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湯平
數學教學應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fā),建立模型,尋求結淪。應用與推廣”的基本過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不同班級都要作出這樣的安排,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動逐步發(fā)展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與專題研究和開放性問題有關的內容與實踐活動,加強這方面內容安排的密度和強度。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結合生活體驗
第一,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教學要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之間的聯系。數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也要充分貫徹聯系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以及由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第二,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
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因此,教學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體會到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這是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認識數學的同時,還能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實踐證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數學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經驗,從現實中尋找學生學習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開展教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概念和方法,并能反過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培養(yǎng)數學意識,提高分析能力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fā),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后再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情境中去。通過數學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
為了使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教學應采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較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新的知識點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讓學生帶著明確的解決問題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
第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應使學生獲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認識和理解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發(fā)展多樣化的解題方法。由于不同的學生在認識方法上存在著差異,他們有不同的認識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應當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得出的是前人已經發(fā)現的結果,但數學化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因素。
第三,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綜合。
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綜合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和實踐趨勢。這是20年來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研究數學教學,不僅要從現實生活題材中引入數學,而且要重視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程內容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數學教學設計要把握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這一特點,注重數學應用的多科性,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數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等許多學科有關,是學習這些學科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