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立
安徽省地處長江與淮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有不同部族先后在這里生息繁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多種文化并存的局面,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群舒文化在這里互相交流,相互滲透,從而在青銅器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這里介紹幾件具有特色的安徽省博物館的藏品。
屯溪奕棋出土的青銅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屯溪奕棋相繼發(fā)掘了八座土墩墓,共出土青銅器111件,這些隨葬的器物無論是器型、紋飾還是組合方式上都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鳳紋方鼎,屯溪奕棋飛機場三號墓出土。它在造型和裝飾手法上有著獨特的地域風格。立耳,直腹,平底,腹部四角有立棱。矮小的短足呈二箍節(jié)相疊狀,外圓內(nèi)空,截面呈半環(huán)形,這種做法實在少見。鼎的腹部四面紋飾相同,都是兩只風鳥,它們喙相接,尾上翹,好像在竊竊私語,又好像在眉目傳情。這件器物主紋突出,上下用粗細凸弦紋作為界欄,沒有地紋,顯得簡潔明快,這是中原地區(qū)所不具有的。(圖一)蟠虺紋卣,屯溪變棋飛機場一號墓出土。此器紋飾極為細膩繁縟,蓋面和腹部滿飾變形夔紋,手足不現(xiàn),糾結(jié)難分。這種極度圖案化的紋飾,別具地方特色。(圖二)
公卣,又叫風紋提粱銅卣,屯溪奕棋飛機場三號墓出土。此卣通體紋飾,華麗精美。頸部用相對回首的夔紋作裝飾,浮雕嚳首的提粱上,滿布蜱紋。上蓋和器物的腹部滿飾對稱的風鳥紋,風首反顧,羽冠相交。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它與眾不同的鳥紋風格。那鳳鳥紋雖也作兩鳥相對狀,但兩鳥的鳳冠不是各自下垂,而是相互拋給對方,上下交纏,使得鳥紋構(gòu)圖更加自由飄逸,生動活潑。器蓋和器的底部都有“公作寶尊彝,其子孫永用”十字銘文。它的大意是:公鑄造了這件祭祀用的寶器,子孫們要永遠保用它。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藝術(shù)珍品。(圖三)
編織紋簋,也叫幾何紋蘸,屯溪奕棋飛機場三號墓出土。簋口唇邊微微外卷,直頸,鼓腹,圈足。一對獸耳下,又各加了個垂耳,在視覺上減少了器物的膨脹感。腹部用變形獸面紋和由橫豎線條組成的幾何紋作裝飾。此簋的造型與中原地區(qū)的銅簋相似,而紋飾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說它是南北青銅文化融于一體的實物資料。(圖四)
鐘型五柱器,屯溪奕棋飛機場一號墓出土。鐘型五柱器又叫云紋五柱器,是屯溪墓中特有的器型。通高31.2厘米,柱高16.5厘米。底座中空,四壁微微鼓起。長方形扁脊的兩側(cè)和底座四壁,都飾有雙鉤云紋。五根等高的圓柱,間距相等地立于方脊之上。它不具有樂器的發(fā)音功能,古文獻中也不曾記錄過,其用途還有待于進一步去考證。(圖五)
龍耳尊,也叫龍耳瓦紋尊,青陽廟前出土。該酒尊造型奇特新穎,外形奇異多變。腹部用瓦紋作裝飾,肩部和圈足裝飾有云雷紋。雙耳是兩條向上攀爬的游龍,它們回首反顧,豎耳卷尾,好像受到了驚嚇,顯得生動有趣。
鳥鈕蓋鼎采集于銅陵市。它造型新穎別致,器身扁圓,線條流暢,腹部用蟠虺紋和弦紋作裝飾,并有扉棱一道,蓋上有一只站立遠眺的小鳥,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它與商周時期那種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歷神秘的鼎相比,在造型上拉開了距離。顯得既簡潔明了,又富于變化。(圖六)
群舒青銅器
春秋時期的皖西一帶散布著許多偃姓小國,史書上稱它們?yōu)槿菏?。群舒銅器的地方特色非常突出,獸首鼎是它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獸首鼎又叫犧鼎,它雄麗優(yōu)美,風格獨特。群舒的先民們運用了圓雕的技術(shù)手法,塑造了一只體態(tài)憨厚、栩栩如生的神獸形象。它反映出這一時期的青銅裝飾藝術(shù)已經(jīng)從莊嚴肅穆開始向世俗審美轉(zhuǎn)變。杜適松先生認為:“它雖然屬鼎類,但在形制上似應(yīng)是模擬盛酒器的犧尊而來,在移植上有所創(chuàng)新”(牡遁松《在皖鑒定所見銅器考》,《青銅文化研究》第一輯黃山書社)(圖七)
龍首鏨盤口盂,廬江泥河出土。這種盂與中原地區(qū)常見的盂有所不同,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異型盂”。盤形益口,短管狀益嘴,高昂式的龍首狀鏨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shù)效果。聰明的工匠把鏨手的弧度鑄造律陪到好處,使人們看到了一條動感十足的游龍,正回頭悄悄地探視盂內(nèi),似乎是被芬芳的美酒所吸引,又似乎在欣賞自己修長的身姿,令人浮想聯(lián)翩,遐思無盡。對于此類岙的用途,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這種盂應(yīng)屬炊器,而非酒器,其功能大約是蒸、熱祭祀的食品,并推測此類益口內(nèi)原應(yīng)有箅。(圖八)
蔡國青銅器
蔡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弱小國家,介于吳、楚兩個大國之間。最初建都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縣境內(nèi)),后來遷至新蔡(今河南新蔡縣境內(nèi))。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為躲避來自楚國的攻伐,自新蔡遷到州來(下蔡),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壽縣、風臺一帶。1955年在安徽省壽縣出土的蔡昭侯墓青銅器群,是當時的一個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共出土青銅器480多件。由于它時代明確,器類豐富,因而被考古學界定為判別春秋晚期的標準器。
蔡侯申列鼎,共七件,這里說的是其中的一件。它是一種侈耳、束腰、淺腹、平底、蹄足、腹部周圍有六只曾形附飾的升鼎。腹部束腰處用一道弦紋作裝飾,口沿處飾有密集的豆點紋。由此可以看出,此列鼎在造型藝術(shù)上深受楚國風格的影響,而紋飾風格卻有別于楚國,表現(xiàn)出了簡潔樸素的特征。(圖九)
蔡侯申之“猷鼎”,是一套九件列鼎。此鼎的特點是:腹部極深,高蹄足,弧形附耳外撇,有蓋。整個器型顯得瘦長,與中原地區(qū)的矮足鼎有著明顯的視覺差別。尤其是呈優(yōu)美挺拔弧形的蹄足,與外撇的弧形耳相呼應(yīng),更使全器平添了幾分活潑生動的意趣。
蔡侯編鐘,大小相次,共有9枚,均有銘文,這是其中的第一枚。長方單鈕,舞、篆和鼓部都飾有蟠螭紋,鉦部有六排共18個螺狀枚。此枚編鐘共有銘文82字,大意是:“周歷五月初穴,蔡侯申發(fā)表談話說:我是一個后生小子,我不敢貪圖享樂,兢兢業(yè)業(yè),輔翼楚王。弱小而動蕩的蔡國,賴天恩浩蕩,邦國得以安定,君位得以繼承,內(nèi)心十分感動。一定要以德報德,和太夫們同心協(xié)力,治理好我們的國家。多難的小國更是要謹慎處事,不背盟。不變更國策,制作一套歌鐘,銘刻我的話,像悅耳的鐘聲一樣,世世代代傳下去”?!斑@是一篇特殊的銘文,中心內(nèi)容是對楚王的頌揚、恭維,表示忠貞不貳,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政治聲明。其目的就是讓楚王對這個薪即位的蔡君放心a這種形式的銘文實在罕見?!?劉和惑《楚文化的東漸》,湖北教育出版社)(圖十)
楚國青銅器
楚國最早被西周成王封國在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內(nèi)的丹淅一帶,由一個方圓不過百里,偏居一方的小邦,經(jīng)不斷征戰(zhàn)吞并,競爭圖強,發(fā)展到具有雄厚實力,并且敢“問鼎中原”的泱泱大國,最終躋身子“春秋五霸”和
“戰(zhàn)國七雄”的行列。它立國八百余年,博取眾長,兼容并蓄,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楚文化。
1933年在壽縣朱家集李三古堆發(fā)現(xiàn)了一座楚王墓,這是迄今唯一一座被開掘的楚國國王級別的墓葬,多數(shù)學者傾向墓主為楚幽王。但安徽省博物館館長胡新民先生在《壽縣李三古堆大墓墓主考辨》一文中,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李三古堆大墓墓主不是器物款識中的‘熊前、‘熊悍,也不是‘王后,而是不見于器鉻的楚哀王”。(胡新民《壽縣李三古堆大墓墓主考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此論頗有道理。由于此墓被軍閥盜掘,4000余件文物流失慘重,只有691件青銅器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館。這些青銅器“普遍具有粗壯、雄渾,不尚雕飾的風格”,皮道堅先生稱之為“是工匠藝術(shù)家杰出的藝術(shù)智慧和創(chuàng)作才能,為我們留下的一批很能體現(xiàn)楚文化后期青銅器藝術(shù)崇高風格的典范作品。”(皮道堅《楚藝術(shù)史》,湖北教育出版社)
“鑄客”大鼎,俗稱“楚大鼎”。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東周三足圓鼎中,它要算得上是第一大鼎了。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400千克。渾圓的器身,粗獷硬朗的侈耳,三個粗壯有力的浮雕渦紋獸面蹄形足,與簡潔明快的紋飾遙相呼應(yīng)。使得整件器物具有一種雄渾凝重、氣勢不凡的力度之美。此鼎雖鑄造于楚國大廈將覆之際,但此器仍能讓人感受到這個諸侯大國咄咄逼人、氣吞山河的王者氣勢。(圖十一)
楚王熊肯匝鼎,是一件造型新穎的銅鼎。鼎身呈淺盤狀,前端有一外突大流,一對附耳向外曲張幾近平直,腹部用突弦紋裝飾一周,蹄足上部浮雕獸面。此器雖作風簡樸,但卻不乏陽剛之氣。(圖十二)
獸耳撂,圓口,直頸,兩邊有對稱獸耳套環(huán)。肩部豐滿,鼓腹下收,使得整個器物顯得敦實矮小。腹部通體用模印羽紋作裝飾。這種造型的晷與中原地區(qū)的爨在形態(tài)上有所不同,而與蔡侯申墓出土的自名“盥缶”的器型類似,因而這件獸耳晷是用于盛水的器具,而非酒器。它與中原文化系統(tǒng)的晷,在使用功能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四環(huán)大鑒,高45厘米,腹圍222厘米,口徑77厘米,重69.4千克。是我國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鑒,可謂鑒器之王了。它大口,深腹,通體沒有紋飾,只是在腹部微鼓的地方,鑄有四個對稱的銜環(huán)鋪首。整個器物看起來厚重壯美,樸素無華,與傳統(tǒng)楚器那種纖細秀美、瑰麗繁縟的風格形成了強烈反差,可以說它引領(lǐng)了青銅裝飾藝術(shù)“以素為貴”的新風尚。(圖十三)
展翅攫蛇鷹,據(jù)專家考證,此物可能是某一器物上蓋的捉手。這是一件具有生命動態(tài)美感的青銅雕塑藝術(shù)品,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只威猛矯健的雄鷹形象。它頭部前伸,展翅欲飛,尖銳有力的雙爪下緊緊抓住一條扭曲掙扎的雙尾蛇,表現(xiàn)了勝利者的傲氣。就造型乃至紋飾上看,它已從往昔的神秘,威嚴中走向自然,也是藝術(shù)由附庸走向獨立的軌跡。(圖十四)
四連鼎,1972年出土于太湖縣。它設(shè)計巧妙,造型別致,由四個典型的戰(zhàn)國晚期楚鼎組成,四鼎相同,腹部相連。有六個附耳、四個高蹄足。最為絕妙的是,足的中部是活動的,可以向內(nèi)折疊,內(nèi)折時四鼎變得卑矮,攆起時則鼎底架空,這種獨特的用法可能是為了便于收藏、搬運。(圖十五)
聞名于世的鄂君啟金節(jié),1957年在壽縣邱家花園出土。節(jié)用青銅鑄成,形如剖竹,銘文用金絲填嵌,分車節(jié)和舟節(jié),是戰(zhàn)國中期楚懷王頒發(fā)給鄂君啟運輸商品的免稅通行憑證。舟節(jié)規(guī)定水路運輸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長江、漢水、湘江和沅水等諸水,車節(jié)規(guī)定陸路運輸范圍包括今天河南南部、安徽、湖北和湖南等地。車節(jié)還明確規(guī)定了禁止運輸用于制造兵器的原材料銅、鐵,制作箭桿的材料箭竹和制作甲胄的材料皮革等。它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封君,交通、地理、商貿(mào)、稅收和符節(jié)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圖十六)
在我國青銅時代,在江淮之間,也就是安徽這片地區(qū)。也有自己的青銅時代,它與大時代相比,確確實實有自己的特色。其時代差異和地區(qū)差異,都會引起人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