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楞伽 遺 作 周允中
中國古代多姿多彩的文化傳往外國豐富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例如唐朝的時候中國與鄰近的日本人員往來頻繁,鑒真和尚東渡,弘揚了日本的佛法,日本阿倍仲麻呂(晁衡)的西來,與中國大詩人李白結(jié)成親密的朋友,是中日友誼的一段佳話。日本的茶道、書法、圍棋、插花,幾乎都由中國輸入。而外國文化的傳入,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原有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國人的穿著打扮、飲食文化、娛樂運動、甚至語言文字無不打上了外國的烙印。
一、 中國文化對外國的影響
中國晉朝有王質(zhì)入山探樵觀兩童子下棋,局終回顧斧柯已爛的故事。美國也有類似的故事,那就是華盛頓?歐文的《李迫大夢》:荷蘭人李迫是一個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青年,他很怕老婆。有一天,帶了狗和槍到山上去打獵,時候晚了,他不敢回家,徘徊在山中,遇見一個妖魔,邀他喝酒,他喝醉了,陶然睡去。睡醒過來,狗已經(jīng)不知去向,槍也已經(jīng)銹壞,胡須長過了肚腹?;氐剿^去所住的村里,無人能夠認(rèn)識他了,原來他已經(jīng)睡了二十年了。這個在歐美很多人知道的故事,與我國王質(zhì)觀棋爛柯的故事非常相似。歐文生于十八世紀(jì)末卒于十九世紀(jì)中葉,他從未到過中國,也不認(rèn)識中文,很難想象他會仿效寫出《李迫大夢》,據(jù)說他的故事是取材于一個德國傳說,其實這個傳說也非德意志民族本來所有,而是由中世紀(jì)的波斯人帶回近東、西歐的,一經(jīng)傳到德國,便成為了他們本地的傳說了。波斯人來中國多半是為了做生意,他們大都具有特殊的鑒別力,善于辨認(rèn)寶物,有“識寶回子”之稱,許多被人目為無用的廢物,一經(jīng)他們鑒別,立即身價百倍,成為稀世珍寶,《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回《波斯胡指破鼉龍殼》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唐人傳奇《無雙傳》說的是王仙客與表妹劉無雙自幼有婚約,后來無雙因為父親黨逆伏誅,被沒入掖庭,發(fā)配園陵,將用以殉葬。仙客請富平縣義士古押衙援救,古向茅山道士求得一丸藥,服之立死,過三日又活,古押衙就用這個藥丸使得無雙假死,然后花錢把她的尸體贖出,復(fù)活過來,成就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無獨有偶,到了十六世紀(jì),英國莎士比亞寫了一部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中的神父不知如何竟然也弄到了這樣一種藥物,使得朱麗葉服了假死,可惜沒有及時通知羅密歐,他來到墓地,以為她真的死了,悲痛欲絕,伏劍自殺,朱麗葉醒過來,也撿起他遺留下來的寶劍自刎。雖然這兩個故事結(jié)局不同,但藥物卻是同樣的。更奇怪的是十九世紀(jì)法國小說家大仲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的鄧蒂斯,竟然也弄到了這種藥物,使得凡蘭蒂服了假死,然后再讓她活過來,許配給船長的兒子摩萊爾。我們暫且不去研究是否確實存在這種藥物,卻不免要去探索一下何以地隔萬里,時歷千年的三個不同國家的文學(xué)作品之中,竟然會有如此相同的藥物,而且服藥的都是女性。是不是唐人薛調(diào)《無雙傳》的故事經(jīng)過通商的波斯人輾轉(zhuǎn)傳入西歐,被莎士比亞采入他的作品,大仲馬是否又受莎劇影響,把這種藥物寫進(jìn)了自己的小說。雖然不能斷言,但是卻不難發(fā)現(xiàn)其間文化交流的蛛絲馬跡。
二、 中外文化中思想意識的共通
中外文化之中思想意識的共通現(xiàn)象不勝枚舉。例如:一根筷子容易拗?jǐn)?一束筷子卻拗不斷來比喻團結(jié)的重要,不但見于我國南北朝魏收的《魏書》以及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就是外國的《伊索寓言》里也有。伊索是古希臘的作家,生活的時代較魏收早得多,他的寓言不可能襲自中國,只能說是思想意識的共通。類似的故事,最著名的要算明朝江盈科的《雪濤小說》中題名《妄心》的那一篇,情節(jié)如下:
市人貧甚,朝不謀夕,偶一日得一雞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dāng)矣。”妻問:“安在?”夫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dāng)乃就。”因與妻計曰:“我持此卵,借鄰人伏雞孵之,待彼雛成,就中取一雌者歸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雞,兩年之內(nèi),雞又生雞,可得雞三百,堪易十金,以十金易五牸,牸復(fù)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復(fù)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舉債,三年間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童仆,買小妻,我與爾優(yōu)游以終余年,不亦快乎!”妻聞欲買小妻,怫然大怒,以手擊雞卵碎之,曰:“毋留禍種?!贝笈?撻其妻,仍質(zhì)于官曰:“立敗吾將者,此惡婦也,請誅之?!惫賳?“家何在?敗何狀?”其人歷數(shù)自雞卵起至小妻止。官曰:“如許大家當(dāng),敗于惡婦一拳,真可誅!”命烹之。妻號曰:“大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見烹?”官曰:“爾夫言買妾,亦未然事,奈何見妒?”婦曰:“固然,第除禍欲早耳?!惫傩Χ屩?。
其實江盈科也不是這故事的創(chuàng)始人,他不過借此勸誡世人戒除妄念而已。早在六朝梁人殷蕓編的《小說》中,就寫到過從一只甕衍生出來的妄想:
俗說:有貧人止能辦只甕之資,夜宿甕中,心計曰:“此甕賣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販二甕,自二甕而為四,所得倍息,其利無窮?!彼煜捕?不覺甕破。
《殷蕓小說》久逸,但宋時尚存,蘇東坡就因為看了《殷蕓小說》中的這個故事,而在《示諸子侄》詩中加以運用。詩云:“他年汝曹芴滿床,中夜起舞踏破甕。”施元之注蘇詩,于此二句注云:“世傳小話,一貧士家惟一甕,夜宿其中。一夕,心念:‘茍富貴,當(dāng)以錢若干營田宅,蓄聲妓。不覺歡適起舞,踏破甕。”此注只說“茍富貴”,而未說如何致富之道,即由一甕而獲致多甕的妄想,實在未盡注釋之能事,但他所謂“小話”,卻值得注意,這就是講故事、說笑話,起初只講短小的人間生活瑣事,所以稱“小話”。后來逐漸演變成為較長的“說話”,乃至成為專講長篇歷史故事的“講史”、“平話”、“說書”,說書人也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yè)。
這種愚人妄想破滅的故事,在《伊索寓言》之中也有。說是有一個農(nóng)夫的女兒,從田間榨了一桶牛奶,帶回屋里去,一邊走一邊想:“這一桶牛奶賣了出去,至少可以買回三百個雞蛋,這些雞蛋,除了破碎的以外,至少可以孵出二百五十只小雞,等到雞價高漲的時候,把這些小雞拿到市場上去賣,所得的錢,足夠買一件新衣,我穿了這新衣,上圣誕節(jié)的宴會中去,那時所有的青年一定都會向我求婚,我卻把頭別轉(zhuǎn),一個個的拒絕他們?!毕氲竭@里,她把頭一別轉(zhuǎn),一桶牛奶登時打翻在地,于是她的妄想也就宣告破滅。
伊索雖然是公元前的古希臘人,但《伊索寓言》卻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才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在此以前,人們連伊索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所以這個榨牛奶的女郎的故事,只能說是中外人士一種共通的思想。就是勸誡世人不要憑空妄想富貴,富貴要從實干之中得來。這類故事借喻的事物雖然有雞蛋、甕和牛奶的不同,但實質(zhì)上卻是中外文化交流之中的思想意識的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