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 子
本期人物:安德魯·法爾、克雷格·梅洛、
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次我們要給大家介紹兩位科學家,他們就是榮獲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在獲得諾貝爾獎時,法爾和梅洛一個47歲,一個45歲,這么年輕的科學家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是不多見的。
安德魯·法爾1959年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6歲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修數(shù)學,于1978年獲得數(shù)學學士學位。本科畢業(yè)后,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師從基因學家菲利普·夏普,開始研究細胞生物學這個新興領域。1983年,法爾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此后,他來到英國劍橋,在名教授悉尼·布倫納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起在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病理學和遺傳學系任教。
法爾是個低調謙遜的人,擁有敏捷而銳利的思維,而且做事認真嚴謹。在實驗室里,法爾經(jīng)常主動干一些打雜的活兒,比如打掃衛(wèi)生、準備實驗用培養(yǎng)皿等。在許多實驗室,這些雜活通常由首席科學家交給助手們?nèi)プ?,但法爾沒有。
法爾接到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祝賀電話時正在睡覺,他遲遲不敢相信這個好消息,直到獲獎名單正式在因特網(wǎng)上發(fā)布。
生于1960年的克雷格·梅洛是被恐龍骨引入科學世界的。梅洛的父親是一名古生物學家,曾長期擔任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梅洛童年時經(jīng)常跟著父親在美國西部尋找化石。從那時起,他就迷上了遠古時代、地球歷史和人類生命的起源等問題。
高中時代,梅洛的興趣逐漸轉移到了基因工程方面。當時科學家克隆出了人類胰島素基因,這一成果為全球數(shù)百萬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梅洛認為科學研究能夠真正地對人類健康產(chǎn)生影響,這激起了他的興趣。
梅洛1982年從布朗大學畢業(yè),獲得學士學位,之后進入哈佛大學,并于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從1994年起,他一直在馬薩諸塞大學醫(yī)學系任教。
獲獎當天,梅洛錯過了諾貝爾獎評審委員的第一個電話。當時,他的妻子接起了電話,但很快就掛掉了,說是有人惡作劇。幾分鐘后,電話再次響起,妻子叫道:“別接,是惡作劇電話!”不過,懷著謹慎的樂觀,梅洛還是抓起了電話,從而得知喜訊。
年輕的成果
那到底是什么研究成果讓他們兩人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呢?
1990年,曾有科學家給矮牽牛花插入一種催生紅色素的基因,希望能夠讓花朵更鮮艷。但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矮牽牛花完全褪色,花瓣變成了白色!科學界對此感到極度困惑。正是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發(fā)現(xiàn)的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解決了這一謎團。
如果說兩位科學家年輕,那么他們的這項發(fā)現(xiàn)在諾貝爾獎歷史上則更加年輕。兩位科學家1998年才公布這一發(fā)現(xiàn),而僅僅8年后就榮獲了諾貝爾獎,這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這完全是因為兩人的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有望讓植物、動物和人體的特定基因受到抑制或進入休眠狀態(tài),遏制有害病毒和基因變異的影響。簡言之,就人體運用而言,RNA干擾或許有助于消除有害基因的作用,為艾滋病、癌癥以及其他一些病癥的治療開辟新途徑。
(責任編輯: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