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詞的語法意義是詞義的重要內(nèi)容, 一部好的詞典或者釋義詞表就應該全面解釋詞的意義,除了解說詞的詞匯意義之外,還應該盡可能的釋解詞的語法意義。語言中的詞依照不同的范疇聚合在人們的大腦之中,詞的意義、色彩、以及語法意義等都潛存在這個心理詞庫中。
關(guān)鍵詞:詞類標注 語法體系 簡明性 可接受性 科學性
一
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看,許多著作和教科書認為,詞的意義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組成: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也就是說語法意義是詞義的重要內(nèi)容。那么什么是詞的語法意義呢?“詞的語法意義是指詞的表示語法作用的意義。詞的語法意義是語言中詞的語法作用通過類聚之后所顯示出來的,所以它是一種更概括的意義。如語法中的‘名詞就是對語言中表示客觀事物名稱的詞的一種語法概括,……語言中的每一個詞都從屬于某種語法關(guān)系的類聚和概括之中,所以每一個詞也都具有一定的語法意義?!?1)
既然語法意義是詞的意義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因此從釋義的角度講,一部好的詞典或者釋義詞表就應該全面解釋詞的意義,除了解說詞的詞匯意義之外,還應該盡可能的釋解詞的語法意義,具體來講就是要標出詞的類別。英語詞典的編纂大都有這樣一個好的傳統(tǒng),標出詞的類別,并且根據(jù)詞典的規(guī)模和用途盡可能詳細地解釋詞的用法。筆者手頭的幾本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當代英語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韋氏美語學習詞典》)等,都是這么做的。我國權(quán)威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從第5版起,全面地標注詞類,既是創(chuàng)新,也是這部詞典發(fā)展的必然。第5版之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雖然沒有標注詞類,但它卻是中國詞典編纂史上最早、最鮮明地體現(xiàn)漢語詞的語法分類的詞典,因為在實際編寫時,“全部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和實詞中的數(shù)詞、量詞、代詞,都在注解中加了詞類說明。名詞、動詞、形容詞雖然沒有作詞類說明,但通過釋義行文和例證已把詞類鮮明地顯示出來?!盵2]能否準確地標示出或者顯示詞的類別也是判斷釋義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之一。
二
漢語詞性的標注要以一定的語法體系作為依據(jù),語法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詞類的劃分體系。由于漢語孤立語的特點,關(guān)于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問題,從來沒有得出過一致的意見。從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來看,詞類劃分的標準幾經(jīng)變化。主要有:句子成分標準(馬建忠《馬氏文通》、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意義標準(王力《漢語語法綱要》、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形態(tài)標準(高名凱《漢語語法論》、陸宗達《漢語詞的分類》)、詞匯·語法范疇標準(《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簡述》)、主要依靠語法功能,參考意義的標準(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高更生《漢語語法專題研究》)、語法功能標準(陸志韋《北京話單音節(jié)詞匯》、朱德熙《語法講義》)、原型范疇理論標準(袁毓林《詞類范疇的家族相似性》)。由于采取的分類標準不一樣和對同一標準的具體理解不一樣,分類的結(jié)果也就不一致。
一方面,每一種分類體系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無論采用哪一套體系來標注詞性,都應該以一貫之;否則,就有可能破壞體系的完整性,甚至出現(xiàn)自相矛盾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種體系都適合對外漢語教學,選擇語法體系的基本依據(jù)是,既要符合漢語的客觀實際,又要同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結(jié)合起來。具體說來有幾個基本原則是應當遵守的。
第一,簡明性。所謂簡明性就是在能夠體現(xiàn)漢語語法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類別術(shù)語盡可能的少,分出的類別不要過于繁雜多樣。這里要特別注意教學語法跟專家語法的區(qū)別,專家語法強調(diào)描寫和理論,它或者對語法事實進行研究和探討,具體的進行描寫,或者著重對語法進行理論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新的見解,強調(diào)有所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建新的語法理論或語法體系。教學語法強調(diào)實踐,它不僅要講一般的語法知識,而且要解決語言實踐的疑難問題;學習者掌握一般的語法知識當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能自己獨立解決語言實踐中的問題。專家的探索可能逐漸趨于細致、深入,但教學語法卻要求簡明、實用。如果分出的類別過于繁雜,術(shù)語過多,勢必會增加學生的畏懼心理,減少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掌握詞的意義和用法。對外漢語教材中詞性的標注有賴于專家的理論研究,但更為重要的它是應用性很強的一件事情,分類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如果離開了為對外漢語教學服務這一根本宗旨來談語法體系的優(yōu)劣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可接受性。所謂可接受性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這個體系熟悉、了解的人比較多,在各類教學和各種著作、詞典當中被普遍的使用;二是所使用的術(shù)語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認可。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各類大綱的制定和各種教材的編寫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詞類體系標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及等級大綱》將漢語的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個大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個類別;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助動詞、嘆詞、象聲詞七個類別。一些教材采用了這個分類的標準(如,鄧懿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對外漢語系列教程《漢語初級教程》、《漢語中級教程》和《漢語高級教程》就采用了這個體系)。
第三,科學性。所謂科學性也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分類結(jié)果比較符合漢語的實際情況,二是詞類名稱體系能同主要留學生國家母語的詞類名稱體系大體一致。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著作,也開了詞類劃分的先河,應該講是有巨大的創(chuàng)建之功的。但此書模仿的成分也很大,包括詞類的劃分,也是參照了印歐語中九大類別(歐洲的傳統(tǒng)語法常把語言中的詞分為九類: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嘆詞和冠詞。
三
對外漢語教材詞性標注的體系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對外漢語教材種類和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這個問題顯得尤為迫切。不同的教材,所采用的詞類體系的不一致,對同一個詞詞性標注的情況不一致,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不便,也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不便,也使得教材的編寫顯得雜亂、無序。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體系,來規(guī)范詞性的標注。有了這樣一個體系,才能使我們編寫的教材顯得規(guī)范、嚴謹、科學,也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留學生的學習。目前現(xiàn)有的語法體系盡管各有千秋,但沒有一套完全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需要有自己的語法體系。我們的意見是,以《提要》為基礎,創(chuàng)立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體系。目前,首先應該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理論研究的力度。這主要指漢語語法的本體研究。要充分研究漢語詞類的特點,這是客觀的東西,而我們創(chuàng)制的語法體系是在客觀事實基礎上主觀的產(chǎn)物。只有充分的研究客觀事物,即研究漢語的詞類特點,我們才能認識它,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制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體系。目前,漢語界對漢語詞類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充分吸收這些成果,看哪些成果更加符合漢語的實際狀況,更能體現(xiàn)出漢語的詞類特點;哪些成果更加符合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學效果更好,并把這些成果運用到體系的創(chuàng)制之中。還應該對《提要》進一步研究,看哪些具體的觀點和分類是適合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哪些是不適合的。二是展開調(diào)查工作。在招收留學生的高校展開調(diào)查,充分征求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意見,有必要的話,征求留學生的意見。對語法體系的優(yōu)劣和實際效果,他們是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他們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體會,是我們在創(chuàng)制語法體系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參考文獻:
[1]葛本儀.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122.
[2]晁繼周.繼承 提高 創(chuàng)新——談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J].辭書研究,2006,(1).
[3]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71.
[4]馬宏基.對外漢語教材中兼類詞的標注問題[J].科學決策,2008,(10)
作者:
馬宏基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