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芳 董耐婷
摘 要:本文通過隨機抽取中外語言學核心期刊論文摘要各40篇,自建語料庫,基于韓禮德的語篇銜接理論,對比分析了英漢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語篇銜接手段,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英漢摘要較少使用省略和替代銜接;英文摘要的照應(yīng)和連接銜接方式均高于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的詞匯銜接頻率高于英文摘要,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我們認為,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了兩種語言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從而影響著英漢摘要語篇的銜接方式。
關(guān)鍵詞:學術(shù)論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語篇分析 銜接理論 思維模式差異
一、引言
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nèi)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nèi)容的短文,是學術(shù)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際標準(ISO)214-1976(E)的頒布揭開了規(guī)范地撰寫摘要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標準GB6447-86的公布標志著國內(nèi)的摘要寫作開始與國際規(guī)范接軌。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摘要作為論文內(nèi)容的“高度濃縮”,其導向作用、報道作用、檢索作用以及促進研究成果的國際交流作用越來越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guān)注,相關(guān)研究文獻也明顯增多。國外學者對摘要的研究起步較早(Day,1979;Graetz,1985;Swales,1990;Bhatia,1993等),國內(nèi)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美洲,1986;錢紹昌,1993)。近三十年來,學者們對該領(lǐng)域的研究由初始的規(guī)定性(如心得體會、實踐總結(jié)、點描寫)逐步向多視角(如文體學、語用學、體裁分析等)和多學科(如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語言學等)發(fā)展,這些文獻為提高研究者的摘要寫作水平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然而,縱觀國內(nèi)學術(shù)期刊,許多論文雖不乏真知灼見,但中英文摘要中的表達欠妥之處卻也時有可見,不僅影響了論文的采納、檢索,也不利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間的交流與推廣。摘要編寫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除了源于作者對相關(guān)“標準”不甚了解等原因外,缺乏英漢摘要語篇銜接知識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學術(shù)論文摘要是一種獨立的語篇。作者撰寫摘要是通過運用正確的詞匯,組成語法正確的句子,并將這些句子有機地結(jié)合成一個統(tǒng)一體,構(gòu)成連貫的語篇,以達到交際目的。從語篇分析的角度來說,任何一段能成為語篇的話語必須具有語篇性。語篇性包括結(jié)構(gòu)性特征和非結(jié)構(gòu)性特征,前者包括主述位結(jié)構(gòu)和信息結(jié)構(gòu),側(cè)重研究句內(nèi)不同成分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后者指的是話語內(nèi)部的上下銜接,側(cè)重的是句間不同成分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英漢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交際目的具有一致性——“推銷”作者的研究成果,“說服”語篇社團的其他成員來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達成己見。但由于英漢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由此導致了兩種語言在摘要語篇銜接機制使用上的差異。鑒于國內(nèi)外學者不乏對主位化和信息結(jié)構(gòu)的研究,國內(nèi)語言學界也有不少學者運用韓禮德的銜接理論進行英漢語篇對比的研究,而探討英漢摘要語篇銜接差異的文章極為有限,現(xiàn)有的文獻僅限于對研究結(jié)果的列舉,尚缺乏理論分析。本文擬在銜接理論框架下,就英漢摘要語篇銜接特點做一對比,并分析產(chǎn)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旨在幫助寫作者了解英漢摘要語篇銜接方式不同的深層原因,來提高摘要寫作水平。
二、語篇銜接理論概述
“銜接”是篇章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1962年,Halliday提出了銜接的概念。1976年,他與夫人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語的銜接》)的問世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創(chuàng)立。銜接是指語篇語言成分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當一個成分依賴另一個成分得以解釋時便產(chǎn)生了銜接。銜接是構(gòu)成語篇連貫的重要手段,它不僅是一種語義概念,也是意義上的一種關(guān)聯(lián)。一組句子組成語篇要有一定的機制,即謀篇機制(texture),銜接就是把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的謀篇機制,這種機制是由一個個縱橫交錯的銜接紐帶(cohesionties)組成的。韓禮德和哈桑把銜接手段歸納為五種類型:(一)照應(yīng)(reference),包括人稱照應(yīng)、指示照應(yīng)和比較照應(yīng);(二)省略(ellipsis),包括名詞省略、動詞省略和小句省略;(三)替代(substitution),包括名詞替代、動詞替代和小句替代;(四)連接(conjunction),分為詳述、延伸和增強三大類。詳述又分為同位和闡明。延伸分為增補、轉(zhuǎn)折和變換。增強分為時空、方式、因果/條件和話題。(五)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照應(yīng)、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前四種屬于語法銜接手段,后一種屬于詞匯銜接手段。它們的銜接方法雖不同,但均有銜接句子、實現(xiàn)語篇的功能。
三、英漢學術(shù)論文摘要銜接手段對比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英文語料源自7種國際語言學核心期刊①論文摘要。中文語料選自8種國內(nèi)語言學類核心期刊②論文摘要,文章均發(fā)表于2006~2008年。為了避免人為因素,我們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5選1),獲得英漢摘要各40篇,并自建語料庫。用AntConc3.2.1軟件分析英文摘要,人工檢索中文摘要,最后用SPSS軟件進行X2檢驗。雖然語言學家對銜接形式的劃分不同(黃國文,1988;胡壯麟,1994;何善芬,2002),但實則大同小異。本文采用韓禮德的分類。
(二)結(jié)果與分析
1.語法銜接
1)照應(yīng)。又叫指稱,是指在語篇中,“如果對于一個詞語的解釋不能從詞語本身獲得,而必須從該詞語所指的對象中尋求答案,這就產(chǎn)生了照應(yīng)關(guān)系”(朱永生、鄭立信,2001)。從語篇內(nèi)獲取照應(yīng)語的所指為內(nèi)指照應(yīng),從語篇外(話語和客觀環(huán)境,即語境)獲取照應(yīng)語的所指叫外指照應(yīng)。內(nèi)指照應(yīng)又分兩類,所指對象在上文的叫回指,所指對象在下文的叫下指。照應(yīng)可使發(fā)話者運用簡短的指代形式來表達上下文中已經(jīng)或即將提到的內(nèi)容,從而使語篇在修辭上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
表1:照應(yīng)在中英文摘要中的情況
表1顯示:英文摘要的照應(yīng)銜接無論是總數(shù)還是個數(shù)均多于漢語,用SPSS軟件檢驗結(jié)果表明:P=.000(<0.05),有顯著性差異。英語指示照應(yīng)在構(gòu)建英文摘要上下文之間的銜接關(guān)系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主要是定冠詞the、限定詞these和this。中文摘要用零照應(yīng)和名詞重復來表示照應(yīng)關(guān)系的頻率大大高于英文摘要。
統(tǒng)計表明,英文摘要中的照應(yīng)銜接共640處,其中指示照應(yīng)、比較照應(yīng)和人稱照應(yīng)分別有498、112和30處,外指照應(yīng)18處。中文摘要中的照應(yīng)銜接有93處,三種照應(yīng)形式分別有42、20和31處,外指照應(yīng)24處。英漢分別用“We、我們、作者”外指論文作者,用“this paper”(study, research, article, activity)、“本文、本研究、文章”外指論文正文,其中“本文”出現(xiàn)了15次。外指照應(yīng)說明,論文摘要雖然是獨立、完整的語篇,實際上與正文有著緊密的依存關(guān)系。
英文摘要語篇指示照應(yīng)遠遠大于中文摘要語篇,除了this、these、that、those等指示詞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定冠詞the。英語重外在形式,當表示所指對象是特定的且能夠識別時,便用“the”(通常情況下不能省略)。而漢語沒有類似“the”的定冠詞,若所指對象的確定性在情景語境或語篇上下文中已非常明確,一種方法是用零形式或零照應(yīng)(zero anaphora),即指代成分前沒有特指限定詞修飾,此時,常用原詞復現(xiàn)方式。另一種是用“這”或“那”與名詞連用來實現(xiàn)這類照應(yīng)。例如:
(1)In four studies,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makes small samples more informative than large ones for drawing inferences about population correlations.The specific purpose of studies was to test predictions arising from the signal detection simulations of R.B.Anderson,M.E.Doherty,N.D. Berg, and J.C.Friedrich.
該篇采用了照應(yīng)銜接手段,“the”回指上文中的“in four studies”,從而起到了連接語篇的作用。
(2)一般會話含義的邏輯本質(zhì)是缺省邏輯,研究一般會話含義的推理有必要揭示其內(nèi)在的缺省邏輯機制。
該篇采用了原詞重復的銜接方式,漢語沒有定冠詞“the”,因此重復前面的“一般會話含義”,從而起到銜接上下文的作用。
2)省略和替代。省略指某結(jié)構(gòu)中未出現(xiàn)的詞語可以從語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回找。在語篇層面上,由于被省略成分存在于語篇上下文中,因此省略便成了語篇中句子之間的紐帶。替代是用替代形式來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包括名詞替代、動詞替代和小句替代。
研究表明,省略和替代在英漢摘要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少。中文摘要以完全省略為主,有不少的無主句,英文摘要以部分省略為主。英漢摘要省略各有7處和21處,前者省略賓語,后者主要是主語省略。英語替代有3處(替代詞為one, ones),漢語無替代現(xiàn)象,取而代之的是詞匯重復。
“英語重形合,語法呈顯性,因受形態(tài)制約,任何層面的句子須完整,主語更是必不可少。漢語重意合,只要能達意,省略的時候不但不考慮語法,甚至也不考慮邏輯”(潘文國,1997)。一般而言,替代是英語中重要的銜接手段,而漢語是一種描述性語言,常用詞匯重復。學術(shù)論文摘要語篇是以傳遞信息或提供服務(wù)為主要目的,要求語言準確、清晰,為避免產(chǎn)生歧義,較少采用省略和替代的銜接方式?!笆÷院吞娲鷥煞N銜接形式在英漢正式語篇中運用的機率更少,在科技和法律公文中的顯化程度幾乎為零”(劉玉梅,2002)。例如:
(3)In four studies,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makes small samples more informative than large ones for drawing inferences about population correlations.In three behavioral studies,participants viewed larger or smaller samples of data pairs and judged whether each sample had been drawn from a popul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zero correlation or from on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than-zero correlation.
該篇采用了替代和省略的銜接手段,其中“ones”和“one”分別替代前句中的“samples”和“a population”。“l(fā)arger”后省略了“samples”。
3)連接詞語。連接指用連詞、副詞或詞組把兩個命題聯(lián)系起來的手段?!巴ㄟ^連接性詞語,人們可以了解句子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甚至可以經(jīng)前句從邏輯上預見后續(xù)句的語義”(胡壯麟,1994)。
表2:連接詞語在中英文摘要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
表2表明:英文摘要中的連接詞多于中文摘要(分別是395個和55個),英文摘要的顯性連接多于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的隱性連接手段多于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中“增補”連接詞最多(247個),其次是“轉(zhuǎn)折”(36個)。中文摘要也是“增補”連接詞最多(17個),其次是“因果/條件”(15個)。用SPSS軟件檢驗,結(jié)果表明P=.000(<0.05),說明英漢摘要語篇連接銜接手段有顯著性差異。
英語表詳述的連接詞有:in other words、namely、in particular、especially。漢語有:如、比如。英語表延伸的連接詞有:also、although、and、as well as、but、either、furthermore、however、in addition、not only…but also、or、too、whereas、yet。漢語有:并、并且、又、不僅……而且、也、此外、還、也、及、以及、尚、但(是)、而、然而。英語表增強的連接詞有:as a result of、because、before、despite this、even when、finally、first、if、presently、previously、prior to、still、then、though、thus。漢語有:首先、先、其次、同時、此前、目前、然后、否則、盡管、如果、才能、以便、以、則、從而、因此、因而、因為、由此。
英語重形合,在句法上強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因而采用多種連接手段把句中各個信息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清楚地直接表達出來。漢語重意合,主要通過邏輯關(guān)系及語句的先后順序間接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不是靠連接詞為紐帶直接顯示。連接詞在語篇中起銜接作用,且能夠明白無誤地傳遞句與句或段與段之間的各種語義聯(lián)系和邏輯聯(lián)系的信息。英漢連接詞雖然都有正式與非正式、口語與書面語之分,但摘要中均使用正式的書面語。所不同的是,英文摘要語篇連接成分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呈顯性銜接,但也不排除隱性銜接形式;中文摘要中常見的是隱性銜接,但亦不排除顯性銜接形式。例如:
(4)作者認為“主位”跟“已知信息、談?wù)搶ο蟆⒕涫孜恢谩敝g的關(guān)系正在逐漸清晰。首先,“主位”跟“已知信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盡管它們常常重合。其次,《功能語法導論》第三版的主位定義已不再提及“談?wù)搶ο蟆?“主位”跟“談?wù)搶ο蟆币褟氐追珠_。但是,Halliday的“多重主位”概念使人懷疑他是否把“主位”等同于“句首位置”。
該篇采用了連接銜接手段,其中“首先”和“其次”屬“增強”中“時空”連接關(guān)系的“單一式”,“盡管”和“但是”屬“延伸”類中的“轉(zhuǎn)折”連接關(guān)系,是顯性銜接。
2.詞匯銜接。語篇中跨越小句或句子的兩個或多個詞項之間有意義聯(lián)系時就產(chǎn)生了詞匯銜接。它包括復現(xiàn)關(guān)系和同現(xiàn)關(guān)系兩種。前者是指同一詞以原詞、近義詞、同義詞、上下義詞、概括詞或其他形式重復出現(xiàn)在語篇中,語篇的句子通過這種復現(xiàn)關(guān)系達到相互銜接。同現(xiàn)關(guān)系是指語篇中詞匯共同出現(xiàn)的傾向性。
表3:詞匯銜接手段在英文摘要中的分布情況
表3說明,英漢摘要均使用詞匯銜接手段,中文摘要詞匯銜接頻率大于英文摘要(分別為391處和191處),詞匯重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均占主導地位(分別為144處和335處)。用SPSS軟件檢驗結(jié)果,P=.024(<0.05)得知,英漢摘要中的詞匯銜接有顯著性差異。這也驗證了學者劉玉梅得出的結(jié)論:詞匯銜接形式在英漢語篇中的顯化程度呈上升趨勢,在漢語語篇中比其它四種銜接形式更常使用,并且遠遠高于其在英語語篇中的使用。語篇越正式,詞匯銜接形式顯化程度越高。詞匯是形成語篇最基本的要素,集字成句、集句成段、集段成篇的過程是詞匯間、語段間的語義選擇、組織和聚合過程。McCarthy(1990)將這些詞匯思路稱為“詞匯鏈”(lexical chains)。詞匯鏈不僅可以增添語篇的銜接效果,還能以“話語控制”的形式維持和控制語篇的意義流動。例如:
(5)①Previous studies investigating posttest feedback have generally conceptualized feedback as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erroneous responses,giving virtually no consideration to how feedback might promote learning of correct responses.②Here,the authors show that when correct responses are made with low confidence,feedback serves to correct this initial metacognitive error, enhancing retention of low-confidence correct responses.③In 2 experiments,subjects took an initial multiple-choice test on general knowledge facts and made a confidence judgment after each response.④Feedback was provided for half of the questions, and retention was assessed by a final cued-recall test.⑤Taking the initial test improved retention relative to not testing,and feedback further enhanced performance.⑥Consistent with prior research,feedback improved retention by allowing subjects to correct initially erroneous responses.⑦Of more importance,feedback also doubled the retention of correct low-confidence responses,relative to providing no feedback.⑧The function of feedback is to correct both memory errors and metacognitive errors.
該篇采用了重復和同義銜接方式。其中的重復銜接有:feedback(10次);retention(4次);low confidence(3次);correct responses(3次);correcting erroneous responses(2次);句③initial、句⑤initial以及句⑥initially;句④provided與句⑦providing;句②enhancing與句⑤enhanced。同義銜接有:句①promote、句⑤improve以及句⑤enhance;句①previous與句⑥prior;句③test與句⑤testing。
四、結(jié)論
英漢學術(shù)論文摘要均使用語法銜接手段和詞匯銜接手段,由于英漢思維模式不同,英漢摘要在銜接手段上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一)英漢摘要較少使用省略和替代銜接。中文摘要以完全省略為主,有不少的無主句;英文摘要以部分省略為主。
(二)英文摘要中的照應(yīng)銜接和連接銜接方式均高于中文摘要,而中文摘要多用零照應(yīng)和名詞重復來表示照應(yīng)關(guān)系。英文摘要中的顯性連接多于中文摘要,其中“增補”連接詞最多,其次是“轉(zhuǎn)折”。中文摘要中的隱性連接多于英文摘要,其中“增補”連接詞最多,其次是“因果/條件”。
(三)中文摘要的詞匯銜接頻率高于英文摘要。
五、結(jié)語
學術(shù)論文摘要與論文主體部分相輔相成,共同展示出學術(shù)研究成果的全部內(nèi)容。深層次地探討中英摘要語篇的銜接機制差異,發(fā)掘這類體裁語篇的文體特色,對規(guī)范、得體地使用語言,提高中英文摘要寫作水平,提升學術(shù)論文的內(nèi)外在質(zhì)量,更好地實現(xiàn)其學術(shù)傳播功能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該研究成果運用于高校學術(shù)論文寫作教學中,也可提高學生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水平,為其將來的學術(shù)研究打下基礎(chǔ)。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術(shù)論文中英文摘要的多視角研究”[編號:08SJD7400006]和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語詞匯自主學習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編號:07SJD7400006]之階段性成果。)
注 釋:
①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Brain and Language、Journal
of Communicative Disorders、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②《當代語言學》《外語學刊》《外國語》《外語界》《外語教學
與研究》《現(xiàn)代外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及《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文摘編寫規(guī)則(GB6447-86)[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1.
[2]劉純.英語學術(shù)論文摘要的文體特征[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4).
[3]曾瑜薇,胡芳.英語學術(shù)論文摘要中的禮貌策略[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04,(12).
[4]鞠玉梅.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shù)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004,(2).
[5]馬雁.醫(yī)學英語論文摘要的語篇分析[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3).
[6]扈暢.環(huán)境科學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06,(9).
[7]黃萍.從語步結(jié)構(gòu)與動詞的及物性過程看中外語言學類期刊摘要中的語言[J].重慶大學學報,2007,(4).
[8]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9]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10]Brown,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PU,1983.
[11]張今,張克定.英漢語信息結(jié)構(gòu)對比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1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13]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4]胡芳,陳彧.英漢學術(shù)期刊論文摘要銜接手段的對比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5,(3).
[15]曹振中,楊月波.語言學論文的英漢摘要語篇銜接手段比較[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6,(12).
[16]廖秋忠.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指同的表達[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7]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18]劉玉梅.英漢語篇語料分析:銜接顯化、語域與語篇連貫[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6).
(張春芳 董耐婷 常州 江蘇工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 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