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璐
摘要:學分制、高校擴招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地方高校班級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使班級管理面臨嚴峻挑戰(zhàn)。文中個案受這些因素影響,與良好、健康班級相比,在其發(fā)展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沒有屬于班級成員共同遵循的班級發(fā)展目標,制度不完善,班級凝聚力不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了解不夠,非正式群體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自我管理水平低等。根據(jù)對個案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啟示和經(jīng)驗:在班級管理上可以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提高班級管理績效,減短班干部輪換時間,加強學生自治等,以使班級良好、健康地發(fā)展。
關鍵詞:地方高等院校;班級管理;個案研究
一、個案研究的背景
高校班級是按照一定的編班原則組織建立起來的群體,這一群體是由來自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生活習慣,在能力、生活背景和知識結構方面都各不相同的大學生組成的。
隨著學分制、高校擴招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班級管理的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學分制的實施使學生在學習自己的專業(yè)之余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選擇不同的課程和教師;高校擴招使班級容量增加,給班級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也使班主任的壓力增加;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新的學習和教學方式,使得班級管理不再是教育教學必需的組成部分。
要發(fā)揮班級這一組織的積極作用,班級就應發(fā)展成為一種健康的班級,這種班級具有以下特征:①共同的班級管理目標;②與班級目標相適應的班級管理制度;③師生關系平等、和諧;④極強的班級凝聚力;⑤學生間互助、協(xié)作、共同發(fā)展;⑥班級管理民主、和諧;⑦干部體制健全、合理;⑧非正式群體、任課教師發(fā)揮應有的作用;⑨學生能進行自我管理。(藺國霞:《中學班級管理現(xiàn)狀調查分析語研究》,西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5頁)
二、個案情況
本個案涉及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內容,無法面面俱到,僅選取具有典型意義且能體現(xiàn)班級管理主要內容的幾個方面來談。(這些情況主要來自訪談、觀察和班級的日常記錄)
(一)基本情況
班級概況:高等師范院校××系××班,教育學專業(yè),總人數(shù)41人,男生7人,女生34人。其中外省8人,本省33人。有27%的學生表示自己的性格屬于內向型,42%的學生表示屬于內外兼有型,其余屬于外向型。
班主任和學生四年的活動大致如下:
1.第一學年
(1)開展班會,使學生了解新學校、新同學。第一次班會的內容摘要如下:①班主任介紹院系概況,鼓勵學生好好學習;②介紹班級班委的設置及其職責和應具備的素質,叮囑即將產(chǎn)生的班委做好份內事,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③新班委競職演講,通過競選建立班級干部體制;④同學們進行自我介紹;⑤總結軍訓所得。
(2)建立班級干部體制,全面開展班級管理工作。采用競選的方式,讓學生參加競職演講,建立班干部隊伍——班長:學生A(男),團支書:學生B(女),學習委員:學生C(男),宣傳委員:學生D(女),組織委員:學生E(女),文藝委員:學生F(女),體育委員:學生G(女),生活委員:學生H(女)。
(3)開展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增加學生之間的了解。
(4)不定期召開班會。
2.第二學年
(1)根據(jù)上學年的情況,評定班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干部、獎學金獲得者。獲得者的評定主要是根據(jù)《學生手冊》中的規(guī)定來進行的,主要包括其成績、學生選舉、班主任意見等幾個方面,這些學生均來是一學年的班干部。
(2)重新選舉班干部,進行班干部輪換:班長:學生B(男),團支書:學生I(女),學習委員:學生C(男),宣傳委員:學生D(女),組織委員:學生J(女),文藝委員:學生F(女),體育委員:學生G(女),生活委員:學生K(女)。
(3)開展活動。這一學年開展的有特色的活動有:創(chuàng)辦班級刊物,元旦包餃子、表演節(jié)目,開展“在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利與弊”辯論賽,定期的團日活動等,其中元旦包餃子和定期的團日活動均是以宿舍為單位進行的。
(4)發(fā)展學生黨員。根據(jù)學生成績、平時表現(xiàn)、同學意見、班主任意見(占50%)發(fā)展入黨積極分子。這一學年中被發(fā)展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生均來自班委,有個別同學反映班主任對其他學生有偏見。
(5)不定期召開班會。這一學年總共召開班會12次,其中由班主任主持的有6次。
3.第三學年
(1)定期召開班會。這一學年總共召開班會24次,其中有5次是由班主任主持的。
(2)這一學年學生忙于準備英語四六級、考研,其中準備考研的同學占2/3,他們的學習都是自己一個人在階梯教室或圖書館進行的,班級中也沒有舉辦過特別的活動。據(jù)了解,在這些準備考研的同學中,有一半的同學反映自己的目標并不明確,完全是隨大流。
4.第四學年
這一學年學生參加實習或忙于找工作,在班級記錄中沒有找到更多的信息。
(二)其他情況
(1)班主任:專職班主任,同時擔任系里另外5個班的班主任,班主任與班級中的班委、黨員接觸的最多。
(2)學生:在第一、二學年有屬于自己班級的固定教室,由于教室有限,在第三學年教室成為新一屆學生的教室。中間存在若干個非正式群體,其中最顯著的有:因為都來自于外省,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而成為朋友的小團體;在每次創(chuàng)辦班刊時發(fā)現(xiàn)的有共同愛好而自發(fā)成立的宣傳小組等。
(3)班干部:這主要是指第四學年的班委,他們主要是由個人自薦,學生選舉產(chǎn)生的,參加自薦的同學均成為這一屆的班委。在這一學年宣傳委員和組織委員合并,文藝委員和體育委員合并,在6個班委中有4個來自同一宿舍。
三、個案分析
通過個案的情況和良好、健康班級管理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班級呈現(xiàn)出較為健康的面貌,但仍然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問題:
1.班級目標不明確
在開學之初,班級就未制定屬于自己班級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學生在第一學期的生活是比較茫然的,自身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更不用說團體目標意識了。
2.制度不完善
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班級的活動只是簡單的日?;顒?也并未制定與班級管理目標相適應的學業(yè)考核制度、班干部任用制度、優(yōu)秀學生選舉制度等,一些制度完全是依照學院和系里的要求進行的,并沒有依據(jù)班級的具體情況培養(yǎng)班級的特色。
3.班級凝聚力不強,學生之間溝通不夠
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圍之內,而且在活動時常以宿舍為單位,這無形中使學生對其他宿舍成員或班內更多同學了解的機會減少,導致班級合力不強。
4.非正式群體沒有發(fā)揮其作用
一些獨立于正常班組織、團組織之外的非正式群體沒能得到重視,在他們之中所產(chǎn)生的核心人物完全在班主任的重視之外,他們的領導能力沒有得到肯定,非正式群體起到了消極作用,給班級管理帶來了很多困難。
5.學生自我管理水平低
從每一學年學生擔任班干部的情況可以看出,大學四學年中只有不到1/3的學生擔任過班干部,其余學生充當?shù)亩际潜还芾碚?接受來自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安排,完全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展示和發(fā)展。
6.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了解不夠
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只局限于班委、黨員和個別優(yōu)秀學生之間,對于更多的學生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只能叫出名字來而已。原先由班主任主持的班會也逐漸由班干部代替主持,有些同學與班主任的關系也就很平淡,這就使個別學生對班主任有意見,認為班主任在對待學生時存在偏見,給班級管理埋下隱患,不利于班級凝聚力的提高。
四、個案啟示
要使班級良好、健康地發(fā)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提高班級管理績效
個案班主任同時擔任著五個班級的班主任,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對于班級學生的了解也就有限,工作很難做到位,容易使班級管理呈現(xiàn)弱化趨勢。這是現(xiàn)在高校班級管理者缺乏的表現(xiàn),這就要求院系要加大班級管理者隊伍的建設,通過嚴格的選聘機制選拔更多的優(yōu)秀中青年來充當高校班主任,緩解當前班主任的壓力。提供各種形式的定期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同時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合理化建設,使班主任在年齡、專業(yè)、性別、性格各方面都與當前的形勢相適應。
2.減短班干部的輪換時間,加強學生自治
推行班干部輪流“坐莊制”,將原來一年的輪換時間減為半年,使班級中所有成員都能體驗班級管理者這一角色,使學生在這種角色轉換中提高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制的能力。學生的主體性、責任感得到了增強,他們也會自信地確立自己的目標,正確對待挫折,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為了自己的目標和團體的目標不斷努力,同時增強與其他同學的了解,緩解班主任的壓力。
3.以宿舍為單位,建立寢室長聯(lián)合會議制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同宿舍的學生相互接觸較多,可以利用這一條件在此基礎上建立寢室長聯(lián)合會議,其成員由各個宿舍的宿舍長擔任,并選出正副主席各一名,接受班主任的直接領導,不參與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可以作為團支部和班委會干部的有效溝通機制,將宿舍成員的意見反饋給團支部和班委會,再由團支部和班委會在隨后的班級工作中糾正。(蘭軍瑞:《高校班級民主化改革新模式》,載《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41頁)
4.利用網(wǎng)絡,改變班級管理的方式
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有的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可以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對班級學生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shù)字化管理,并進行整合,建立便于班級學生溝通的信息渠道,并將管理權交于獨立于班委之外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5.班級的創(chuàng)新管理
從個案中班委所盡的職責可以看出,班委所完成的都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或者完全接受來自院系和班主任布置的任務,僅有創(chuàng)建班刊這一特色活動,創(chuàng)新氛圍不濃。當前高校班級管理中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活動方式,由班級成員共同協(xié)商。比如在遵守大學生守則的前提下,定期開展“頭腦風暴集體討論活動”,在活動中開動腦筋,廣開言路,談論自己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班級管理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蕭宗六.學校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