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慶
溝通是教育工作者必備的一項工作技能,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師生沖突多是因師生間缺少真正有效的對話溝通而造成的。教師如何采取科學合理、先進有效的行動策略,積極主動實施有效溝通,應該成為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摒棄簡單說教。傾注同情心理
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生為本”。作為教師,理所應當把關心、關懷、關注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作為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即使面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也要從積極的關懷、同情的角度去換位理解。如果教師一味主觀地“貫徹”自己的想法,對話就會變成指責說教。從而降低溝通效果。
比如,學生因事遲到。
教師甲:“你怎么搞的?為什么不早點?下次不準遲到。”
教師己:“遲到了。臉紅了,我想肯定有原因。能說說嗎?”
教師甲以單純責備、命令的口吻與學生對話,只顧自己“暢所欲言”,不給學生開口的機會。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未能主動搭建師生對話溝通的橋梁。學生有理無處辯,有冤無處伸,憋在心理的委屈,只能增加對教師的怨恨心理;而教師乙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學生,把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和感覺誠懇地說出來,并給學生以陳述理由的機會,則有助于師生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
二、改變溝通方式,尊重主體意愿
教師在某些問題和決定上有自己的原則,但并非意味著要忽視學生的意見。無論學生的意見如何,讓他發(fā)表出來起碼可以讓學生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同時被征求過意見的學生也更易于接受并執(zhí)行自己的最后決定。
教育名家李鎮(zhèn)西老師為給一位學生找一個“幫助人”,一改教師主觀指定的傳統(tǒng)方式,首先和全體同學談話表示要和一些同學談談心。讓有上進愿望的學生主動提出接受教師的幫助,然后從要求幫助的學生中優(yōu)先選擇自己談話的“目標生”,同該生共同分析學習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征求學生的意見并共同商定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讓其“主動”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幫助人”。事實上該生自選的“幫助人”就是教師事先已經(jīng)鎮(zhèn)定的目標。如此改變行動策略,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實施有效溝通。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會更強,效果會更好。
三、關心生存狀態(tài),營造溝通氛圍
對話要想達到溝通的目的,必須要創(chuàng)設溝通的氛圍。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造成師生雙方地位、角色有所不同,要想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作為強勢一方的教師就應當主動放下長者、師者的架子,真正以大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對話,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一位教師和一位有著早戀傾向的學生對話,他不從學生的學習成績談起。也不主動提起學生談戀愛這件事。而是首先關心學生整體的生存狀態(tài),主動詢問學生過得好不好,心情如何,將來有什么打算,有什么苦悶,以此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和對問題的認識。這樣,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去關心學生,學生則把教師當作值得傾訴的朋友,溝通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四、杜絕強硬措辭,保持平靜心境
許多教師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不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就事論事而總是批評學生的品格與個性,以至于和學生溝通時總是難以保持平靜。結果是教師談得越多,就越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學生怒言犯上,教師威信掃地。師生如兩只牛角互不相讓,不談則已,一談就崩,哪里還有交流溝通的態(tài)度?
例如下面的例子:
教師:某生,今天要你站辦公室是為什么?
學生:……
教師:你看看你。燙一腦殼的卷毛。還涂口紅……
學生:口紅怎么啦?英語老師也擦口紅、畫眉毛、燙發(fā)。
教師:教師是教師。學生是學生。
學生:學生就不是人?
教師:學生是人。但你化妝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好好學習。一天到晚畫眉毛、打口紅有什么用?人漂不漂亮也不是靠化妝化出來的。
學生:你……漂不漂亮。不要你管。嗚……
此例中的教師未能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在對話中不經(jīng)意間使用了一些不適當?shù)恼Z言,非但無助于溝通目標的實現(xiàn),相反還激起了學生的怨恨心理,只能使學生的心靈鎖閉得更加嚴實。
五、傳遞“我向信息”??酥啤澳阆蛐畔ⅰ?/p>
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教師以“你……”的口吻與學生談話。這種談話方式,教師向學生發(fā)布的是“你向信息”。溝通的一方(或雙方)老是不斷地說對方錯了。而不是談自己的切身感受。師生之間的溝通常常因為相互否定、各持己見而中斷,這種有對話無溝通的信息傳遞往往達不到解決問題的效果。溝通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對話”,然而如果對話雙方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滔滔不絕。雙方誰也不想理解對方的意思,只能算是典型的“無溝通”對話。
如果采取發(fā)布“我向信息”的方式則既不包含對對方的否定評價也不會損害師生關系。如:
“我第一次給大家上課,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我覺得不舒服,因為這會使我失去給大家上好課的信心?!?/p>
“我已經(jīng)很盡力了,我希望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如上所言,如果教師所說的話是有關他對學生行為的感覺,以及這個行為對他的實質影響,這樣的信息就是“我向信息”。這樣的信息傳遞中教師似乎扮演了一個弱者的角色,往往使學生有負罪感,有羞愧感,有助于促使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坦白及反思。進而促進自己行為的改變。
六、避免火上澆油,把握最佳時機
許多教師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學生剛受了批評,心情還未平靜,教師就想“趁熱打鐵”去與其溝通等,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學生的抗拒和不滿。
教育是溝通的藝術,教育因溝通而存在。雖然沒有一把萬能鑰匙可以打開每扇門,也沒有一種固定的橫式可以喚醒所有學生,但只有教師以適當?shù)牟呗耘c真情經(jīng)常同學生進行有效的對話溝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共贏的施教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