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輝 趙 麗 陳朝軍
摘要:在醫(yī)療照顧和醫(yī)療救濟方面,經體弱多病且無經濟能力或者經濟能力不強的空巢老人的申請,由政府出資為他們提供免費服務。甚至可以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日常生活無自理能力或者自理能力弱的空巢老人給予上門護理服務。
關鍵詞:城市;“空巢老人”;養(yǎng)老效果;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3—0074—03
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公布的數據,我國到2007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53億,占總人口的11.6%,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伴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空巢老人”的數目也隨之增加。所謂“空巢老人”,在這里是指子女與之同城但不與之居住在一起的老人或者子女長期在外工作,留守在家的老人。在廣泛的意義上,我們把“孤寡老人”和“三無”老人也看作是他們中的一部分??粘怖先嗽谏钪卸疾煌潭鹊拇嬖谝恍﹩栴},或是物質方面的匱乏,或是精神方面的空虛,缺少親人、朋友關心的孤寂。但對于他們來說,最困難的應該是,難以適應急速前進的社會變化。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養(yǎng)老效果現狀分析
城市空巢老人的“養(yǎng)老效果” 是指,除了使這些老人更好的適應社會,還要增加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本文以哈爾濱市的空巢老人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了485份問卷,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444分,其中男性占55.18%,女性占44.82%,這些老人中60~65歲占14.22%,65~70歲占19.86%,71~75歲占33.18%,75歲以上占32.73%。這其中,對生活狀況表示“滿意”的老人僅占了36.8%,直接表示“不滿意的”達到17.19%,相當多數表示“一般滿意”。通過實際調查和問卷分析,得出以下幾點養(yǎng)老效果現狀:
1.許多空巢老人面臨或多或少的日常生活困難。子女不在身邊,他們的飲食,生活起居,什么都得依靠自己,有的身體狀況不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甚至都不能自理,讓人很是堪憂。有的老人則存在經濟上的困難,日子過得很清貧。
2.精神世界的孤獨空虛是絕大多數空巢老人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子女的離開讓他們之前的家庭角色突然“喪失”,孤獨之感油然而生。而喪偶帶來的“老無所依”和親友逝去帶來的打擊更會增添他們的孤寂之感。身體機能的喪失,以及伴隨著退休使得他們的社會角色 “喪失”,這不僅使他們適應社會的難度加大,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失落感和對自身存在性的困惑[1]。精神上總體的孤獨自卑使得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不高。
3.目前針對空巢老人的養(yǎng)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yǎng)老模式和機構養(yǎng)老模式。居家養(yǎng)老模式在哈爾濱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是社區(qū)工作做的不到位以及政府政策給予優(yōu)惠的老人范圍太狹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些空巢老人的養(yǎng)老。
二、影響城市“空巢老人”養(yǎng)老效果的因素
1.身體狀況差異的影響
調查中,身體狀況良好的占44.57%,一般的占36.26%,經常生病的占19.17%。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其子女雖然不在身邊,但他們自己有能力解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他們對生活的適應度和滿意度往往要高于那些身體狀況不好的老人。身體狀況不好,許多事情他們自己是想干卻干不了,對親人、朋友,鄰里的依賴比其他老人更為強烈。子女不在身邊將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困擾。有的甚至因此對自己的子女產生不滿或怨恨心理。
2.生活態(tài)度及性格特點
對生活的態(tài)度方面,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的老人往往比持消極厭世態(tài)度對待生活的老人活得更輕松和快樂。相比之下,他們更易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對生活也更容易滿足。就性格而言,內向型或偏執(zhí)型的老人往往會給人產生一種很強的距離感,讓人難以接近。我們調查中也了解到一些社區(qū)的志愿者工作的難以開展,就是因為這類老人對志愿者不信任。47.72%的不愿意與志愿者聊天。他們不愿與陌生人接觸,不愿別人到自己家?guī)椭杉覄?不愿別人亂動家里的擺設……相反,有的社區(qū)的老人則比較隨和,他們不僅樂于與人交流,還愿意相信別人為之提供幫助服務。相比之下,前者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則顯得較為緩慢,其對生活的態(tài)度也會因為這些而降低。
3.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
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越強的老人,即使無子女的幫助,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能使之得到身邊諸多朋友的幫助。相反,本來自己的子女就不在身邊,自己又不擅長人際交往,有的甚至和鄰里的關系也處的不好,這樣的空巢老人一般都會有許多的愁苦壓置于心,其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自然不會太高。
4.興趣的廣泛度
是否有興趣愛好以及興趣愛好的廣泛度也會影響空巢老人對生活的滿意度。6.54%的老人認為生活孤單、沒樂趣??粘怖先俗钪饕膴蕵贩绞绞巧⒉?、聊天和看電視,分別占88.14%、67.07%和15.25%。在調查中發(fā)現,多數空巢老人生活單調,47.13%的老年人不愿參與文體及其他活動。對生活中某一事物的追求和執(zhí)著可以成為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幫助他們解除精神空虛的問題。我們發(fā)現興趣越廣泛的空巢老人往往活得更為瀟灑。能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回報的老人往往對生活有更高的滿意度。
5.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
對于空巢老人而言經濟收入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其中平均每月收入在600元~1 500元之間的,占64.08%,600元以下的仍然達到24.65%的比重。覺得自己基本生活仍然存在困難的空巢老人占24.94%。96.65%的老人沒有雇用保姆,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上的困難,請不起保姆,家務活能自己做的盡量自己做,做不了的就找兒女幫忙。大部分老人每月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醫(yī)療支出,其中44.79%的空巢老人認為,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難是醫(yī)藥支出,30.21%的老人覺得醫(yī)藥費太高希望政府能夠分擔。76.71%的老人不愿意住進養(yǎng)老院,而他們排斥養(yǎng)老院或老年公寓的原因中,覺得是費用太高的占到了48.52%。而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大都是為了首先解決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難,“政府買單”減少老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支出,經常給他們發(fā)放生活補助,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等,目前看來空巢老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子女給的贍養(yǎng)費,退休金、養(yǎng)老保險(較少)和國家的補助等。沒有子女的老人大多被納入政府買單的對象中。在我們的調查中退休工資較高的空巢老人可以請保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選擇環(huán)境條件較好的養(yǎng)老院生活,享受較好的醫(yī)療服務等。物質方面的滿足也能為他們滿足精神上的需要提供的條件,從而得到身心的均衡發(fā)展。然而另一部分收入低的空巢老人若身體狀況較好的話,生活是可以維持的,一旦身體不好,處境就會相當的艱難,嚴重影響其生活的滿意度。
6.情感方面的關愛
年齡越大對親人的依賴也會越加強烈。8.76%的空巢老人的子女是在本省的其它城市居住、工作,會不定期的去看望老人。在外省或國外的大約占2.246%,這些子女能回來看望父母的機會少之又少,有1.13%的子女半年才能回去一次。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在情感方面是更需要被人關心的。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子女對他們的關心程度越高,其生活的滿意度也會越高。問卷調查的結果反映,有81.93%的空巢老人表示兒女的探望會給他們帶來極好的心情。而那些沒有兒女的孤寡老人,更加需要人們的關愛,社區(qū)對他們的照料、幫助就顯得愈加的重要,政府給予的優(yōu)惠政策,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會增添他們對生活的信心。
7.政策不足及執(zhí)行上的偏差
理想的決策、執(zhí)行機構、目標、環(huán)境是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涉及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失誤都會導致政策所要達到的效果發(fā)生偏差?;鶎訉ι霞壵呶绰鋵嵒蚴菆?zhí)行的不利會使老人的利益得不到實現。還有一個情況是,各區(qū)普遍反映自己在執(zhí)行政策時的資金方面的不足,另外,目前政策給予的優(yōu)惠的對象范圍太狹窄,許多處于邊緣范圍的空巢老人不能享受優(yōu)惠,這會引起其心理的不平衡。而社區(qū)服務方面, 37.17%的老人覺得并沒有享受到,30.75%的不滿意社區(qū)的服務,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影響他們的養(yǎng)老效果。
三、解決城市空巢老人問題的建議及結論
影響空巢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只簡單列舉了幾個影響比較明顯的因素,針對上述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為相關政策方面的考慮提供一些可茲借鑒的建議:
1.主觀上加強重視
出于年齡等多方面的原因,老人面臨的困難是多方面的。當老人們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女,調查顯示91.54%的老人會將自己的兒女作為尋求幫助的對象,而那些沒有子女的或者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就只能依靠政府,依靠社區(qū)了。所以政府應提高對空巢老人群體的重視。25.58%的空巢老人希望政府能夠在生活上提供幫助。政府在政策上應當適當的給予這部分老人更多的照顧。同時,社會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社會的適度關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情感上的空缺,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有就是子女應當常回家看看。
2.方式上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
解決城市空巢老人問題應當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根據其家庭情況、身體狀況、收入水平、困難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給予不同的政策和幫助。改變以往的僅把年齡作為劃分救助對象的標準,地區(qū)執(zhí)行上級政策時也應靈活變通,視具體情況具體人而定,同時根據本區(qū)實際的財政能力適當的增加受惠老人的范圍,解決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的困難。
3.觀念上不斷更新
首先,空巢老人應當改變“養(yǎng)老防老”的舊觀念。“養(yǎng)老防老”是對老后生活的一種設計,是一種傳統(tǒng)的家庭養(yǎng)老方式。然而,人口結構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使家庭養(yǎng)老方式賴以存在的基礎受到日趨嚴重的沖擊。“養(yǎng)老防老”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來它所包含的內容,從而使許多老年人陷入苦惱。面對傳統(tǒng)家庭養(yǎng)老方式的破壞,老年人應該相應地轉變思想,用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樹立獨立的生活意識,培養(yǎng)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要樹立積極健康的意識。一方面,從未老之前做起,為自己儲蓄精力和健康,把鍛煉身體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樹立疾病并不是無法戰(zhàn)勝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從而保持精神生活的愉快[2]。
4.物資保障上大力發(fā)展經濟
要最終解決這些問題的長遠策略還是需要大力發(fā)展經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克萊因教授將《紐約時報》一篇“中國人口危機”的報道文章推薦給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經濟預測處,對中國人養(yǎng)老問題提出了新的視角。文章認為,現在許多人談到應對中國老齡化現象的時候,總是強調社?;鸬慕?似乎只要社會保障體制建立起來了,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這種看法實際是片面的,因為建立和健全社保體系固然重要,卻并不是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根本之法。原因是任何國家如果要想從容應對社會老齡化問題,都需要具備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它必須首先變得富裕[3]。只有當國民經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能力去解決養(yǎng)老問題,才能最終完善并發(fā)展我們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發(fā)展好我國的養(yǎng)老事業(yè)。
5.社區(qū)服務工作有待于加強
調查的空巢老人中,遇到不能自己解決的困難會先找子女的老人占91.54%,找鄰居的占4.36%,僅有1.54%會找社區(qū)服務人員。27.39%的空巢老人希望社區(qū)加強管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僅有32.09%的老人對社區(qū)的服務感到比較滿意。我國現在的社區(qū)仍然處于發(fā)展階段,它自身的許多功能都沒有發(fā)揮出來,在為老人服務的工作上還存在許多不足,有些社區(qū)主任甚至對自己區(qū)域內的老人的狀況一點都不了解,更談不上服務了。而比起志愿者到家中服務,老人們其實更信任社區(qū)工作人員。社區(qū)的工作人員應當認真負責的定期到這些老人中去了解情況,做好記錄,進而實實在在的為有困難的空巢老人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建立和睦的鄰里關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集體休閑活動也是社區(qū)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有富有責任心和熱情的社區(qū)工作人員和上級的大力支持,盡力減輕空巢老人因親人不在身邊而產生的精神空虛感。逐步建立大社區(qū)服務,使社區(qū)服務機構實體化、服務經營產業(yè)化、服務行業(yè)專業(yè)化、服務管理法制化、服務參與社會化、服務設施現代化[4]。
6.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
長期以來,我國不健全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障體系,使國人形成并世代沿襲著“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只有寄托在兒女的身上。然而時代的發(fā)展,使得抱有這種觀念的他們否則必將孤苦面對余生。而“以房養(yǎng)老”投保人既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又能將房產提前變現用于養(yǎng)老。從某種角度上說,“以房養(yǎng)老”作為一種新型養(yǎng)老模式,值得期待[5]。不斷完善社會養(yǎng)老的制度,將養(yǎng)老服務市場化也將是養(yǎng)老事業(yè)未來的發(fā)展道路。變家庭代際交換為社會代際交換,突破家庭養(yǎng)老界限,由一家一戶的反哺契約變?yōu)榻恿ζ跫s,使老年人的生活、醫(yī)療、福利等多項保障逐步由不同的社會分工來解決,形成社會代際交換[6]。
7.醫(yī)療體制的進一步改革
解決空巢老人基本生活中的問題和為他們提供醫(yī)療方面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在調查中發(fā)現24.94%的空巢老人認為自己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基本生活上的障礙,而高達44.79%的空巢老人認為,醫(yī)療開支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困難。醫(yī)療體制的改革應充分考慮到空巢老人的承受能力,有必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考慮。在醫(yī)療照顧和醫(yī)療救濟方面,經體弱多病且無經濟能力或者經濟能力不強的空巢老人的申請,由政府出資為他們提供免費服務。甚至可以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日常生活無自理能力或者自理能力弱的空巢老人給予上門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穆光宗.變革中的中國家庭——挑戰(zhàn)孤獨空巢老人[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71-76.
[2]高士榮,李俊彥.提升老年群體的幸福指數2006中國社會年報[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385.
[3]高士榮,李俊彥.我們如何應對老齡化2006中國社會年報[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361.
[4][6]王怡,繁人.孩子不在家(中國親情危及報告系列叢書之二)[M].新世界出版社,2002:89-91.
[5]傅宏波.我們選擇什么養(yǎng)老模式[EB/OL].http://www.sina.com.cn,2005-09-21.
(責任編輯/李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