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華
再談作文教學,似乎是老調重談,但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不少學生對作文存在著自卑、厭煩、畏難心理,把作文當成一個包袱,消極應付。怎樣讓學生從消極心態(tài)的“陰影”中走出來,走進“陽光”?我采用如下幾種方法嘗試。
一、 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激勵學生寫好作文。反之,如果一個人辦事總是感受不到一丁點成功的體驗,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喪失信心,何況是小學生。教師要想辦法積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例如:我經常把孩子的作文發(fā)到《小學生讀寫報》、《關心下一代報》、《小學生學習報》和《作文指導報》等,還介紹孩子們自己登陸一些網站如《鳳凰語文論壇》、《靈寶基礎教育教研網》等,上傳文章和別人交流,得到名師大家的指點。我還把自己的電子信箱、QQ號告知學生,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深受學生喜愛,同時在班級建立作文的園地。在我們的班級里,要讓每本作文都有讀者。有的教師在教室里掛起了長鐵絲,把每個孩子的習作都貼在那兒讓大家閱讀交流,這是個好辦法。他為孩子們的習作搭建了展示的舞臺,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還有可以編輯班級作文集、學生作文集等,每個孩子在展示的同時,也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為終生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情境,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在作文起始階段,千萬不能讓他感到作文難,一旦畏難情緒形成,學生的作文激情就會喪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易于動筆、樂與表達,減少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習作教學若想激活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教者必須始終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用“童真”“童趣”去撥動他們心里詩的琴弦激發(fā)他們寫作的熱情。而傳統(tǒng)的作文訓練不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因而寫作訓練過于呆板、無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學生也就不會樂意去寫。這是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因此,習作課上教師要適時地創(chuàng)造或生成一些類似情境,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轉化語言,內化語言。例如:為了激活同學們相關的生活場景,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我選讀了《馬小跳》中的一個片段——
“馬小跳,昨天才表揚了你,你今天就翹尾巴了?
馬小跳的手不由自主摸了一下屁股,屁股上沒有尾巴。馬小跳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我沒有尾巴?!?/p>
馬小跳說的聲音很小,數學老師沒有聽清楚,他以為馬小跳說的是“我沒有翹尾巴?!边@更是火上澆油,氣上加氣。
我讀得繪聲繪色,再恰當地以配以態(tài)勢語言,課堂上學生笑成一片。因為教師再現情境,學生身臨其境,所以感受也就更形象,更真切,語言運用也就水到渠成。
我趁機引導學生觀摩別人的動作神態(tài),如: xxx笑得前仰后合,啊哈啊哈的合不攏嘴;xxx笑得眼淚都飛出來了,使勁擦著眼淚;xxx笑得多么燦爛,像是一朵怒放的花朵。
由于情景的激發(fā),馬上就還原成語言,當然,場景的創(chuàng)設不能囿于作文課堂這樣一個狹小的天地。可以擴大到校園、圖書室、家庭、社會以及游戲、實踐等廣闊場所和行動中,拓展到自然美、社會美各類藝術美的寬廣范圍,讓學生全方位地接受美的熏陶,體驗生活真趣,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究評價藝術,多用鼓勵性評語
在作文的評價中,我始終堅持“多就少改”的原則,多肯定和贊揚學生個性化的語言和風格,少將個人的意念強加到學生的文章中去。鼓勵學生以兒童的眼光大膽地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因此,每次作文我都給孩子得很高的分數,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愛上作文,并漸漸把作文寫好。除此外,在學生的自改和互改中,教給學生方法:先睜大眼睛發(fā)現別人文章的成功之處多加贊賞,然后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在作文的同時也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奠定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的基礎。同樣,在作文批改中,有的教師看見一些差的作文心中就厭煩,隨意給一個低分,連評語也不寫,或者氣呼呼地寫上一些批評、挖苦、斥責的話,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長此以往,學生不僅不會改正缺點,還會產生逆反心理,由怕作文到厭煩作文,有的干脆拖欠不寫,或胡亂抄幾句應付了事,因此,教師批改作文時要有一顆愛心,滿腔熱情。評語要用鼓勵性語言,既要肯定點滴優(yōu)點,又要誠懇地指出缺點和不足,還要介紹一些修改的具體方法。要用談心式、討論式的語氣,讓學生從教師評語的字里行間感受到老師的殷切期望和一片愛心。事實證明,以情育人,表揚比斥責批評效果更好。
四 、組織活動,豐富作文材料
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是學生作文難的又一原因。經驗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新課標也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先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語文教師要拋棄那些組織學生搞活動會浪費時間、耽誤學習影響考試成績的片面認識。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你成天在課堂講怎樣寫作文,學生還是無事可寫;要寫,也是胡編亂造,缺乏真實感。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潑潑地流個不歇?!鄙鐣钪刑N藏著豐富的作文素材,是學生習作的一個“大課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畫,動人的一首歌。因此,我們應多組織學生到社會課堂中去學習,指導學生接觸生活、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體驗沸騰的現實生活,從中直接獲取反映社會風貌、人情風俗的材料,只要我們善于去發(fā)現、用心去積累,那寫作能力自然會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在日常的習作指導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聯系生活,動手演一演、說一說,為成功作文鋪路架橋。如在指導《真解渴》這篇作文時,我讓學生聯系生活,演一演喝水的動作,然后說說喝完水后的舒服感覺。學生聽后腦中立刻放起了“電影”,根據生活體驗,他們爭先恐后地搶著發(fā)言。有的說,我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水順著喉嚨一溜煙的滑到了我的胃里,啊,真爽!有的說,我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口氣喝了兩大杯,啊!真解渴。有的說,水經過我的嗓子流到了我的胃里,流到了我的肚子里,流到了我全身的每個細胞里,啊,真舒服!……一時間,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踴躍發(fā)言,由此可見,學生的思維大門一旦打開,他們的表達就會如泉水噴涌而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既豐富了知識,又掌握了寫作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