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惠華
技校學生大多對語文課不感興趣,使語文教學的認知教育任務難以完成。而加強情感教育,喚醒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借助語文教材叩擊學生心弦,教學將取得理想的效果。
情感,是個體對客體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預期所產生的一種體驗,是情緒、情感、情操的綜合反映。人類不僅依靠認知而行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為,情感與認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者竟至彼此沖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擾知識學習。
語文教學自始至終離不開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技工學校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更為重要,那么,語文老師應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
技校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差,他們對專業(yè)課感興趣,而對語文學習缺乏熱情。在課堂上,女生大多只顧聽,叫讀才讀,叫講才講,叫寫才寫;男生大多不愿讀,不想講,不去寫,聽也聽不進。面對這樣的學生,有的語文老師緊鎖眉頭滿堂灌,有的語文老師板著面孔一味“訓斥”,這樣,與學生在感情上、認識上筑起隔閡的屏障,結果,語文學科的流失生越來越多。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一對最重要的關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是對學生施加教育的基礎和有力手段,能促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語文老師首先要熱愛學生
不管課堂上他們是無精打采,還是一問三不知,不管教室里是鴉雀無聲還是人聲鼎沸,始終不言棄、不放棄。因為你不愛學生,就無法在情感上與他們溝通。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為什么能在無產階級政權建立初教育好無數流浪兒?原因就在于他是進行愛的教育,在情感上與他們交流,尊重他們。語文老師在講臺上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某種意義上說,老師也是個“演員”,你的一言一行,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都會在情感上有所反映,老師的情感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和學習興趣。李燕杰的講演、李陽的“瘋狂英語”、王海童的感恩教育等之所以受到那么多青年人,特別是學生的喜愛,除了語言的形象生動、動作的灑脫大方外,那就是他們的全身心的投入,注入情感。語文教學是否有魅力,關鍵在于老師是否有魅力。語文老師的魅力來自于他的語言魅力、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情感魅力。而老師的語言魅力主要在于有激情,“言為心聲”,老師在課堂上將自己對教育事業(yè)的投入,對學生的熱愛,對專業(yè)的精通融入語言,他的聲音必然充滿熱情,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號召力,必然能穿越時空、情感、文化等阻隔,所以語文老師不要為學生的冷漠、厭倦左右,而要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
2、詩化語文教學
語文,曾被定義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罢Z”通過“聽說”來交流,“文”憑借“讀寫”來溝通。在課堂上,老師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專業(yè)課,而要突出語文課的特點。語文教學要從學生最基本的聽、說、讀、寫方面培養(yǎng),那么教師自己先要成為語文方面的“優(yōu)秀學生”,板書,宇娟秀瀟灑,凌而不亂,朗讀,聲情并茂,如入其境,講課,表達清晰流暢,婉轉入耳,下水作文,妙筆生輝,引人入勝……如教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師舒緩恬靜的誦讀,能像一條潺潺的小河從學生心田流過;教讀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老師激情飛揚的演講,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及時代的吶喊:教讀畢淑敏《我的五樣》后,老師演繹自己“先選后汰”的《我的五樣》的同題作文,能激發(fā)學生也來一次“選五存一”的考試,也寫一篇《我的五樣》,進而明確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并為之努力了。這樣,才有助于強化語文教學的特點,使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以便與他們喜歡的人一致:由于人們試圖等同于他們喜歡的人,往往采取那個人的態(tài)度、愛好、行為方式以及服飾言談等,也就是說,喜歡能引起態(tài)度變化。有人說,語文老師就是語文。如果堅持用“情”感化學生,以朗讀、表達、書寫、寫作方面的才能熏陶感染學生,促成師生關系的融洽、課堂的和諧,這樣的語文老師,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這樣的課學生怎能不愛上呢?
二、借助語文教材叩擊學生心弦
技校學生正處在情感迅速發(fā)展時期,他們心中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這些情感以其豐富獨特的色彩,繪染出這段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生歷程的生動畫卷,但他們難免有產生壓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極情緒的時候,也難免有感情脆弱的時候。而語文教材里充滿著各種美的形象,飽含作者強烈的愛、真摯的情。應該說,語文是充滿魅力的,它能為人們撐起一片絢爛的天空,它能讓人感受內心深處釋放的感動,它能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它能滋養(yǎng)生命凈化心靈抒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與大氣。語文教學盡管不等于心理學,但借助教材的感染力,可以調動學生自身的積累,引導他們感知課文內容,去理解一切美好的東西,接受美,追求事物的內在英并奮發(fā)努力去創(chuàng)造美,進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構建。再者,語文教學一方面承擔著認知教育的任務,一方面又肩負情感教育的重擔,就后者而言,語文教學有著勝過其他學科的優(yōu)勢。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不是由作家獨創(chuàng)的,而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因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與元九書》),“觀文者披文以情”(劉勰《文心雕龍》),老師使學生與作者親近、相知,他們才能領略到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生動意境,才能得到美的享受,激起感情上的共鳴。而語文課堂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雙方的、發(fā)展的過程。
1、起始階段
為了讓學生能很快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把注意力集中到聽課方面來,老師要精心設計好“序幕”。如一位老師講葉傾城的《母親情懷》時是這樣開場的:他走進教室,先靜靜地在講臺前站一會兒,然后用平穩(wěn)的語調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他說,母親已經73歲了,可每月總帶著雞蛋、青菜、蘿卜、嫩豆角從三十里外的農村來看望我們一、二次。每次,往往一吃完中飯就走,有時家里沒人,把東西往門口一放,飯不吃就走了……停了一會,老師引導“同學們,你們的母親呢?”于是,讓一兩個學生講自己令人可敬的慈母的故事。講的滿懷深情,甚至哽咽、流淚,聽的也勾起了對家鄉(xiāng)母親的思念。此時,教師按下按鍵,表現母親偉大形象及表達女兒感動、慚愧、領悟的《母親情懷》的朗讀聲響起。學生屏聲斂氣,一邊盯著課文,一邊聽著錄音,整個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2、中間階段
老師要把課文內容的起伏和學生情緒的變化緊扣起來,根據學生聽懂和沒有聽懂的情感上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步驟。如教讀梁曉聲的《普通人》時,教師發(fā)現學生對課文樸實無華的敘述文句熟視無睹,這樣肯定不能體會出作者在“父親去世已經一個月了,仍戴著黑紗。有幾次出門時將黑紗摘了下來,忽間,內心里涌起一種緋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的感情。于是,由原定的教師分析課文改為學生活動。先讓學生概括出父親做戲份極少的臨時演員的瑣事:為他的胡子睡覺時是在被窩里還是被窩外竟至于幾乎徹夜失眠,竟至于捅醒“我”的母親;在一旁等戲,是那樣“端端地坐著”,不依墻,不靠桌,“惟恐使那長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皺了”;為天下雨而影響全廠兩千多人的工資發(fā)放而替導演揪心嘆氣……再讓學生齊讀、自讀課文議論父親“認真”的原因的文段,然后要學生合上課本,閉上眼睛,想象父親做群眾演員的一個個畫面。學生通過仔細體味,終于發(fā)現這似乎平淡無奇的話卻使一個“做事認真,為人本色”的“普通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深深的愛。
3、課的結尾處
老師或用點晴之筆,使文章的精髓突現在眼前:或用朗讀、背誦的方法讓學生回味咀嚼:或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文閱讀等。如教讀白巖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當學生從卡薩爾斯、季羨林、冰心等名人的言行中,看到了遠比學位耀眼的偉大人格的閃光后,老師充滿激情告訴學生:生命本身就是偉大的奇跡,而人格魅力更令這份奇跡流光溢彩,它在作者,也在我們心中刻下了真誠的感動。在物欲橫流淹沒良知時,尊貴的心靈是永不沉沒的方舟;在急功近利的觀點甚囂塵上時,高尚人格是引人仰視的豐碑。教讀郭小川的《秋歌》結束時,采用感情朗讀、感情輪讀等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昂揚向上的情境,使所有人都仿佛置身于秋聲、秋色、秋香這秋的氛圍,感受到革命形勢的洶涌澎湃,革命戰(zhàn)士的永志不衰、革命人民的英氣風骨、革命事業(yè)的不斷勝利。
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會始終蘊藏感情,師生情,文章情,生活情,情情交融,教學效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情感教育不是高興就進行不高興即可以取消的事,老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所提出的有關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及課文內容,確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點、方法和途徑。此外,要讓學生成為“主角”,如果課堂上老師悲之欲泣,學生無動于衷;老師慷慨激昂,學生漠然旁觀,那么教學斷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工業(yè)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