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萍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高中也在逐步擴大招生規(guī)模,導致中等專業(yè)學校生源越來越偏少,而且生源素質越來越低,進校的學生年齡偏小,文化基礎差,自我約束能力弱,自我要求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個別學生是被家長逼來讀書的。這些學生一般無心上學,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紀律極為散漫。面對這些學生,該如何幫其進步,促其改變,教會他們做人,使其畢業(yè)后有益于社會?班主任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新形勢下,班主任應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個性
在班級管理上,班主任適宜提出整體要求,不宜太多、太細,這叫做粗。一方面這種粗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體。另一方面也給全體學生在形成班集體過程中留有創(chuàng)造與發(fā)揮的余地,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正如英國斯賓賽在《教育論》中指出的:“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的人。”不包辦,不當“司令”,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把班集體當作他們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之外的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實驗場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特點、思想和需要,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某一方面活動的興趣,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細,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對粗的完善與豐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個性化不可缺少的。
多年來,我們常常把道德行為的好壞歸因于道德認識,忽視了道德需要。其實人的道德行為動機來源于道德需要,學生中表現(xiàn)出來的多種多樣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種多樣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學生都有自我表現(xiàn)欲望,有的想當個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會畫畫,想展示自己的繪畫才能,有的善于表達,想給大家講故事等。老師就應盡量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廢除了“干部終身制”,實行了干部輪換制,讓學生“競爭上崗”,使人人都有機會。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它對人正在進行著的認識過程,起著評價和監(jiān)督作用。它對主體產生道德需要,形成觀念、信念起著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們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礎,對學生主體性發(fā)展起著激發(fā)動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個體認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決心要去實現(xiàn)的信條。它不單是某種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認識、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是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真正內在動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結構中處于中心環(huán)節(jié)。自然它應成為學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標。通過組織愛國主義、愛家鄉(xiāng)等主題班會,引導學生選一條最有針對性的名言作為座右銘,經常帶在身上,堅持每日“三省吾身”,讓它激勵自己不斷進步,選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領袖、英雄或專家名人作為學習的榜樣,用他們的事跡激勵自己前進。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培養(yǎng)和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三、重視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養(yǎng)是指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方面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達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關鍵是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它是個體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調控。核心問題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白灾啤?在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養(yǎng)的必由之路。
當今學校德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就要改進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
例如我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時,就教給他們一些心理發(fā)泄方法:
1.當自己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要控制過分激動的情緒,一方面可以給同學、老師講自己的感受,讓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繼續(xù)前進的目標。
2.當個人受到批評后,可以通過適當?shù)姆绞?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學習用具等積極行為方式來表示認錯,吸取教訓等。
3.別人給自己提意見和建議時,要以虛心的態(tài)度表示,如,“謝謝您的提醒”“我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意見”等。
4.當個人受到委屈時,不要用哭、吵、鬧等方式來發(fā)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時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聲“我討厭你”,受一般委屈,就使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
我課外注重抓住社會實踐鍛煉,組織學生開展“負重遠足”“山區(qū)生活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艱苦條件下通過磨煉增強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學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主體,獨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為特征。教育者必須注意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在德育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獨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權利,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常常把開展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誘導而不包辦。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根據現(xiàn)有的條件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學習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刻苦鍛煉自己的毅力,想方設法使自己的愛好形成個性特長。
總之,教育有法,法無定法。作為班主任,不要局限于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要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要抓住現(xiàn)象,分析本質,對癥下藥,尋找規(guī)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干。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職業(y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