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容提要莊子在茅盾一生中留有鮮明的印痕。從茅盾在讀書生活、編輯工作中遭遇莊子?!啊肚f子》與《文選》論爭”中茅盾的態(tài)度;茅盾筆下的“莊子”;茅盾生活、創(chuàng)作中的“莊子緣”等方面,進而解讀了與莊子精神聯(lián)系中茅盾的內心世界。茅盾揭破現(xiàn)實、存心救世、淡定從容、平易謙遜、“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格操守潛在受莊子影響,其沉穩(wěn)大氣、“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人生與藝術氣象與莊子積極精神不無關聯(lián)。茅盾與莊子的不解之緣,展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聯(lián)結的現(xiàn)代作家立體、豐富、復雜的另一精神側面。
1945年6月24日,重慶文化界人士舉辦了茅盾50歲生日祝壽活動。6月6日的《新華日報》登了一則通啟:“……二十七八年以來,他倡導新文藝,始終沒有懈怠過,而且越來越精??;對于他的勞績,我們永遠忘不了。他有所為,有所不為,他經歷了好些艱難困苦,只因中有所主,常能適然自得,對于他的操守,我們永遠忘不了?!泵┒苷J為這些話:“言簡意賅,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惫P者以為:60多年前那一番評論茅盾的話,尤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中有所主”、“適然自得”,抓住了“茅盾之為茅盾”的最重要特點。作為見證20世紀前80 多年中國歷史的文學家,茅盾文學世界是現(xiàn)代中國“形象歷史”的重要部分?!睹┒苋?0卷和1本附集,茅盾85春秋人生,似乎都在隱隱昭示世人:這位中國作家有著高超的人生和藝術智慧。在波譎云詭、動蕩不定的20世紀,茅盾融傳統(tǒng)的厚重和現(xiàn)代的豐盈于一身,從容書寫了自己的“藝術人生”。茅盾沉穩(wěn)、大氣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生和藝術智慧,值得我們作更深入的探究。
茅盾自幼博聞強記,勤學深思,“秉承慈訓,謹言慎行”,自是其獲得智慧一端。他對中國古代典籍熟稔非常。早在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同事孫毓修曾問他讀過哪些書。茅盾回答:“我從中學到北京大學,耳所熟聞者,是‘書不讀秦漢以下,文章以駢體為正宗。涉獵所及有十三經注疏、先秦諸子、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選》、至于《九通》,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歷代名家詩文集,只是偶然抽閱其中若干章段而已。”,民間亦有茅盾會背誦《紅樓夢》,二十四史讀過兩遍傳聞,由此可見茅盾讀書涉獵之廣博、學養(yǎng)之深厚。作為現(xiàn)實主義革命文學家,茅盾勇猛精進、昂揚高蹈的一面成為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人世的茅盾”成為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主要”“茅盾”、“整體”“茅盾”,成為“茅盾人格”的主色調。事實上,茅盾一生進退裕如,個性氣質溫良、儒雅、堅韌、圓通,傳統(tǒng)“士”人氣息很濃。觀其一生,他不如胡適那般優(yōu)雅,也沒有魯迅那樣憤激,更缺少郭沫若式的“浪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儒道互補”的傳統(tǒng)“士”人精神人格特點在茅盾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茅盾畢竟是中國文人,如果誠如魯迅所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茅盾自然不可能徹底擺脫道家思想影響,如果茅盾算得上是“懂得中國大半”的文學家、文藝活動家,那么他定然亦懂得“人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現(xiàn)象背后的道理?!袄锨f”道家思想與文化作為傳統(tǒng)中國人的智慧源泉,自然與學兼新舊、貫通中西的茅盾也有關聯(lián),使得茅盾的智慧與文學,與之有某種永遠無法割斷的精神聯(lián)系。而這,或許也是茅盾這位歷經坎坷、游走于文學與政治之間的作家,雖然一生不斷遭遇種種“矛盾”,卻始終能以高超的智慧化解“矛盾”,創(chuàng)造出令人心儀的“人生的藝術”和“藝術的人生”的緣由之一。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是戰(zhàn)國時代道家學派最重要的思想家?!肚f子》又稱《南華真經》,現(xiàn)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莊子》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戰(zhàn)國中至秦漢間莊周學派的總集,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代表了中國古代思想的最高智慧。莊子哲學首先是藝術哲學、生命哲學、人生哲學,所以更是文學的。魯迅評價莊子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莊子》詭譎的想象,深刻的寓言,豐富的語匯,濃厚的浪漫色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馮友蘭認為:“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但是他們對于精神自由運動的贊美,對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薄C┒茏鳛楝F(xiàn)代中國的“文學巨匠”,莊子在其一生中,留下了鮮明的印痕。
一、讀書生活、編輯工作中遭遇莊子
茅盾在1962年5月4日,給時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研究館員魏紹昌復信,就其咨詢“青年時代曾受到莊子和安那其主義的影響”問題之來信加注附還。茅盾的答復是:“這是在學校(中學、大學)時期。初進商務印書館時,我看了一些英文本的克魯泡特金的著作。沒有寫這方面的文章?!?。雖然好像沒有正面回答是否受了莊子影響的問題,但肯定的答復是顯而易見的。從前一句和“顧左右而言他”的后一句即可斷定:茅盾自己是承認學校時期受了莊子影響的。
茅盾晚年所寫回憶錄中,也談到了他13歲上湖州中學期間,國文教師楊笏齋選講《莊子》,并極為推崇莊子之文的情況。茅盾是從那時因楊老師影響而接觸《莊子》的,日后喜歡莊子勝于其他“子”,并與莊子結緣。茅盾自己這樣說:
“一九0九年冬季,我從植材學校畢業(yè)了,時年十三周歲?!?/p>
后茅盾進入湖州中學,湖州中學校長沈譜琴“。茅盾寫道:
沈譜琴從不到校,他聘請的教員大都是有學問的人。我記憶中最難忘的是一個教本國地理的(可惜記不起他的姓名了)和一個教國文的,仿佛還記得他姓楊名笏齋?!瓧罾蠋熯€從《莊子》內選若干篇教我們?!浴肚f子》作為最好的故事教我們的。他說,莊子的文章如龍在云中,有時見首,有時忽現(xiàn)全身,夭矯變化,不可猜度?!赌?簡直不知所云,大部分看不懂?!盾髯印贰ⅰ俄n非子》倒容易懂,但就文而論,都不及《莊子》。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先秦時代有那樣多的“子”。在植材時,我只知有《孟子》。
事隔近70多年,茅盾對當年楊老師評價莊子的贊美語詞記憶如此清晰,可見《莊子》的確為茅盾所珍視、所推崇。這里還應當注意“就文而論”這幾個字,雖是轉述楊笏齋當時的話,但畢竟是印象極深的話才值得在回憶錄中轉述,何況還是陳年往事。可以看出,茅盾對“文”是情有獨鐘的(“文”的概念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但偏重于文采、想象、技巧、氣勢等區(qū)別于“質”或“理”的特點,使其整體呈現(xiàn)為指文章形式、技巧等方面)。這個現(xiàn)代中國以“理性”見長的作家,受中學老師講授莊子影響,其實是一開始就自覺地非常重視“文學”的“文”的特質的。
另外一件事情,也很能說明茅盾當時受《莊子》影響頗深的情形??滟澢嗌倌陼r代的茅盾是“將來能為文者”的國學大師錢念劬先生,曾經代理過一段湖州中學的校長。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或喜歡做怎
樣的人,寫一篇作文。茅盾回憶說:
我聽了錢老先生的話,也和同學們有同樣的感想,后來忽然想起楊先生教過的《莊子寓言》,就打算模仿它一下。我寫了五、六百字,算是完了,題名為《志在鴻鵠》。全文以四字句為多,有點像駢體……也可說是借鴻鵠自訴抱負?!?/p>
上面的話也充分證實,楊笏齋先生的《莊子》選講給中學時候的茅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否則,他不會在自己作文時也想到模仿莊子的文章。
茅盾在北大預科第一類讀書時,國文教師是沈尹默。“他教我們讀莊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篇》,韓非子的《顯學》篇。”大學時期的茅盾,得名師指點,學習《莊子》的文章更多了,理解自然會更加深入。
茅盾在商務印書館時,曾編了《中國寓言初編》,該書涉及史、子、集部重要著作。他對“寓言”的理解便得益于莊子。莊子一書“寓言十九”。當時,年輕博學的茅盾對孫毓修寓言、喻言不分有意見,稱為“不倫不類”,但也無可奈何。茅盾熟悉《莊子》和其他先秦典籍,編起寓言來自然駕輕就熟。《中國寓言初編》一書于民國六年(1917年)十月初版,上署“桐鄉(xiāng)沈德鴻編纂,無錫孫毓修校訂”。
1923年,商務印書館工作的茅盾不再編輯《小說月報》,但仍在商務編譯所,“工作是‘打雜,我自己出的題目:(一)標點林琴南譯的《薩克遜劫后英雄略》……(二)給《國學小叢書》編選《莊子》、《楚辭》、《淮南子》,標記加注,每書也要寫一篇緒言,總結前人對這些書的研究成果?!奔幼⒆w非一般性的文字工作,必須有專門的研究方可擔當。編選《莊子》,自然要涉及諸如郭象的《莊子注》、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王先謙的《莊子集解》等眾多研究著作,茅盾主動“自己出”這種選題必然與他的個人知識或學術興趣密切相關,雖然也編選了“材料詭異和文詞奇麗”的《淮南子》以及《楚辭》,但喜好莊子的個人趣味明眼人一望便知。茅盾此前接觸、學習、研讀《莊子》的經歷,為他裕如地做好這項編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茅盾的《莊子(選注本)》于1926年1月列為“學生國學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據茅盾講底本是浙江局刻的通行本。茅盾從通行本的33篇中選了12篇,所以書名《節(jié)本莊子》。這12篇他都分段,加上注釋,又寫了一篇《緒言》。從這篇《緒言》我們完全得以窺見茅盾的“莊學”修養(yǎng)。為使讀者了解方便起見,我摘引了茅盾概述其內容的部分文字。讓我們看看茅盾是如何選編和看待莊子的。
第一節(jié)引證群書以說明莊子為何處人,生于什么時代。第二節(jié)也引證群書以說明《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五十二篇,而今所傳者僅三十三篇,又散見于諸書的逸篇篇名約有六、七個。第三節(jié)引證《晉書》、《世說新語》、《經典釋文》以說明晉朝有向秀、郭象兩家
注釋,今僅存郭注?!谒墓?jié)概略說明莊子思想的特點及其產生的背景。
在《緒言》中,我又認為《天下篇》大概是戰(zhàn)國末時入所作的一篇《后序》,說《莊子》在當時思想界的地位,不是莊子自己作的,《寓言》篇乃莊子自釋文例,當是一片自序。
茅盾認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边@幾句話,便是莊子思想的概要。莊子那個時代,中國七雄并立,連年戰(zhàn)爭,民眾所受的痛苦激烈;而思想界又混亂不堪,儒墨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公孫龍等的詭辯,益使人迷亂而不知所從;在這種環(huán)境里,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自然會產生,莊子即其代表者?!保鞔_指出莊子的根本思想是虛無主義,而時代政治的混亂、人民生活的痛苦,則是虛無主義思想得以產生的歷史土壤。同時,茅盾認為:莊子的政治思想極近于近代的無治主義(即無政府主義)。在這篇文章的最后,茅盾總結道:
總之,莊子的根本思想是懷疑到極端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莊子的人生觀是一切達觀,超出乎形骸之外的出世主義。向來人只說莊子偏激,可是他的行為卻中和平易之至。他否定一切,固然像是高超,固然像是極革命的,但是他把一切都看作毫無價值,失了自己進取的地步,故只能逍遙物外,竟成了進步革命的障礙物。依莊子的處世哲學,所謂愿為‘祥金,愿為‘不材之木,最好不過造成一種不關社會痛癢,不問民生痛苦,樂天安命,聽其自然的廢物,下焉者且成為阿諛依違,茍且媚世的無恥小人!這話并不是無理由的武斷,有史事可以為證?!肚f子》豈不是盛于晉代么?而那時的知識階級豈不是除了幾個談玄自樂的廢物外只有些阿諛兩可的無恥小人么?
基于進步革命的立場,茅盾對莊子思想中的虛無、出世、逍遙、任其自然、無是非觀念予以否定,這同他已經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密切相關。蘇聯(lián)學者尼·特·費德林認為:25歲以前,茅盾一直是信奉古圣先賢老莊哲學的。2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群雄逐鹿、內憂外患的亂世。彼時的茅盾,正投身于“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活動中,自然對逍遙、齊物、養(yǎng)生為核心的莊子思想持否定態(tài)度,并因之痛斥魏晉“知識階級”的無能和“清談玄理”的無用,足見當時茅盾“唯物”思想之徹底和“用世”意志之堅決。茅盾看到“莊子偏激,可是他的行為卻中和平易之至”,無疑也是深刻而獨具只眼的,并因此“借題發(fā)揮”,批判了莊子“混世”哲學對后世的消極影響。茅盾既然否定《莊子》虛無主義思想和“混世”哲學,對受老莊影響之“魏晉玄學”評價也就不高。這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但從思想史和哲學史的角度客觀而言,受老莊影響的魏晉玄學還是對中國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影響的。茅盾當時雖否定莊子的處世哲學,但對《莊子》一書和莊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卻也沒有視而不見。在文章最后,茅盾特意指出: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莊子自有他的地位,他是那時代的產兒。在戰(zhàn)國政治昏暗,民生痛苦,思想混亂的環(huán)境里,發(fā)生莊子那樣的思想,原不足怪。我們如果據研究古代思想史的立點而言,則《莊子》一書本身的價值及其對于后代思想(例如晉代)的影響,都不容忽視。它(《莊子》)是我們古代思想史上極重要的一頁。但若我們不是取歷史的研究的態(tài)度,而思行莊子之道于今之世,那就是犯了‘時代錯誤的毛病了,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這篇《緒言》文末署寫作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四日”。那時茅盾不到三十歲,但他對莊子的研究和理解是取辯證和歷史的唯物態(tài)度。他肯定《莊子》在思想史上的價值和地位,又指出不顧時代變化而行莊子之道的背謬,對于后人學習和研讀《莊子》,也不無啟發(fā)意義。
二、“《莊子》與《文選》論爭”中的茅盾
20世紀30年代現(xiàn)代文學史上“關于《莊子》與《文選》之爭”,是一段文壇“軼事”。當時,魯迅在《申報·自由談》發(fā)表《感舊》一文,批評文壇復古思潮。而施蟄存正好曾應《大晚報》編者之請給青年推薦數目,開列了《莊子》和《文選》。施蟄存懷疑魯迅文章沖他而來,遂作文申辯。他認為二書可作青年“文學修養(yǎng)之助”,因為他做過國文
教員和編輯,感覺當時有些青年的文章語言太拙直,字匯太少”?;蛟S能從讀《莊子》和《文選》中提升文學修養(yǎng),寫出好文章。施蟄存在辯駁文章中諷刺魯迅說應該推薦魯迅的《華蓋集》正續(xù)編和《偽自由書》,然而魯迅出書不多。爭論愈演愈烈,魯迅說施蟄存文章用的是“辭退做‘拳擊手,而先行拳擊別人的拳法”。施蟄存說魯迅作《撲空》,“其實并未‘空,還是撲的我”,把魯迅送給他的“誣賴”等留給魯迅“寫照”了,等等?,F(xiàn)在看起來,施蟄存那時的有些話不無道理,青年人讀《莊子》,肯定對文藝修養(yǎng)大有裨益,但當時語境下推薦《莊子》讓青年讀,與思想極其敏銳的魯迅發(fā)生爭論自是在所難免。當然,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其實,魯迅的文字功力也正是得益于其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F(xiàn)在看雙方爭論文字,一波三折,感覺十分有趣,帶勁,雙方都不愧是大作家、大學者。茅盾作為與魯迅并肩戰(zhàn)斗的“左翼文化戰(zhàn)士”,自然應該有自己的態(tài)度。何況茅盾受中學、大學國文教師影響,自己又編選過《莊子》,這也應當是他感興趣的論題。
茅盾針對施蟄存的觀點寫了幾篇討論文學遺產的文章,如《文學青年如何修養(yǎng)》、《我們有什么遺產》、《再談文學遺產》等。他的基本觀點是:
倒也不是無條件反對青年們讀《莊子》和《文選》。這一類的“古典文學”自然不是人人必讀之書,但也不是人人必不可讀。青年們肯讀《莊子》和《文選》,也許比讀肉麻的三角戀愛小說或神秘派的新詩要得益得多。然而若為幫助青年們參悟一點做文章的方法或擴大字匯起見,則《莊子》和《文選》實非其倫。(《文學青年如何修養(yǎng)》)
茅盾是站在“五四”新文學立場上陳述自己觀點的。他同時認為:“文學是沒有國界的,在‘接受遺產這一名義下,我們不應當老是望著自己那不完全的一份兒;我們還得多多從世界的文學名著去學習。不要以為中國字寫的,總是‘遺產呀!”(《我們有什么遺產》)
茅盾當然比較支持魯迅的看法。他在表達自己主張的時候,實事求是地肯定了《莊子》的閱讀價值,順帶批評了三角戀愛小說和神秘派新詩,認為《莊子》對青年“并非無益”。但在當時,他也不主張從《莊子》學語匯或做文方法,而是主張要多向世界文學名著學習,把眼界放開,開闊思路去理解“文學遺產”的學習、借鑒問題。茅盾在這場爭論中的觀點,既尊重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又不取排外的態(tài)度,平和而理性,可謂深得文化辯證法之精髓。茅盾對問題的看法呈現(xiàn)出比較冷靜、全面、客觀化、科學化的特點,很少片面之論。這自然有個性和智力結構的因素,與他周圍的魯迅、胡風相比,茅盾至少在表面上給人的感覺不是咄咄逼人,而是隨和、恬淡的。茅盾富于理性的論辯姿態(tài),顯出他觀察和思考問題比他人更冷靜、更深邃、更長遠的特色。而這一點,也使得茅盾的文字依然能夠經受更長久的時間考驗。
三、茅盾筆下的“莊子”
茅盾筆下經常出現(xiàn)《莊子》中的語匯,這對他們那個時代的讀書人來說不算什么,但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通信,這樣的“莊子的東西”多了,還是讓人感覺茅盾對莊子的某種特別的熟悉和有點偏愛的喜好。比如,在回憶小時候事情時,他寫道:“……一邊傳觀和尚那張方子,都說,怎么方子上只開病情不作判斷,又說看他一手字,便知是‘老斫輪手”。
“老斫輪手”典出《莊子天道第十三》,寓言以輪扁斫輪的故事為喻,認為語言所能傳達的,只是行色名聲等外界跡象,而“道”是無法說明的。茅盾對“老斫輪手”的記憶,自然使人無法不把他與莊子聯(lián)系起來。茅盾小說藝術世界的闊大氣象,留給讀者的“言有未盡”之感,縝密精細心理描寫的不著痕跡等特點,也許我們還可以從莊子對藝術神化境界的推許和語言局限的分析之于茅盾藝術創(chuàng)作思維的潛在影響角度去體味。古代經典作家對后世作家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并不僅僅在于研究者一般條分縷析指出的那幾點。傳統(tǒng)其實已經化為中國文學的精神血肉,在現(xiàn)代作家的生命記憶和藝術追求中發(fā)揮著無形的作用。
沈楚(沈如璋)70年代在西安一中學教書,茅盾晚年和她通信較多。沈楚也就自己不知的問題寫信求教,其中就涉及到莊子里的語詞問題。茅盾在回信里對她說:
“姝暖”語出莊子,“妹姝然”大概不誤,懶得自
查舊作(因其是小字),貿然作此答,或者不謬。在回復沈楚的信里,還談到“愛我適以禍我”的問題,而這一思想,也是老莊思想的典型。從作家由“謹言慎行”到“謹小慎微”的微妙心理變化,我們可以從中體察在那個特殊年代里,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有深刻理解和洞察的茅盾,面對紛亂而急遽變化的政治情勢,其內心透出的憤懣、無奈與悲涼之情。在錯綜復雜、人人自危的現(xiàn)實境遇里,無可諱言,《莊子》也曾成為歷經滄桑的革命作家內心深處獲得暫時寧靜的精神撫慰。晚年茅盾非常明確的養(yǎng)生意識、退守心態(tài),都和他與莊子在心理深層的對話不無關聯(lián)。
按照常理,一般是自己讀某書感覺過癮,或者印象深刻,或者認為獲益良多,或者此書作用的確很大……總之,是有閱讀的價值,才會勸別人去讀一讀?!棒斒┱摖帯睅资旰?,茅盾也在勸人讀《莊子》了:
不用查我的文集,一看“妹妹然”連用,就知道語出《莊子》,這是出于《莊子》的《徐無鬼篇》。我勸你找《莊子》來讀讀?!肚f子》是普通的書,一般圖書館都有。
茅盾是從提高文學素養(yǎng)角度“勸”沈楚讀《莊子》的。這使我們想起20世紀30年代施蟄存勸青年人讀《莊子》的事情來,施蟄存后來的“大喊冤枉”,也許自有一定道理。自己沒有品嘗到甜頭、妙處,作為一向謹言慎行的茅盾,是不會勸別人去讀什么書的。茅盾晚年對《莊子》的喜好,應是毫無疑問的。
茅盾還在給內弟媳金韻琴的兩封書信里談到莊子,指出“又胡詩第五句的‘怨字應是‘逃字(此句典出《莊子》)”和“胡繩‘讀書卅載探龍穴詩(七律),云“”腹聯(lián)第一句樗櫟典出《莊子》,但反其意而用之,……。”就來信所談胡繩1973年寫的舊體詩的問題進行解析,一眼就看出詩中有疑惑處當用何字,恰切與否,足見茅盾對《莊子》一書的熟悉程度。
四、生活,創(chuàng)作中的“莊子緣”
茅盾在嘉興中學讀書時,因參加反對校學監(jiān)專制的活動,被除名。他自己說:“我不曾喝酒,也不曾打布告牌,然而我在大考時曾把一只死老鼠送給那位學監(jiān),并且在封套上題了幾句《莊子》?!鄙倌昝┒転槭裁磿退览鲜蠼o學監(jiān)呢?當然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其擅權、專制的不滿。我們可以猜想到的是,這一行為肯定和“腐鼠”典故相關?!肚f子》中有諷刺惠子貪權的故事,莊子把惠子比作得了一個死老鼠唯恐天上的鴆鵝爭奪的鼠目寸光的鴟鷹。故事是這樣的: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鴆鵝,子知之乎?夫鴆鵝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鴆鵝過之,仰而視之日:
‘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茅盾有這樣的舉動,顯然是與他對《莊子》的熟悉,受莊子寓言故事啟發(fā)分不開的?!肚f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茅盾此舉,便是肯定了莊子蔑視權勢,志向高遠、品行高潔的自由獨立的人格精神。莊子抗拒世俗、追求個性自由的積極意義,茅盾早在少年時,就已經充分意識到了。
茅盾筆名近百個,其中一個較重要的筆名“玄珠”,便出典《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完成于1928年2月23日的小說《創(chuàng)造》,作者借女主人公嫻嫻之口,一連引用《莊子》“齊物論”、“德充符”、“逍遙游”?!疤煜隆?、“則陽”篇中語句。在君實看來,這些都是“嫻嫻的思想里隱伏著樂天達觀出世主義的毒”,他要用“唯物論的猛劑”,去治療嫻嫻“唯心的虛無主義的病”。無論筆名的選擇,還是嫻嫻的“高談莊子”,自然與作家對《莊子》的嫻熟記憶分不開。
中篇小說《路》的主人公“火薪傳”的名字,更是直接取自《莊子》。茅盾這樣解釋:
“按《莊子·養(yǎng)生主》篇有一段話:‘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注釋家解釋此語謂:‘傳火于薪,后薪繼前薪,薪不盡,火也終不滅也。我就借了這個典故給主角取了火薪傳這名字,就是暗示革命的火種正在蔓延,必將成燎原之勢,火薪傳也終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家為小說人物命名,大都與自己對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自身知識儲備以及名字蘊意密切相關,不是隨意的?!都t樓夢》諧音、轉喻命名法便是一例。茅盾以莊子語義命名自己小說人物,由此可見《莊子》其實已經成為茅盾知識儲藏庫里的重要“庫存”,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斷,《莊子》已經內化為茅盾自己的知識血肉和某種精神養(yǎng)料?;鹦絺麟m不是茅盾創(chuàng)造的成功文學形象,但由《莊子》啟悟而來的這一文學人物的名字本身,卻蘊含了茅盾對中國革命的激情和理想。莊子對茅盾藝術創(chuàng)作的潛在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茅盾喜好莊子,因此愛屋及烏,對涉及到莊子某些方面的文章也表現(xiàn)出比較濃厚的興趣。比如,他與郭沫若是1921年夏在上海第一次見面的。此前,茅盾記得郭沫若“最早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在一九一九年底發(fā)表的長詩《匪徒頌》,詩的開頭有小引,說‘匪徒有真有假,然后引用《莊子》勝篋篇盜跖之徒問盜亦有道乎的一段文字,最后作結論:‘像這樣身行五搶六奪,口談忠孝節(jié)義的匪徒是假的。……”因為喜好莊子,所以敏感于與莊子有關聯(lián)的作品。正是郭沫若《匪徒頌》與莊子的關系,郭沫若才引起他的注意,在他記憶中留下了一個印象,后來見面也就很自然了。莊子成為茅盾與郭沫若兩位文豪相識的精神橋梁。
1935年8月,茅盾為《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寫了《導言》,在評論孫恨工的小說《前途》時,茅盾寫道:
在《前途》的篇首,作者引了《莊子·天運》篇的幾句話:“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敢問何故?”作者已經把自己的題旨說得非常明白?!?/p>
正是由于茅盾對莊子的嫻熟,所以評論起以《莊子》語義暗示作品主題的小說來也頗為得心應手。茅盾的“莊學”修養(yǎng),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一位有著深厚古典文學素養(yǎng)的文學批評家的敏銳眼光。
茅盾1940年在延安時,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如范文瀾、呂振羽組織的中國歷史問題討論會,毛澤東發(fā)起,艾思奇主持的哲學座談會。后一會每周一次,茅盾應張聞天的邀請參加了哲學座談會。討論話題比較廣泛,既研究康德、黑格爾,也討論老莊思想。這個哲學討論會在茅盾記憶中如此深刻,且特意提到也討論老莊,可以看出莊子實在是在茅盾精神深處占有一個算得上重要的位置。
茅盾喜歡以莊子說事,在他的評論文章中也多見。比如在思考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與反現(xiàn)實主義這一問題的代表性文章《夜讀偶記》中,茅盾談到歐洲“現(xiàn)代派”藝術時批判“達達主義”時這樣說:
到了第一次大戰(zhàn)時期產生于瑞士的蘇黎支的達達主義運動便干脆以“返回自然”為口號,不但不要思想性,不要邏輯性,甚至連“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也不要。他們唾棄一切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因而他們自己連形式主義也沒有。這的確是很“徹底”了,然而還是落了“言筌”,照莊周看來,這些達達主義者還是自相矛盾的。
借助于《莊子》的“言筌”說,一下子就點到了達達主義的“七寸”,揭示了宣揚徹底“返回自然”的某些“現(xiàn)代派”藝術的荒謬本質和矛盾,其用意在高揚現(xiàn)實主義藝術精神,讓文學關注人類現(xiàn)實生活。在就作家“歷史的局限性”進行說明的時候,茅盾以吳敬梓和曹雪芹的局限為例,認為吳敬梓不否定儒家思想,而曹雪芹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肯定了曹雪芹比吳敬梓歷史觀進步的地方。繼而提出:
他(按:曹雪芹)的思想基礎是莊子的虛無主義思想?!f子思想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面:破壞偶像。要求個性解放,這是進步的要求,是它的積極的一面;然而它又有虛無主義的消極的一面。后來的莊子派,卻只發(fā)揮了消極的一面,甚至連《莊子內篇》的富有積極意義的部分也被歪曲了?!都t樓夢》前八十回的賈寶玉是以破壞偶像、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面貌出現(xiàn)的,雖然作者不得不用旁敲例擊的筆法。破壞偶像、要求個性解放,這就是朝前看;很可惜,曹雪芹的這種密針細縷、曲曲折折表達出來的朝前看的態(tài)度,
在后四十回中卻被高鶚發(fā)揮為相反的一面,正如后世
的“莊子派”只發(fā)揮了莊子思想的消極面一樣?!泵┒苷J為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思想基礎是莊子的虛無主義,并以此反對虛偽的儒教社會和宗法制度,這正是《紅樓夢》的進步意義所在。他肯定莊子破壞偶像、要求個性解放的積極精神,尤其是《內篇》富有積極意義的部分,這與他畢生從事追求自由、人的解放的目標是相一致的。他提出要辯證地看待莊子的虛無主義思想,“朝前看”依然體現(xiàn)出他對敢于凝視現(xiàn)實、分析現(xiàn)實、揭破現(xiàn)實的“為人生的文學”的推祟。《子夜》通過吳老太爺和四小姐吳蕙芳與象征傳統(tǒng)道家文化的《太上感應篇》的描寫,已經表明了茅盾對茍且偷生、畏縮保守的傳統(tǒng)中國道家消極文化的否定。這里,茅盾對高鶚續(xù)筆的“可惜”,同樣表達了自己對莊子思想消極一面的根本否定態(tài)度。
寫于1961年的《關于歷史和歷史劇》,茅盾從考證史實人手,提出自己的歷史劇觀。在談及伍子胥時,茅盾寫道:
莊子的虛無主義思想使他不曾像墨子和韓非子那樣評價伍子胥。然而莊子也不能不許伍子胥為忠。、莊子外物篇說:“入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薄侗I跖篇》一則曰:“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再則日:“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
“忠”是伍子胥這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歷史劇創(chuàng)作無論怎樣進行藝術虛構和想象,也一定要以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為前提。茅盾引證《莊子》,有力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在“戲說歷史”成風的今天,仍具警示意義。
在考證西施這個歷史人物時,茅盾也同樣舉證《莊子》之說:
《莊子》也兩次提到了西施之美?!洱R物論》:“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故舉莛與楹,厲與西施?!薄肚f子天運》又說:“故西施病心而暄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而捧心而喧其里。其里之富入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卑础短接[》三八一引《莊子》:“西施、毛嬙,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苯癖尽肚f子齊物論》作“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藝文類聚》十八引此?!胞惣А弊鳌绑P姬”,“深入”作“深潛”。疑《太平御覽》因下文引《慎子》或《莊子》都沒有把西施和吳國或越國聯(lián)系起來。
茅盾從《莊子》引證,進一步說明歷史上西施形象的來龍去脈,目的仍在于揭示歷史劇藝術創(chuàng)造規(guī)律,克服單憑虛構和想象便進行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不良傾向。
五、從與“莊子”精神聯(lián)系中解讀茅盾
從以上史實和分析可以看出:茅盾與《莊子》有緣是事實,晚年更對《莊子》念念不忘、情有獨鐘。據有關文章,晚年茅盾最喜愛讀的書是王先謙的《莊子集解》”,也證實和說明了這一點。茅盾是不大記日記的,因此,他晚年寫的《回憶錄》便成為研究他以及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史料。從他對以往生活道路的回顧中,我們感受到茅盾與莊子的如影隨形。如果說莊子的確對茅盾的人生與藝術發(fā)生過影響,其影響究竟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些影響對于我們理解革命作家茅盾,有什么意義?茅盾喜好莊子的什么?把畢生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革命文化戰(zhàn)士茅盾和莊子放到一起,是想說明一個什么問題?現(xiàn)代偉大作家如魯迅、郭沫若等也十分喜好莊子并受過莊子思想影響,莊子之于茅盾的影響,和他們相較,有什么不同?這些都是需要筆者著力探討清楚的問題。
所謂精神聯(lián)系,就是指在對莊子的接受中,茅盾與莊子精神的某種相似或相通之處。現(xiàn)代作家受莊子影響,也是魏紫姚黃,各有千秋。茅盾作為偉大的革命作家,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雖然以“逃墨館主”自命,但其思想無疑是豐富的。茅盾是中國很早介紹西方文藝思想的翻譯評論家,學貫中西,莊子對他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是單向度的,而是滲透在他文學與人生的方方面面。認為他從《莊子》汲取到人生與藝術智慧,并不必然與他革命作家的形象沖突。茅盾的形象本應當是立體的、多面的、豐富復雜的,從莊子與茅盾的精神聯(lián)系這一角度透視茅盾,對于我們更深刻、全面地認識評價茅盾的文學貢獻也不無意義。
茅盾沉穩(wěn)大氣的藝術與人生氣象,不能完全歸結于受莊子影響,但也不能全然無視莊子的影響;茅盾批判現(xiàn)實、積極救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格操守深受莊子影響;從藝術借鑒而言,茅盾小說華贍、簡勁、古奧的語言,風景描寫上的豐富想象力(如《虹》的開篇,沒有去過三峽而寫得令人驚嘆),未嘗不受益于《莊子》;茅盾平易、謙遜、剛柔相濟的為人風范,更是深得莊子處世哲學的神髓。自然,建國后某段特殊時期茅盾的應時、退縮,也難脫莊子消極思想的潛在影響。
莊子的思想和藝術充滿魅力,其對后世作家的影響非常深遠。誠如茅盾所言,后世繼承發(fā)揮莊子虛無主義遁世思想的文人較多。因為《莊子》可以成為使人“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王先謙《莊子集解》序)的精神安慰劑,讀莊子,如飲醇酒一般,常引人于悠遠、曠達的人生境地中,且莊子機智的思辨、美妙的故事、精美的文辭、奇異的想象都給人以精神享受。莊子批判現(xiàn)實、蔑視權貴、率性自然、憤世嫉俗、絕圣棄智、齊同萬物、不譴是非、剛柔相濟、視死如歸的精神逍遙,也最受中國傳統(tǒng)文人青睞。這些思想,一方面對知識分子保持獨立不羈人格和批判精神有積極作用,一方面又潛在助長中國文人逃避現(xiàn)實、藏頭縮尾、明哲保身、悲觀混世的虛無傾向。茅盾清醒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并給予無情的批判。茅盾肯定莊子追求精神自由、打破偶像崇拜、要求個性解放的積極一面,同時肯定莊子淡定從容、視死如歸的人生態(tài)度,莊子思考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也給茅盾以啟迪。建國前茅盾在顛沛流離的艱辛人生里能“中有所主”、怡然自適,與他選擇的革命方向關系固然最大,但莊子對現(xiàn)實的無情揭露和批判,莊子表面棄世、實則“救世”的關注現(xiàn)實人生的精神對茅盾也有積極影響。
茅盾在群星璀璨的現(xiàn)代文學星空占據重要位置,他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淵博、儒雅、厚重、大氣,觀察問題視野宏闊、目光深邃、從容、智慧,而且對他了解越深,越會加重這種感覺。他與各類人物周旋,常常處在“矛盾”的交匯點上,但卻應對自如,體現(xiàn)出莊子“應物而不累于物”的精神。比如茅盾與胡風、魯迅、周作人、顧頡剛、郭沫若、柳亞子、毛澤東、周恩來、周揚、劉大杰、錢鍾書、蕭紅、丁玲、趙樹理、姚雪垠等的交往關系、文字之交,都值得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弄清楚這些更有助于我們對“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和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理解。茅盾書信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給陌生人寫的回信。叢茅盾復信中,隱約可知寫信人意圖。大致進行歸納,多集中于這些方面:文學愛好者寄稿件請教的;作者寄詩或小說去,希望推薦發(fā)表的,咨詢如何創(chuàng)作,怎樣成為作家的;生活上有想法,要茅盾出主意、談看法的;請茅盾辦事、找工作的,如有人請茅盾給他父親寫碑文,并寄了材料。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茅盾文章相關知識問題;茅盾研究者請教書信,如葉子銘、趙宏秉、姜云、孫中田、莊鐘慶等;地方刊物約稿及題詞等;談具體與人約見事宜的,如與高利克通信,與國外文學組織、作家、官員談文化交流事宜,等等。涉及面很廣,人很多,而且雜。茅盾一般均認真復信,甚至是不無荒唐要求的來信?;匦疟M其所能,指出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于“無名之輩”寄給他的稿子,他也花時間,甚至專門擠出時間看;即使太多字數看不過來,也要抽取一部分看看;對于實在無法看的稿子,也是建議寫信人與作協(xié)或編輯部或語文老師聯(lián)系解決問題,指示清楚的路徑。茅盾的這些“細行”,使人感受到“文學大師”謙虛、謹慎、認真、扎實的為人作風。其復信措辭都極誠懇、認真、果斷、堅毅。該答應的答應,不該答應的回絕,肯定的就多寫幾句表示理解,批評的也盡可能把“不足”表達清楚?!盀榕c不為”,態(tài)度十分鮮明。而在茅盾與人交往的印象中,一個突出感覺是自然、隨和,但亦有耿介而不怒自威的率性、堅毅一面,這些都頗似莊子之風。
1993年問世的《胡風回憶錄》中,胡風對茅盾為人之“世故”做了“相當充分,然而也確是言過其實的評述?!薄T诂F(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誰也無法真正做“逍遙游”的現(xiàn)實條件下,茅盾始終以積極的進取精神為文做事,某些時候也行于當行,止于當止,韜光養(yǎng)晦,以待天時。這應當是一種智慧,而不是“世故”。從世故的角度而論,作家沒有幾個不世故的,否則怎能揭破人生世相。但作家又最應該是“不諳世故”的,
否則何來“赤子之心”,成“有心之器,豈無文歟”之事業(yè)。貌似“世故”并不意味著作家情感世界的虛偽和無愛憎。從茅盾與人交往的通信和他的所為可以感受到:茅盾是一位情感深沉,愛憎分明的作家。研究者也已指出:“茅盾的一生,格外注重內省、修養(yǎng),總是那么謙遜、謹慎、持重,具有深謀遠慮的自我克制精神。他對人生保持著一種清醒的理智態(tài)度,同時又特別執(zhí)著于歷史,有著高度的歷史意識,并且努力使歷史意識、社會意識、使命意識成為建立自己主體意志結構的重要內容,不斷于各種張力和內在外在諸因素之間尋求動態(tài)性的協(xié)調、和諧與均衡,從而將外在需要、限制與影響化作內在自覺的心理欲求,表現(xiàn)出容忍、闊大而邃密的精神氣度和復雜的歷史與心理平衡感?!泵艿闹t遜,頗合莊子借陽子之口所道的“行賢而去自賢之行”風范。惟其如此,茅盾在現(xiàn)代中國作家中的人緣和聲望非常之高。一方面是他的杰出貢獻,另一方面,和他平和謙遜、剛柔相濟的莊子般為人性情也不無關系。
程光煒在分析建國后茅盾時認為:他“總感覺有兩個茅盾:一個清醒、自覺的茅盾,一個應時、退縮的茅盾。茅盾身上有著‘雙重面具”人都是歷史局限性下的產物,“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一個完人——西方人可能須學會收斂浮士德精神。一點平庸氣質或許是人性里必不可少的穩(wěn)定因素?!笔芮f子影響的茅盾需要我們這樣去認識。即如莊子,首先也是“需要生存”的莊子,否則,他怎么可能向監(jiān)河候借米呢?對莊子言,生存是第一要務,沒有生存,其他都談不上。在保證最低限度的生存下,然后才有個性的張揚。在對人的理解上,莊子是深刻的。王先謙評價莊子“甘曳尾之辱,卻為犧之聘,可謂塵埃富貴者也,然而貸粟有請,內交于監(jiān)河,系履而行,通謁于梁魏,說劍趙王之殿,意猶存乎救世。遭惠施三日大索,其心跡不能見諒于同聲之友,況余子乎?吾以是知莊生非果能迪避以全其道者也?!闭嬲苏D心之論。茅盾從莊子那里汲取到的,倒是一種堅韌救世,恬淡自適而又自然從容的精神。
如果說魯迅取了莊子的叛逆、憤激與虛無,郭沫若取了莊子的恣肆與浪漫,那么茅盾則汲取了莊子的自然、柔順與堅韌。他在肯定人的個體的局限性存在的前提下,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大革命失敗后,他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但并未終止他以文學對革命的思索與追求。自己的女兒被醫(yī)生耽誤致死,可茅盾在最可以置草營女兒人命的醫(yī)生于窘地時,卻表現(xiàn)出了無私情的真實。茅盾是以“理性”著稱的作家,他貌似無情而實有大情,這點也深得莊子精義。在這樣的作家面前,道德優(yōu)越感十足者反而顯得渺小。也許,在熟讀莊子的茅盾看來,人生應該為“道”而忘己、坐化,不應有過分的奢望。茅盾是真的革命者,真就真在他親身經歷過“革命”的幻滅,他沒有動搖,開始新的追求,于是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因為在他,人生沒有別的出路,文學寫作就是唯一的出路。他畢竟是有高遠的理想和抱負的,他堅韌地往前走著,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建國后的一段特殊時期,他“無為”自守,依然是智者的姿態(tài)。他從莊子獲得安慰,其一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有趣而奇妙的是,1946年12月5日茅盾夫婦乘“斯摩爾納號”訪蘇時,郭沫若賦詩送別,其中有兩句:海運天池南徙日,九州當已慶攸同。把茅盾比作莊子《逍遙游》中“海運則將徒于南溟”的鯤鵬。茅盾從小時候起就借鴻鵠自訴抱負,郭沫若的詩句雖然是一時靈感的噴發(fā),但的確可以使我們感受和想象茅盾那如鯤鵬翱翔般恢弘而又壯闊的一生??磥恚┒芘c莊子,還真是有某種機緣。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后流動站]
責任編輯:王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