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軍
病蟲害防治是農作物優(yōu)質高產栽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農作物病、蟲、草和鼠害的防治仍然離不開化學防治。要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環(huán)境污染,化學防治必須把握住以下“六期”,以達到少藥、高效、少污染的效果。
一、害蟲幼齡期
近年來有些農戶反映農藥防治效果不佳。據(jù)調查,多數(shù)情況還是長期使用某種或某類農藥,引起害蟲的抗藥性增強以及未抓住害蟲的防治適期用藥所致。什么時期是害蟲的防治適期呢?一般說來,害蟲3齡之前的幼齡期是防治適期,此期用藥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害蟲3齡前體壁很薄,還長了很多的微毛,微毛著生部位的表皮薄,藥劑容易透過這些薄層進入害蟲體內。并且此時害蟲體形小、食量小、危害輕、活動范圍小,抗藥力弱。對于鉆蛀性害蟲,無論是苗穗莖的鉆蛀性害蟲,還是蕾花果的鉆蛀性害蟲,初孵幼蟲尚未鉆入植株,此時防治效果自然較好。所以,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害蟲3齡以前。當害蟲達到4~6齡時,害蟲食量、體壁厚度均大大增加,其厚度可達到1齡幼蟲的50~100倍,體壁上微毛也沒有了,藥劑就不容易粘附在體壁上或透過體壁,到達害蟲體內比較困難,從而大大降低了殺蟲效果。而且害蟲齡期增大后,蟲體內的脂肪量也增多,這些脂肪具有積存和分解許多農藥的作用。害蟲體內脂肪含量越高,這種作用就越明顯,抗藥性就越強。
二、危險生育期
對農作物來說,易感病和易感蟲且易造成較大損失的生育期是危險生育期。如早春的蔬菜作物幼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和猝倒病;早稻旱育秧和拋秧在幼苗期則易感染立枯病和綿腐病;大小麥抽穗到灌漿期是最易感蚜蟲的時期,而破口到齊穗開花期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此二期分別是易感蚜蟲和易感赤霉病的危險生育期;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危險生育期是分蘗期和孕穗到抽穗期;水稻感穗頸瘟的危險生育期是破口到抽穗開花期。因此,防治病蟲要抓住危險生育期用藥,對于害蟲防治要在危險生育期內抓住害蟲低齡幼蟲的盛發(fā)期用藥。
三、雜草敏感期
施用除草劑一般應掌握在雜草敏感期用藥。對于芽前除草劑來說,雜草的幼芽期是敏感期。這一時期是芽前除草劑易發(fā)揮作用的時期。因此,芽前除草劑要在農作物播種時進行土壤處理,利用雜草種子先發(fā)芽、農作物種子后發(fā)芽的時間差來達到除草而不傷害農作物的目的。對于滅生性除草劑而言,如草甘膦、克無蹤等,在雜草盛發(fā)初期噴施最好,注意藥液不要接觸農作物或飄浮到農作物的植株上。
四、鼠害斷食期
從有效控制鼠害密度來說,毒餌的投放宜掌握在鼠類斷食階段較好。多年試驗證明,春季滅鼠的效果最好。這是由于害鼠的冬貯食料耗盡,對毒餌的攝食相應較多。
五、天敵敏感期
農作物害蟲的天敵較多,大部分天敵也是昆蟲,如各種瓢蟲、草蛉、食蚜蠅以及寄生蜂、寄生蠅等;天敵中還有一大類,那就是農田蜘蛛。在這些天敵對藥劑反應比較敏感的時期內,應盡量少用殺菌劑或不用殺菌劑,以保護天敵,維持田間生態(tài)平衡。如需施藥,盡可能選擇天敵對農藥不敏感的時期施藥。比如,卵寄生的天敵,在寄生前是對農藥的敏感期。因為寄生于害蟲的卵之后,這些寄生天敵有寄主害蟲卵膜保護,殺蟲劑對它的毒性較少。在已經死亡的蚜蟲和介殼蟲體內發(fā)育的天敵,由于有寄主厚實體壁的保護,也難以受到農藥的毒害,此時施用殺蟲劑幾乎對它們不起作用。小菜蛾幼蟲被姬蜂寄生后,二三齡姬蜂寄生的幼蟲對殺蟲劑最敏感,而一齡和四齡姬蜂寄生的幼蟲抗藥性明顯增強。其它害蟲也存在同樣的現(xiàn)象。寄主害蟲的抗藥增強,則農藥對寄生天敵的影響就越小,實際上意味著天敵受到了保護。
六、農藥安全間隔期
即最后一次施用農藥與農作物收獲的間隔。為了安全起見,在蔬菜采收前至少7天不能施用30%乙酰甲胺磷;40%樂果的安全間隔期為青菜7天、白菜10天、菜豆10天、蘿卜15天;35%伏殺硫磷在蔬菜采收前7天;50%辛硫磷在蔬菜采收前5天不能施用;40.7%毒死蜱在葉類蔬菜上安全間隔期為7天;90%敵百蟲晶體在蔬菜采收前7天停用;80%敵敵畏施用后7天才能采收蔬菜;25%喹硫磷和20%三唑磷的安全間隔期均為7天;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的安全間隔期不少于2天的有2.5%敵殺死,不少于3天的有20%滅掃利、5%的來福靈和10%興棉寶,5~7天的有2.5%功夫,7~12天的有20%的速滅殺丁;抗蚜威的安全間隔期為7~10天;殺菌劑中的撲海因、琥珀肥酸銅、百菌通、加瑞農等不少于7天;粉銹寧在黃瓜上不少于3天;普力克在黃瓜等作物上采收前3天禁止施用;多菌靈不應少于5天;甲基托布津不少于14天;百菌清不少于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