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
我老曹曾說:“中國需要進口的東西,未來價格皆看好;中國可以出口的東西,未來價格皆看淡?!?/p>
市場甚至有人笑言,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可繼中國和印度之后在危機中站起來,因為中國和印度的中產(chǎn)階層極愛法國時裝、意大利手袋和德國汽車!新興市場的中產(chǎn)階層冒起,似乎是燃亮世界經(jīng)濟的希望。
此話其實不無道理。同時間中國每月收入3000至8000元人民幣的中產(chǎn)階層人士卻自2003年開始興起,目前估計占全國人口的3%。未來二十年內(nèi),中國的中產(chǎn)階層人口將升至4.5億人,比美國整體人口還多。最終中國應有50%以上人口可成為中產(chǎn)。
中產(chǎn)冒起的威力如何?當人們基本需要問題解決后,便會開始大量消費,飲食、外出旅游、買房買車。消費市場發(fā)展由食品、服裝、家庭用品等先行,然后是珠寶、生活時尚、休閑、娛樂、個人服務等。
當中國日漸富起來,很多人都增加肉食,甚至需要進口糧食。因為一頭1200磅的牛每天需食用35磅飼料,足夠養(yǎng)活10個成年人。當中國日漸富起來,私家車銷量、信用卡發(fā)行量、外出旅游人數(shù)都將急增,其中蘊涵無限商機。
今天整個中國消費市場規(guī)模與意大利相似,而中國人口卻是意大利的22倍。估計到了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而根據(jù)高盛證券的《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中國于2015年將有機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占全球銷售額的12%;營業(yè)額高達115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量的29%。
重踏上升軌道還看消費
于是,全球各大頂尖品牌都爭相進駐中國,由卡地亞(Cartier)、普拉達(Prada)、安娜蘇(Anna Sui)、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到路易威登(LV)一應俱全。例如2008年12月,深圳的金光華廣場、萬眾城等購物中心早早便亮起圣誕燈飾,充滿“小資”情調(diào);深圳西武百貨極力促銷,各歐美品牌如保羅(Polo)、波士(Boss)等均大幅打折,不但吸引深圳居民消費,連香港人也北上掃貨。
不過,這些世界級品牌現(xiàn)在其實賺不到多少錢。以珠寶界最頂尖的公司卡地亞為例,該公司進軍內(nèi)地差不多二十年,但到2006年都未做到收支平衡,卻花費上千萬美元作品牌宣傳,眼光非常長遠。
路易威登卻是例外。該公司早于1992年已經(jīng)在北京建國飯店(當年由香港半島集團投資經(jīng)營)開設門市;然后又在上海南京路開設一家面積近千平方米的門市,上海人也認為氣派十足。于是售價動輒上萬元人民幣的手袋,就成為富人的身份象征,即所謂的“LV效應”。
這種奢侈性消費,有的可拉動生產(chǎn),有的卻純粹為炫耀。中國人購買品牌消費品主要為炫耀財富,但名牌產(chǎn)品并非日常用品,買一兩件就夠了,對經(jīng)濟的幫助其實不大。由1990年起,中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一直下降。
因此,現(xiàn)在中國需要擴大的或許不是基建項目,而是消費。零售業(yè)未來純利上升空間理應非常可觀,但能否成為將來的經(jīng)濟龍頭仍須個別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不過,我老曹說的消費,不單是指購買LV手袋,而是包括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醫(yī)療、保健和家具設備等。
消費者增加或減少消費,由他們對前景的看法決定,并不因為目前其手上增加或減少了一點錢。中國消費者未來收入理應上升,故大可放心消費。儲蓄率太高、消費不足(中國消費占GDP 40%,美國為80%、日本則為68%),反而不利經(jīng)濟長遠發(fā)展。
過早看好也是錯
在新興市場,“時機”就是一切!如何評估消費市場的成長速度,而不會操之過急或反應緩慢,對于所有投資者都是一項挑戰(zhàn)。中國人口達13億,總有一天會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甚至超過歐美加起來的規(guī)模),但這個市場成長走勢卻相當復雜,既有內(nèi)在因素影響,也受外來因素左右,還有政府法規(guī)及政策的干預。
投資者不能只因看到政府說要推動“內(nèi)需”,便盲目看好內(nèi)地消費股或房地產(chǎn)股;否則便犯了20世紀70年代日資企業(yè)在香港所犯的同樣錯誤。
那時候,許多外國企業(yè)都因預計香港經(jīng)濟日趨繁榮、中產(chǎn)階級人數(shù)暴升而打算大展拳腳。例如日資百貨業(yè)巨頭伊勢丹、西田百貨、松坂屋、崇光百貨、八百伴等一一在港涌現(xiàn),櫥窗放滿“高檔商品”。當年我老曹月薪約3000港元,已算是高薪人士,但跑進這些日資百貨公司一看,件件商品售價都上一千數(shù)百港元,如何負擔得起?
香港中產(chǎn)階級大量冒起,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事。今天回望,太早進入香港市場的日資百貨都因守不住而紛紛退出,無一能生存至今(今天的崇光百貨已非昔日的日資企業(yè))。反之,后來者如吉之島,卻剛好趕上中產(chǎn)冒起的洪流而日益壯大。
同樣道理,內(nèi)地小朋友至愛的“肯德基”家鄉(xiāng)雞,在20世紀70年代由和記企業(yè)引入并不成功,近年由太古洋行再次引入,發(fā)展卻相當良好。投資亦然,太早看好、對企業(yè)成長“預估”超過經(jīng)濟發(fā)展“實際曲線”,可能守不下去;反而看準時勢才參與其中,會有更佳回報。
暴富難看
中國花了三十年時間由貧窮走向小康,未來三十年再由小康走向富裕,是非常正常的事。不過,有人說:“富不足三代,未有品位?!敝袊绣X人到底是怎么樣的?
舉例說,某煤礦礦主身家豐厚,自己的生活非常簡樸,他的兒子卻開著價值逾200萬元的跑車,異常奢華。我老曹有次到澳門賭場一游,看見不少衣著樸素的內(nèi)地中年人一擲5萬、10萬元地下注,賭得極狠。
中國富豪非常神秘,通常都未懂得享受生活樂趣,且經(jīng)常有驚人的“虛榮”之舉。例如某富商將整間電影院包下來,只為供自己與女朋友觀看一場電影;也可以花20萬元請別人吃一頓飯,十分嚇人;甚至花100萬元買一只腕表。
外國人愛將富人分為“新富”(new rich)和“舊富”(old rich)。富起來幾十年或幾代的“舊富”,通常都言行有度、有修養(yǎng)、有品位、有禮貌;反之,暴富的“新富”卻滿身名牌、家住豪宅、開超級跑車、說話聲大如鐘,甚至在高級餐廳內(nèi)對服務員吆三喝四,或在名牌店內(nèi)趾高氣揚。
“舊富”明白自己的財富來自社會,大都樂意將部分財富回饋社會?!靶赂弧眳s認為自己的錢既然是自己賺回來的,喜歡怎樣花便怎樣花,沒有社會責任感,也不明白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道理??赡芩麄兂錾碡毟F,以前受盡別人冷眼或羞辱,所以喜歡報復在別人身上。
擁有100萬美元以上、3000萬美元以下財富者,在中國不過數(shù)十萬人。其實,擁有百萬或千萬美元財富,在歐美只算中等富人,但在中國卻可以買超級別墅,過著令人側(cè)目的奢華生活了。
我老曹明白從無到有,財富增加的確令人感到飄飄然,但希望大家在追求財富的同時,也學習如何做個有修養(yǎng)的富人,學習如何有意義地用錢而非亂花錢。當財富已達中產(chǎn)水平之后,快樂與財富的關(guān)系便應漸漸分開。譬如說,當家中已有兩輛名車,你自然不會因為買入第三輛而快樂。
真正的“富人”應該富在心中,為善最樂,請對社會常存感恩與奉獻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