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華
摘要: 清初統(tǒng)治者繼承和發(fā)展了秦漢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從而使中國的君主專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這一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清初;皇權專制;軍機處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人口最多,社會矛盾比較復雜的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加強對農民階級的專政,同時防范歷史上重復出現(xiàn)的宰相擅權,母后專政,外戚宦官專權,明黨傾軋等弊端的發(fā)生,清朝前期幾代皇帝都致力于加強政治、軍事和思想控制,把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推上了歷史的頂峰,而清初建立的軍機處,恰是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的產物。
一、 清初加強君主專制的社會基礎
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戰(zhàn)國時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以后逐步完善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前期)達到頂峰,這種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二千多年,之所以長久不衰,而且到明清時期發(fā)展到極致,是因為首先,它基本適應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我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自然經濟結構,具有突出的分散性,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缺乏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聯(lián)系,彼此分離并且相互獨立,這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生產的發(fā)展。這時實行君主專制的國家就如同裝馬鈴薯的布袋,一旦中央政權權勢衰落,就必然會出現(xiàn)分裂局面。
其次是階級基礎,封建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來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農民沒有土地,他們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勢必起來反抗,所以地主階級需要依靠強有力的,統(tǒng)一的國家政權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樣地主階級就成了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
二、 清初加強皇權專制的措施及軍機處的建立
那么,清初統(tǒng)治者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呢?
(一)清承明制,中央設內閣,長官為內閣大學士,清朝的內閣只是處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沒有什么實權,一切大權都集中皇帝一身,一人獨治天下,內閣只是輔佐皇帝辦事的機構而已。
(二) 設立軍機處
上文所說的內閣作為國家輔助機關只是處理一般的日常公事,而國家重大的機密重務它從來沒有掌管過,那么這些重大機密重務是由誰來管呢?它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機要辦事部門掌管的。清初的機要事件是由議政王大臣議奏,康熙執(zhí)政后,在宮內設有南書房,它實際上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處。
雍正帝進一步發(fā)展了康熙帝的做法,他在雍正初年用最秘密的形式命令怡親王允詳,大將軍岳鐘琪等籌備對西北兩路用兵,從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開始,在戶部內設立軍需房、在宮內的隆宗門內辦公,在內閣挑選謹密可靠的中書、筆帖式等參加工作,這個軍需房辦事高度保密而又有效率,直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正式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以前,內外機關官吏竟全不知情。雍正七年,軍需房改名為軍機處,十年(公元1732年)才正式頒發(fā)“辦理軍機處鈴封印信”,宣布此一重要輔政機關的存在??梢娷姍C處是在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的基礎上,歷經從雍正四年到十年的逐步擴大和正規(guī)化,然后才正式形成為固定部門的,軍機處辦事有以下特點,一是君權附庸,軍機處是皇帝個人的工作班子,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劃于期間”;二是關防嚴密,皇帝召見軍機大臣,不許太監(jiān)在側,也不準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軍機處,軍機大臣不得擅自結交外任官員;三是職官精煉,勤于政事,辦事迅速,行政效率較高。自此以后,軍機處便成為輔佐皇帝工作的主要辦事部門,一直存在到清末(1911年)設內閣總理大臣時止,共存在了約180年。在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因為它是由內廷擴展為中樞官的最后壓軸,是君主獨裁專制進入頂峰的產物。
(三) 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
為從思想上加強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初實行文化專制,比如清初歷史上出現(xiàn)了諸如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莊廷隴的《明史》案等大規(guī)模的文字獄。文字獄從根本上說是為了進一步加強本來已經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皇權,使清朝數(shù)億臣民俯首貼耳,聽命于皇帝一人,使各級臣工絕對服從上司,從而使整個國家機器完全僵化,失去活力。
三、清初加強皇權專制的影響
清初的皇權專制制度既有進步的歷史作用,又有消極影響,其歷史進步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
(一)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
(二)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清初統(tǒng)治者以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為后盾,實行獎勵墾荒,攤丁入畝的政策,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這樣中國歷史上才有了“佛山之冶遍天下”的繁榮景象和“康乾盛世”的美名。
(三)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和各地區(qū)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以皇權專制為基礎的多民族統(tǒng)一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間互相交往,互通有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皇權專制的消極影響有:
(一)皇權專制導致了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成為阻礙歷史發(fā)展的因素
從乾隆后期開始,清朝的政治腐敗日益暴露,賣官鬻爵,賄賂成風,官場上結黨營私,互相傾軋,從而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提供了契機。
(二)在思想上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xiàn)了萬馬齊喑的悲慘局面
清初的極度專制徹底扼殺了中國人的思想活力,奴性舉國泛濫,尤其使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在清朝長達268年統(tǒng)治之下的中國,在自然科學技術方面幾乎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重要成果,因這一時期不允許人們有一點點的自己的思想,自然就不會有思想家,更說不上有科學家了。
(三)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
清初統(tǒng)治者在皇權專制之下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從而大大束縛了中國生產力的進步,阻礙了新的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和發(fā)展,使中國漸漸落伍了,完全失去了昔日大漢、大唐時的風采。
總之,清初的皇權專制是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尤其是軍機處的建立和大興文字獄,更使這一制度發(fā)展到了極致,這種制度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影響,但總的來說皇權專制的消極影響在這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正是由于清初的極度專制,使中國儒家思想中最寶貴、最核心成分的人文精神不斷失落,而傳統(tǒng)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惡性發(fā)展,尤其是奴性發(fā)展到極點,思想窒息,活力盡失,而最終導致了十九世紀中期中國被動挨打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