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知識的習得和運用都是在思維的過程中展開的。思維的實質是發(fā)現(xiàn)差異和分歧,引發(fā)認知沖突,產生疑惑,提出問題,深入思考,探求本質。如果只把教科書的系統(tǒng)知識作為學生認識的歸宿點,那么,為達到這終點的思考過程是膚淺的、表層的,不可能有智慧包含其中。如果將教材作為“圣經”,只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其中的概念、原理,而不允許學生對它們有所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然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缺乏創(chuàng)造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政治課學習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疑問、不斷產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求,借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認知活動呢?
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自己的見解
在政治課中基本理論知識是通過一系列的概念、原理來表達的,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課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沒有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談不上用科學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然而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又大多比較抽象、難懂,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如果一味地進行理論傳授,不僅徒勞無益,長此下去學生就會慢慢地失去了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上課時沒精打采。適當舉例是政治課教學中常用的也是比較主要的一種教學方法。這里說的“適當”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要精心挑選扣人心弦、觸動心靈、啟發(fā)思考的典型實例;二是要引導學生從對實例的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分析中去領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自己的見解。如講授九年級“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課時,如果直接向學生灌輸“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從教材中找到答案,這樣一來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們可以2009年奧運火炬?zhèn)鬟f過程中,金晶舍身護火炬的事例作為背景材料,提出這樣的問題:(1)一個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以以身護奧運火炬,是什么令她在關鍵的一瞬間作出這令人震撼的決定?(2)為什么中國人因此將金晶視為英雄、視為偶像?這些熱點問題一提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加深了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記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升。
沒有任何課程或教師可以規(guī)劃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學生的認知過程。生活是學生自己的,認知過程也是學生自己的。當今,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師可支配的教學因素增多了,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只有這樣,政治課教學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學生的心靈與人生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才能實現(xiàn)其精神構建和個性形成。
二、指導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認知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
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有賴于學生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精神的孕育和弘揚。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高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主體性,營造民主的、寬松的、生動活潑的心理氛圍,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自己作出回應,或者讓全班學生共同討論。對學生合理的、獨到的見解,要充分肯定,讓全班學生共享,使學生體驗與老師、同學們一起探討真理的愉悅和奧秘,從而煥發(fā)學生的學習信心。
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圍繞一定主題收集時政資料加以思考。例如,汶川地震一周年的到來,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收集以下問題的時政素材并思考:“為什么汶川人遇到強大地震,卻懂得珍惜生命,永不放棄生的希望?”“志愿者們如何尊重他人生命,盡自己的能力援助汶川人重建家園?”“你怎樣理解在汶川重建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zhàn)勝困難的不竭之源?”通過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如何選擇有用的信息,提高處理、歸納、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這也就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