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家斌
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舒心,課堂效益和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但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如果運用不當,不但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且還會適得其反。根據本人多年的數學教學觀摩和課堂教學實踐,在數學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具體操作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現介紹如下,請同行賜教。
一、分清主次,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數學思維具有整體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把數學思維的過程傳遞給學生。多媒體課件的設計難以把教師豐富的語言、生動的表情、靈活的手勢的教學啟發(fā)過程演示出來。而且,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都是課件設計時難以預料的。另外,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往往在計算機技術應用上不夠熟練,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能力不強,不能將中、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思想很好地在多媒體課件中表現出來。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過程,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簡單的動作在提高教學效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計算機不是人,無法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更無法與學生進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所以,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精心設問、師生間的對話、教師的板書、解題演算過程的規(guī)范表達等。不管多媒體技術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它只能輔助教師的教,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的“導”。
二、把握節(jié)奏,重視學生的思考與參與
數學教學過程的展現是數學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邊講解,一邊板書,隨著教師的板書,學生的思維有一個漸漸展開的過程,教學雙方在思維上基本是同步的。這種同步跟進,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課堂,教師在授課時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對計算機的操作上,從而分散了關注課堂的精力,使得思維難以連貫,也使教學設想難以完美體現。另外,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教學內容往往瞬間呈現在學生面前,表面上看整堂課訓練量大,其實學生未必真正理解與掌握,故我們需要控制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重視學生的思考與參與。例如,用計算機展示例題、習題的解答過程時,要注意一步一步演示,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蛘咧皇窃谡n件上顯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分析問題,最后在黑板上板書問題的解答過程,或者借助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解答過程。這樣不但可以放慢教學的節(jié)奏,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及演算的時間,也避免了課堂上教師只知一味地點鼠標,而缺少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弊病。
在數學教學中,多媒體強大的演示功能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但是,過分追求多媒體教學,勢必忽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忽視學生的實踐參與。
一直以來,教師是課件的制作者和操作者,學生雖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所以,盡量讓學生參與課件的制作和操作過程,讓學生既是學習者,更是研究者,這樣的課堂就會徹底改觀,學生的參與意識會空前高漲,學到的知識當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自己動手分析,當堂制作動畫,當堂展示研究成果,常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切實體驗到“我參與,我成功”。
三、關注情感,重視師生的心靈交流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教師的眼神、表情和手勢等肢體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目的,是多媒體技術替代不了的。再好的音響設施也不能替代鮮活的教師語言,再好的課件也替代不了教師的生動表演。當學生和教師的精力都集中在多媒體的屏幕上時,教師和學生的心靈溝通淡化了,思維碰撞減少了,知、情、意、行的教育過程環(huán)節(jié)也就脫節(jié)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去選擇、設計、運用現有的各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感受為主線,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進行積極的思考,適時地開導、點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對于數學例題的講解,教師不可能知道所有學生的想法和做法,僅靠多媒體顯然不能預料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因此有必要走下講臺和學生做些近距離的交流,形成師生互動,才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盡量現場操作,由幕后變?yōu)榕_前
我們不提倡所有的課件都事先做好,而希望盡量實時操作,由幕后變?yōu)榕_前。教師若能在課堂教學中一邊操作、一邊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展示數學思維過程,則數學課的“數學味”更濃。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請學生自己進行相關的操作。
五、踐行以生為本,學會換位思考
以生為本,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例如,教學課件中單幅畫面的文字不宜過多,字體不宜過小,并可考慮加粗。有些教師為追求信息量,尤其是練習鞏固,在一張幻燈片上顯示過多的內容,造成字體變小。過小的字體不但使有些同學看不清內容,而且極易引起學生視力上的疲勞。經常性的換位思考,能促使教師將“以生為本”從理念落實到行動。
六、發(fā)揮板書作用,做到有機融合
課堂教學說到底是心靈的對話,思維的撞擊,它需要語言文字和符號的共同參與。多媒體的介入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應該讓它去喧賓奪主。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惜時如金,殊不知教師板書的時間也正是學生消化、思考的時間,更何況一手或剛勁或飄逸的板書,一支粉筆徒手畫出的幾何圖形,既是教師個性與魅力的體現,也是對學生素質的潛在培養(yǎng),這又豈是多媒體課件所能替代的?教學改革也需繼承傳統(tǒng)教學中的文化積淀,我們何不將課件與板書有機結合呢?
七、尋找突破口,解決重難點
多媒體的使用,人們已達成一些共識:可用可不用時,盡量不用;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為評比而使用更不可取。同樣的,不是所有數學內容的教學都有必要借助多媒體;即使需要多媒體輔助,也無需一節(jié)課從頭到尾都使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應該用在突出重點處、用在突破難點時。
例如,“勾股定理的證明”是義務教育數學第三學段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也是教學難點。從古到今,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方法很多,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領會證明方法、感受數學美,這是一個難點。充分發(fā)揮“幾何畫板”作圖的優(yōu)勢、借助其測量和動態(tài)演示的功能、運用不同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展示“勾股定理”的多種證明方法。當然,這并不是直接呈現的,而是伴隨學生自己的思考,是需要學生的智力參與的。
好的資源、好的工具只有用對地方、用對時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