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 Moral Discussion Approach ),以道德兩難故事為基本材料,讓兒童對故事中的道德問題進行討論并回答相關問題,以此判斷兒童所處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并引導和促進其進一步發(fā)展。其關鍵在于以兩難故事誘發(fā)兒童的認知沖突,促進積極的道德思維,從而促進其道德判斷和推理能力的發(fā)展。
在四年級慶“六一”拔河比賽中,我們四(2)班取得了第二名。但在比賽結束之后,取得第一名的四(1)班幾個男生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吳老師,你們班的同學勝之不武!他們在我們班拔河的場地上撒豆子,害我們輸掉了和四(3)班的比賽。小豆子里面有很多水,一踩下去,腳底就會打滑,拔河的時候站不穩(wěn)!”安撫完這幾個男生的情緒之后,我到班上了解情況,有幾個同學向我反映,最近流行摘學校植物叢中的小豆子,然后裝在筆盒里,四(1)班和四(3)班比賽時,確實有三個調皮鬼把小豆子撒向了四(1)班的場地,導致四(1)班落敗。
在班會上,我講述了這個故事,即拋出了道德兩難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為了班級的獲勝,撒豆子的行為值得提倡嗎?為什么?這幾個同學的行為有沒有破壞比賽的公平性?以破壞公平的手段贏得比賽,你開心嗎?你覺得做事應該公平還是偏私?
經過充分的討論之后,我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提出任何自己的想法,也不進行對錯的判斷。
撒豆子的同學首先起來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學生A:我這樣做是想幫班級獲得最終的勝利,不過后來看到四(1)班有些同學腳底打滑,輸掉比賽,心里的不舒服多于開心,現在想想自己這樣做不太公平。
學生B: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后來他們班的同學過來說我們了,也覺得不開心。
學生C:是啊!我們確實破壞了比賽的公平性,但我只是想讓我們班最后能取得勝利,我認為自己也不算有很大的錯誤。
其他小組的同學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D:我覺得他們?yōu)榱税嗉壍臉s譽而這么做,在某種程度上情有可原,是人之常情。
學生E:人之常情也不能破壞比賽的公平。平常在和爸爸看足球比賽的時候,遇到黑哨我都會憤憤不平,認為勝之不武。我們班這次也勝得不光彩。
學生F:我們不能破壞比賽的公平性,在生活中做事情我想也應該公平。
我適時進行了總結:“我們班的集體榮譽感很強,這點讓老師感到很高興。為了班集體的榮譽,同學們在各項活動中都積極向上,努力為班級爭光。撒豆子的同學最初的想法也是為了班集體的榮譽,但是為班級爭光不應該破壞比賽的公平性。假如在上次的軍訓評比中,學校不讓我們班級參加比賽,而直接讓其他兩個班獲勝,那么我們班的同學肯定覺得這個評比不公平。所以,我們也不能破壞拔河比賽的公平性,我們贏得不光彩,不開心?!?/p>
班會課結束后,我?guī)е@三個學生到四(1)班,讓他們向四(1)班的學生道歉,撒豆子事件告一段落。
現代德育是主體性、發(fā)展性德育,它把人作為道德主體來培養(yǎng),力圖促進人的德性發(fā)展,“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從學生出發(fā),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注重學生的主動思考和積授參與,希望通過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我認為它對于提高德育的實效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