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麥病蟲害主要有: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和小麥蚜蟲。針對湖北省小麥各生育期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制定如下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以有效減輕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
1.播種期防治對象:地下害蟲(金針蟲、螻蛄、蠐螬)、黑穗病,預防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綜合防治技術:①選用優(yōu)質、高產、抗病蟲綜合能力強的品種,搞好品種布局,適期晚播,合理施肥。②大力推廣藥劑拌種。采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拌種,應先拌殺蟲劑,后拌殺菌劑。常用的殺蟲劑有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常用的殺菌劑有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干種子重量的0.01%~0.03%(有效成分),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克拌種100千克,可有效預防小麥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2.返青、起身至拔節(jié)期主要防治對象:紋枯病、銹病和白粉病。
綜合防治技術:推廣除草劑與殺菌劑混合噴霧,以除治麥田雜草為主兼治其他病蟲。①除草劑加殺菌劑(667平方米用量,下同)15%三唑酮可濕粉(粉銹寧)60~80克(有效成分9~12克),或12.5%烯唑醇(特譜唑)可濕性粉劑40~60克(有效成分5~8克)、或25%丙環(huán)唑(敵力脫)乳油30~35毫升(有效成分5~8克)、或5%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150~200克。②對于發(fā)現條銹中心病團重點田塊,采取“帶藥偵察,發(fā)現一點控制一片”,及時控制發(fā)病中心,減少病菌的擴散蔓延。對發(fā)病中心667平方米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100克或20%丙環(huán)唑乳油120~180毫升進行挑治,同時對其周圍田塊進行噴霧普防。③對受凍害嚴重的麥田,加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刺激小麥生長、緩解凍害,密度大的麥田加壯豐安,以防止后期倒伏。④對于禾本科雜草采取人工拔除。⑤麥蜘蛛發(fā)生嚴重田塊,可加蚜螨清進行防治。
3.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主要防治對象:小麥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綜合防治技術:①對于小麥銹病和白粉病,在小麥病莖率達15%~20%或病葉率5%~10%時,667平方米采用15%三唑酮可濕粉(粉銹寧)60~80克(有效成分9~12克),或25%丙環(huán)唑(敵力脫)乳油100~120毫升進行噴霧普防。②對于小麥赤霉病,在齊穗-開花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一般根據天氣預報,以開花灌漿期可能遇雨的麥田作為重點防治對象田。確定對象后,第一次噴藥在始花期(10%麥穗見花藥)至盛花期(50%麥穗見花藥),667平方米用多菌靈40~50克(有效成分用量)對水20~30千克噴霧防治。在初次用藥后7天內,如遇連續(xù)高溫多濕天氣,須防治第二次。對于高感品種,或開花整齊度差,花期相差7天以上的田塊,也應進行第二次防治,二次防治的時間間隔7天左右。
4.灌漿期至成熟期主要防治對象:小麥蚜蟲和干熱風早衰。
綜合防治技術:①當百株(穗)蚜量500頭左右時,667平方米用吡蟲啉2克(有效成分)或啶蟲脒0.75克(有效成分),對水50千克噴施麥穗和上部葉片。②施藥防治早衰和抗后期干熱風,保證小麥取得豐收。(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430064楊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