,不久兩人即墜入情網(wǎng),然后結(jié)婚。尤苔莎希望克林與她結(jié)婚后把她帶到巴黎生活,達到逃離荒原的目的。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克林不想再回巴黎了,他想在艾格敦荒原辦一所學(xué)校,永久地呆在艾格敦荒原。尤苔莎急了。她和克林不斷地鬧矛盾,不斷地吵架。后來,她離開了克林,搬到她外公家去了。
接著就是尤苔莎叛逆行為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逃離荒原。由于克林不肯把她帶走,她只能和舊情人韋狄再次交往。尤苔莎和韋狄密謀在11月6日的夜晚12點在靜女店附近碰頭,然后一起私奔到布達茅斯,接著再到國外去。可惜,由于約會那天晚上正下著傾盆大雨,尤苔莎不小心跌落水庫,韋狄跳入水庫救她。由于兩人的水性都不好,結(jié)果雙雙淹死在水庫里。
尤苔莎反叛命運的意義
尤苔莎的反叛行為具有四種意義。一是其行為的神圣性。以上提到過,哈代認為艾格敦荒原上燒篝火的人,包括尤苔莎,是“被禁錮的諸神”,另外,他還前后兩次在與尤苔莎有聯(lián)系的地方提到了普羅米修斯,這說明尤苔莎的反抗行為是可以和諸神的行為特別是普羅米修斯的行為相比擬的。她的反抗一是具有神圣性,她的叛逆行為是和神一樣偉大的英雄壯舉,是令人感動和崇敬的非凡行為。二是它的實用性。尤苔莎通過荒原漫步,約會情人的辦法使她得以打發(fā)生活的單調(diào)和無聊,找到暫時的幸福,這是很實用的生活方法。另外,她的逃離荒原也是可行的生活方式。試想一下,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經(jīng)因為不滿足于周圍環(huán)境而移民到異國他鄉(xiāng)?他們不也是曾經(jīng)有過像尤苔莎這樣的經(jīng)歷嗎?三是它的悲劇性。尤苔莎討厭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而選擇逃離,但在逃走的風(fēng)雨交加的夜晚不幸跌落水中淹死了。她的反抗行為的悲劇就在這里。“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北瘎∈且环N審美價值類型。哈代通過尤苔莎的毀
滅——經(jīng)過抗爭和拼搏之后的毀滅,使讀者對尤苔莎的不幸命運產(chǎn)生憐憫和恐懼,使讀者對她的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肅然起敬。四是它的革命性。艾格敦荒原上居住著成千上萬的人,但大多人都是一輩子規(guī)規(guī)矩矩地逆來順受地在荒原上生活,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有什么積極的反抗精神和行為??肆值哪赣H及其親戚就是如此。也有對荒原稍作反抗的,比如坎特大爺、費爾韋大叔等人,他們通過燒篝火,喝酒,說粗話,睡大覺,不去教堂等行為也找到了一些狹縫中的幸福,但那是有限的幸福。他們的反叛行為不夠熱烈,不夠革命。只有尤苔莎為代表的敢于背叛荒原,逃離荒原的叛逆行為才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革命性。這種革命性的行為才有可能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
哈代在少年時喜歡閱讀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xué)作品特別是荷馬、維吉爾等人的著作(Hands:2,5,6)。在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希臘羅馬神話的影響。如《苔絲》中的苔絲、《無名的裘德》中的裘德和淑珊、《卡斯特橋市長》中的亨查德、《遠離塵囂》中的巴什巴,以及上面剛討論過的《還鄉(xiāng)》中的尤苔莎,都可以從其身上看到普羅米修斯的影子。這些人物與命運的抗爭行為都可以看作是普羅米修斯的行為的翻版。哈代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塑造,也許要向讀者傳達這樣的信息:人們生存的世界,還是一片“艾格敦荒原”,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都還存在缺陷,人們必須克服惡劣的環(huán)境,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可能找到人生的幸福。在這種與環(huán)境命運斗爭的過程中,有人勝利了,也有人失敗了。勝利者是無上的光榮,但失敗者也可歌可泣。重要的是他們都具有敢于反抗命運的精神和行為,就像聶珍釗教授所說的那樣:“哈代認為命運是可以反抗的。人們應(yīng)該反抗不合理的命運。命運就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就在人們自己身上。它不是神秘和不可戰(zhàn)勝的,人們應(yīng)該反抗斗爭,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聶珍釗,363)
(責(zé)任編輯:水涓)
參考文獻:
[1]黃錦華.《還鄉(xiāng)》中的荒原叛逆者及其原型解讀[J].《作家》,2009,(1):82—83.
[2]李元.《還鄉(xiāng)》的神話與原型分析[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0,(3):20—25.
[3]聶珍釗.托馬斯·哈代小說研究——悲戚而剛毅的藝術(shù)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1.
[4]托馬斯·哈代.還鄉(xiāng)[M].王守仁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