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題研究背景
《阿Q正傳》承繼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以“傳”的敘事形式,運用喜劇手法敘述阿Q短暫而悲劇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一既有生動鮮明的個性,又蘊含深廣的社會文化內涵的藝術形象。阿Q成為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藝術典型。對阿Q性格特征的解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和深化。阿Q形象的豐富文化內涵,對學者來說,似乎仍是一個未解之迷。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解讀產生阿Q性格的文化基因及其心理特征。
二.阿Q性格的傳統文化基因
人的基因由遺傳決定,只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變異。文化基因同樣如此?!叭耸俏幕膭游铩?,一個民族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塑造了民族性格,是形成某個民族性格共同特征的文化基因。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內陸農耕文明,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形成了中國歷史悠久自成體系的民族文化。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文化。其基本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西漢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確立為封建正統思想文化。從此,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定型。專制制度篡改歪曲儒家思想為其專制統治服務,宣揚以“三綱”、“五?!睘橹行牡姆饨▊惱淼赖掠^念,成為中國傳統主流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文化和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代統治者以專制主義扼殺人性,以儒家文化包裝奴性。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專制主義和奴性文化,這是形成國民性的主流文化基因。
魯迅注重中國國民性反思與批判,他曾這樣論述:“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濒斞刚J為“自卑和內訟,是我國民的劣根性。此劣性一天不拔去,就一天不能脫離于奴才?!濒斞干羁探沂玖伺晕幕切纬沙聊膰竦奈幕?,而自卑和內訟是奴性文化顯著的特征。魯迅指出:“最內訟的人,是在幻想中求滿足……隱蔽之欲望,乃于白日夢或夜夢中得償補之。其結果遂將此偽象與真實生活相混雜連結。真實的現象,都用幻想來曲解。”魯迅所揭示的國民內訟的性格特征不正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表現嗎?
三.阿Q文化基因結構及其心理特征的文本解讀
魯迅曾說:“中國人但對于羊顯兇獸相,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著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狈饨▽V粕鐣膰翊蠖嗑哂袑V浦髁x和奴性主義雙重文化基因?;虻谋憩F形態(tài)呈現多樣性,國民性格也具有復雜多樣性。有兇惡殘暴的狼、偽善的披著羊皮的狼、偷竊成性的黃鼠狼、溫馴善良的綿羊、正直不馴的山羊。還有介于狼與羊中間的一類,不如說更像狗。狗又有許多品種,有唯命是從、兇惡殘忍的狼狗、地位尊貴、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寵物狗、搖尾乞憐、圓滑精明的哈巴狗,還有懦弱卑怯又貪婪霸道的流浪狗等等。奴性和流氓性是阿Q的雙重文化基因結構?;蚩梢苑譃轱@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奴性是他的顯性基因,流氓性是他的隱性基因。阿Q是羊還是狗呢,當然更像狗,那種既懦弱卑怯又貪婪霸道的流浪狗。
在現實世界里,阿Q“對于羊顯兇獸相,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他懦弱卑怯,他說自己姓趙,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阿Q不開口,往后退了”。他流氓霸道,受辱之后他竟拿小尼姑發(fā)泄,“扭住她的面頰,再用力的一擰”。他爭強好斗,“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他自卑又自大,狹隘保守又向往革命,不滿現狀又安于現狀。阿Q矛盾的性格特征正是阿Q雙重文化基因結構在殘酷的現實中扭曲分裂的體現。他頻繁地變換角色生存,忽狼忽羊。在精神世界里阿Q表現出夢想自我“狼”與現實自我“羊”相互交織的矛盾困境,他常常以幻想代替現實,如夢似醒,恍恍惚惚。變態(tài)的精神勝利法成為他超越現實的法寶。
崔益華,江蘇海安職業(yè)教育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