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興 胡慧新
今年是浙江省實施新課程第一年自主命題,就地理題目而言,從內容上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分量大致相當,氣候與城市是全卷命題最重要的內容,考查的是地理學重要的主干知識;從命題切入點上看,有些題目不乏亮點,角度新穎。但綜觀全卷,的確存在不少問題,現從筆者的視野入手,談些粗淺之看法,請各位同仁專家批評指正。
一、試題中體現新課程理念不夠
看不出新老課程下的試卷差異。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試題設計不僅應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應發(fā)揮一種指揮棒的作用,對未來新課程的貫徹落實意義重大。
例如:專家認為,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等原因,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溫4℃—5℃,這對全球環(huán)境將產生重大影響。完成2—3題(保留原題號,后同)。
2.對全球變暖的環(huán)境響應,敘述正確的是( )
A.北半球熱帶地區(qū)降水減少;海平面上升
B.災害性天氣頻繁;中國自然帶北移
C.洋流發(fā)生變化;大部分動物棲息地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D.北歐影響最大;北半球亞熱帶地區(qū)降水增多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全球變暖對環(huán)境的影響,切入點是好的,能增加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有些選項來自于書本,如A、D選項,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注重基礎,殊不知,“北半球熱帶地區(qū)降水增多和亞熱帶地區(qū)降水減少”這一結論是從課本必修Ⅰ第98頁的“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圖上得出的結論,這種考查是危險的,可能會把我們的教學帶入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死胡同中去。
又如:讀圖3(保留原圖號,后同),完成6—7題。
6.甲城有意引進一家造紙企業(yè),正確的選項是( )
A.布局在甲城的工業(yè)區(qū)內
B.布局在甲乙兩城行政邊界處
C.布局在甲城盛行風下風向的西南郊
D.不宜引進該企業(yè)
7.乙城的最佳住宅區(qū)和CBD應分別布局在( ).
A.①處和⑤處 B.①處和③處
C.②處和⑤處 D.③處和④處
分析:第6題,造紙企業(yè)是有水污染的,從區(qū)位上看布置在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區(qū),甲城的工業(yè)區(qū)就位于主城區(qū)的下游,為什么不可以呢?可能命題者以為下游有乙城市,且兩城市的距離很小。暫且不說這兩個城市布局區(qū)位是否合理,我們認為只要把環(huán)境保護工作做好環(huán)保,建好污水處理場,政府部門作好監(jiān)督,企業(yè)能自覺做好,布置在甲城的工業(yè)區(qū)未嘗不可。何況是“甲城有意引進一家造紙企業(yè)”。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活動中的學生思維如何檢測,希望命題專家們多加關注。
再說第7題,這道題目的關鍵在于知道CBD是何物,因為沒有記住這個CBD而丟分的學生還是比較冤的。
二、試題中的科學性有待提高
例如:11.圖5中,當a、c值相差200時,該地的緯度值是( )
A.23° N B.63° N
C.43.5° N D.27° N
圖5 某地一年內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曲線示意圖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是個好題目。然而,以下兩大問題都屬于科學性錯誤:第一個問題是a值在縱坐標上表示過大(a的值是3.5°,而夏至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50.5°)。第二個問題是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季節(jié)變化圖像不是曲線,而是折線,并且折線與橫坐標的傾斜角是45°或是135°,這是因為H=90°-∣α-β∣,當α為緯度,為定值時,太陽直射點緯度β與H是直線關系,并且斜率為1或是-1。
三、部分命題和答案隨意性過大
選擇題的排列順序規(guī)則意向不明確(如3個獨立題,4組選擇題題組);兩大題非選擇題的角度不錯,然而答案與試題要求差距很大。
例如:36.讀圖6,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哪些區(qū)域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為什么?
(2)分析海陸分布與地形對甲、乙兩地氣候形成的影響。
(3)簡述該區(qū)域第四紀主要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4)你認為該區(qū)域的經濟活動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斷依據是什么?
分析:本題切入點好,設問也好,為學生如何學習區(qū)域地理指明了方向。區(qū)域是一種背景,考查的還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但答案的設置卻不合理。如(1)題,66.5° N及其以北地區(qū);原因:黃赤交角為23.5°,地球公轉導致晝夜交替消失。筆者以為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平面是垂直的,這樣發(fā)生極晝極夜現象的緯度范圍是66.5° N(角度互余)及其以北地區(qū)。
如(2)題,明明是從海陸分布與地形的角度來論述對兩地氣候的影響,但卻把洋流因素考慮進去,筆者以為這是有失科學性的。這是因為海陸分布與洋流這兩個地理事物是并列關系,而不是包含關系,或許命題者以為洋流是海洋中的地理事物,如果按這樣的邏輯思考下去,那題目是否這樣設置就可以了:分析海陸分布對甲乙兩地氣候形成的影響。為什么呢?因為地形是陸地上的地理事物。
如(3)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答案是這樣設置的:西部海岸曲折,多峽灣;湖泊廣布,東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狀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我們知道流水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主要是流水的侵蝕作用與沉積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的地貌類型?!昂恿髌叫袪钆帕?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這句話的描述筆者以為不是流水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而是河流的空間分布特點,明顯是答非所問?;蛘哌@句描述可以認為是冰川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那么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命題者居然沒有給出答案,不可思議。如果這樣設置答案,是不是更能貼近中學實際:從圖上看,在河流的上游地區(qū),由于受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影響,流水表現為侵蝕作用為主,形成“V”河谷這樣的地形類型;而沿海地區(qū),則以流水的沉積作用為主,形成沖積平原等地貌類型。
又如:37.(2)如果該城市群為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其以北的洞庭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由于實施了退耕還湖等措施,面積又開始擴大,請說明其生態(tài)意義。近年來,沿湖蘆葦種植有所增加,請分析這將對洞庭湖產生什么影響?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濕地的作用。蘆葦濕地與湖泊濕地都是重要的生態(tài)系統,不僅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還有突出的生態(tài)價值。蘆葦濕地在調蓄洪水、防洪排澇、凈化污水、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豐富的魚類資源與多種候鳥的棲息地)、調節(jié)氣候、美化環(huán)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蘆葦濕地面積的增加,對洞庭湖的影響,命題者給出了“湖泊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yǎng)化”這一結論是不妥的,特別是產生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筆者以為蘆葦濕地也是洞庭湖的重要組成部分,蘆葦種植面積的增加,不能代表洞庭湖面積的縮小,這一觀點是狹隘的。根據科研部門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工蘆葦濕地凈化污水,這一過程能夠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尤其是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供給蘆葦生長發(fā)育的需求,使之提高產量,增加造紙原料的供應,同時使污水得到資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四、命題中不應該回避熱點問題
為了體現公平性,防止師生搞題海戰(zhàn)術而回避熱點試題是很好的。但刻意回避熱點并不可取,因為文科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是一種能力。專家們如果在不回避的基礎上命出有新意的、能反映學生能力的熱點試題不是更好嗎?[比如第37題第(3)問就很好]再比如2005年全國文綜卷就沒有回避印尼海嘯的問題,命出了對考生具有明顯分選功能的、中學師生認可的好題目。
命題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它關系到高校選拔怎樣的苗子,它影響著全省高三師生如何復習迎考,它牽動著全省地理新課改的神經。我們知道命好題是不容易的,需要對題目、答案的精心設計、精雕細琢。只要我們再細心點,從細節(jié)上加以關注命題的質量,我們的教育定能再上一個臺階。
(責編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