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
21世紀看天下大勢,上海是地球上搞金融中心的最佳地點。其實,上海要推出金融中心不需要等11年:只要解除外匯管制,搞好人民幣,不出兩年上海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了。國外的金融機構,或大或小地早就群集上海,而陸家嘴的商業(yè)大廈,不輸華爾街,并且還在建造。從建筑物那方面看,陸家嘴超越華爾街指日可待(地球最高的商廈正在那里興建)。
國際金融中心大斗法,陸家嘴要斗的是華爾街,不是香港中環(huán)。不久前北京公布2020這個時間表,香港的關心人士說不怕不怕,香港不是與上海競爭,只是互相協(xié)助。其實?;ブ斎?,競爭也當然。起碼二者有很多地方在一爭高下:
(一)雖然時間一樣,上海的太陽比香港早出一個小時,這很重要。太陽早出可以早開市,先拔頭籌。紐約的太陽比芝加哥早出一個小時,后者的股市就搞不起來。上海推出金融中心,香港及其它地方的股票及金融交易,可以在上海先開市。
(二)長三角的工業(yè)發(fā)展勝于珠三角,國際名牌云集于前者。另—方面,十多年來,無論空運、海運、陸運、通訊等發(fā)展,到今天,長三角達到的水平,盡屬一流,不亞于世界任何地方
(三)金融人才也是上海勝。這方面,我的判斷是經(jīng)驗之談。香港土生土長的商業(yè)及金融人才,不少是我教過的學生,而今天在四十五歲以下的,不是我教過就是我的學生教過,應該達八成吧。他們的水平我知道。不是說香港的學生不夠好,不少好得很,但國內(nèi)人多,淘汰下來能在上海打江山的一般都很優(yōu)越。中國的人口是香港的二百倍,能打進名校的是很小的一個百分率,其中選修經(jīng)濟或商科的很多。今天國內(nèi)有不少學子令我見而生畏??梢赃@樣看吧:初出道而又算是良材美質(zhì)的青年,上海的月薪約五千,香港則要二萬。十年前我們可以說國內(nèi)優(yōu)質(zhì)學子的英語水平比不上香港的,今天我們只能說在發(fā)音方面香港的還占優(yōu),斗識字多則國內(nèi)人才略勝。但國內(nèi)的人才懂普通話,中文文筆高出相當多,以計算機打簡體字往往快得離奇。還有,在浙江一帶的中年工商業(yè)人才甚眾,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一群。
(四)高級的金融人才,今天當然是香港勝。但是,這些專才大可移師上海。看另一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這些專才的命運使我想到杜牧寫《金谷園》,落花猶似墜樓人也。正因為這個不幸的發(fā)展,陸家嘴與華爾街大比拼,前者有機會勝出。而所謂金融衍生工具這個行業(yè),看來已是日暮黃昏,動不動年人數(shù)百萬美元的金融工作,不容易繼續(xù)下去了。大家有理由相信,美國目前的困境過后,他們會把金融行業(yè)管得緊。大家不搞復雜無比的金融運作,上海便會占了甜頭。
(五)搞金融中心,你知道上海勝香港最重要是哪一點呢?我賭你猜不中。這就是嚴格地說,港元沒有自己的面目。鉤著美元或轉(zhuǎn)鉤人民幣,港元算不上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貨幣。多年以來,港元在國際上打出—點名堂,算是了不起,但要搞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自己的貨幣可以獨當—面非常重要。
回顧歷史,英鎊曾經(jīng)雄視地球,今天還清楚地有自己的面目。美元的成功故事不用說,面目得來不易。20世紀70年代日元呼之欲出,一時間東京紅得發(fā)紫,可惜政策出了大錯,一蹶不振二十多年了。歐洲采用歐元之前有三十幾種貨幣有看頭,但國際上不成大器。今天的歐元有面目,但金融中心沒有國籍名堂。再者,金融危機出現(xiàn)后,歐元能否保得住是問題,因為不同的國家需要有不同的貨幣政策。當年佛利民反對蒙代爾的歐元建議就是為了這一點。
(六)最后要說的是司法或法治的問題。不能否認,從司法的整體看,香港遠勝國內(nèi),而國內(nèi)急起直追也要長時日。問題是從金融本身的法治看,范圍小很多,我有理由相信上海可以做得好。這一點,讀者要細讀我去年發(fā)表的《中國的經(jīng)濟制度》一文。作為一個地方,上海搞金融中心會有很大的政策及金融法例的自主權,加上央行的協(xié)助,做得有成果北京多半不會插手。批評永遠容易,但上海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可能是無能之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