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林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內需增長的總體特征
(一)內需總體保持較快增長,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0%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內需(最終消費加上資本形成。即消費加上投資)總體上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1979-2007年年均實際增長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個百分點。內需增速最高值出現在1985年,達到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波動幅度達到17.4個百分點,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個百分點。
(二)內需增長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但與GDP增長不同步
按照波峰一波峰劃分.改革開放以來內需增長經歷了三個周期:1979-1985年為第一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1%,峰值為19.4%,谷值為5.7%;1986-1993年為第二個周期。平均增速為8.9%.峰值為15%.谷值為2%:1994-2006年為第三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峰值為13.2%。谷值為5.4%。2007年后,內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還處在第四個周期的下行階段。
前兩個周期.內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滯后1年。但在第三個周期里。受外需貢獻加大的影響.內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了1年。
(三)內需占GDP的比重在很長時間穩(wěn)定在98%以上.但2003年以后有明顯下降
1978—2007年.內需占我國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為98.4%,占據絕對地位。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現在1985年.為104%;1997年后開始緩慢下降.2003開始有較快下降.比重從當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個百分點。相應的,凈出口占GDP的比重從2.2%提高到8.9%,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四)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有較大波動.2003年以后出現了內需增速加快與貢獻率下降并存的情況
1978-2007年,內需對我國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92%:最高值在1985年,為166.4%;最低值在1990年.為49.6%??偟膩砜矗?003年以前,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與內需增長率基本保持同步變動:內需增長較快時,貢獻率也較高:反之則較低。但2003年以后.隨著凈出口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內需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貢獻率卻出現下降.從2003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80.3%。4年下降了18.7個百分點。年均下降4.7個百分點。2004-2007年內需對我國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2.7%.比改革開放30年的均值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
(五)消費占內需的比重呈波動下降趨勢.投資所占比重則波動上升
1978-2007年,消費占內需的比重平均為61.8%,投資(即資本形成總額)為38.2%;消費對內需增長的平均貢獻度為62.1%,投資為37.9%??傮w上看,消費占內需的比重逐步下降,投資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但又具有一定階段性。1978-1982年,消費比重上升。投資比重下降,消費占內需的平均比重為65.2%,投資所占比重平均為32.4%。1983—1993年,消費比重下降。投資比重上升.消費的比重平均為63.6%,投資的比重平均為36.4%。1994-2000年,消費比重又逐年上升,投資比重逐年下降,消費的比重平均為61.3%,投資的比重平均為38.7%。進入新世紀以后,消費比重再次下降,從2001年的62.7%下降到2007年的53.5%.年均比重為57.1%相應的.投資比重從2001年的37.3%上升到2007年的46.5%,年均比重為42.9%。
同時.消費占內需比重具有很強的“逆周期”性:經濟增速下降階段,消費比重和貢獻度會上升。經濟增速上升階段則會下降。而投資占內需比重具有很強的“順周期”性,在經濟增速上升階段.比重和貢獻度會上升。經濟增速下降階段則會下降。但2003年以后,投資實際增速已經開始下降,但消費卻加快增長,并持續(xù)到2006年。
二、投資增長的主要特點與階段特征
(一)投資年均增長11%,平均增速和波動幅度均高于GDP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總體上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1979-2007年年均實際增長11%,高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資增速最高值出現在1985年.達到28.4%最低值是1981年.只有一0.8%.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唯一的一次負增長;波動幅度達到29.2個百分點.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17.5個百分點.比內需增速波幅大11.8個百分點,說明投資增長的波動性較大。
(二)投資增長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周期均值總體呈上升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增長經歷了三個周期:1979-1985年為第一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6%,峰值為28.4%,谷值為-0.8%:1986-1993年為第二個周期,平均增速為9.3%,峰值為24.7%,谷值為O.5%;1994-2003年為第三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9%,峰值為20.1%。谷值為4.4%。2003年后.投資增速回落。從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且前還處在第四個周期的下行階段.
投資增長還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周期均值總體呈上升趨勢;二是波動幅度降低,峰值逐周期下降,而谷值逐周期上升;三是與經濟增長周期不同步,峰值較GDP增速峰值晚1年出現。進入新世紀后。情況又有所變化,投資增速在2003年達到峰值.而GDP在外需和消費增長的拉動下,還繼續(xù)保持增長,峰值在2007年才出現。
(三)投資率及投資貢獻率總體上不斷上升,并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
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和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投資率以及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1978-2007年,投資率均值為37.5%。最高值為43.2%(2004年),最低值為31.9%(1982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值為36.4%.最高值為80.9%(1989年),最低值為-4.3%(1981年)。投資率和投資貢獻率的波動周期與投資一致.并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總體呈上升態(tài)勢。2004-2007年投資率和投資貢獻率均值分別為42.7%和44%.比1979-1985年分別高出8.4和12.1個百分點:二是具有順周期性.在經濟增速上升階段,投資率和投資貢獻率上升,在經濟增速下降階段則下降。2003年以后.受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投資增長放緩。投資率穩(wěn)中略降。
(四)固定資本增長不僅是投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投資增長波動的主導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1994年以后存貨投資在總投資和
GDP中的比重顯著下降:而固定資本在總投資和GDP中的比重顯著上升.2004-2007年.這兩個比重分別達到95.0%和40.6%.比1979-1985年分別上升了12.9和12.4個百分點。因此,我國投資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資本投資所引起的。隨著存貨比重的下降,其對投資增長波動的影響也不斷下降。1992年以后.固定資本增速與投資增速基本同步,是投資增長波動的主導因素。
(五)投資效果系數波動較大。投資效率總體上不斷下降
通常可用投資效果系數(又稱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來測度投資的宏觀效率。在一定時期內.投資效果系數越大.表明投資的宏觀效率越高;反之,投資效果系數越小.表明投資的宏觀效率越低。根據投資和GDP是按現價還是按不變價計算.可以將投資效果系數分為名義投資效果系數和實際投資效果系數。由于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剔除了價格影響,更能真實反映投資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實際投資效果系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tài)勢。1979-1984年,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均值為0.246。波動幅度為0.237;1985-1992年.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均值為0.238.波動幅度為0.259;1993-2007年。實際投資效果系數均值為0.228.波動幅度為0.133。2000年以前,實際投資效果系數變動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經濟增速上升階段,投資效果系數提高;經濟增速下降階段,投資效果系數下降。但進入新世紀以后,實際投資效果系數波動明顯收窄,基本都在0.22左右。
(六)政府投資占GDP比重有較大上升。是我國投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yè)投資占GDP比重波動上升.從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政府投資占GDP比重有較大上升,從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居民購房的快速增長.居民投資占GDP比重也呈上升勢頭.從1992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9.2%。2006-2007年基本延續(xù)了這些趨勢。
2005年,我國投資率比1992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其中,政府投資貢獻了2.9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7.3%:居民投資貢獻了2.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1.3%;企業(yè)投資貢獻了0.7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1.4%。因此,政府投資增長、居民房地產投資增長是我國投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消費增長的主要特點與階段特征
(一)消費年均增長9.4%,低于GDP平均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1979-2007年年均實際增長9_4%,低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低于投資平均增速(11%)。消費增速最高值出現在1984年,達到155%;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2%;波動幅度有13.3個百分點,略高于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大低于投資增速波幅,說明消費增長的波動性較小。
(二)消費增長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均值總體呈下降趨勢
消費增長的周期性沒有GDP和投資那樣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增長也分為三個周期:1979-1984年為第一個周期,平均增速為10.9%,峰值為15.5%,谷值為8.8%;1985-1992年為第二個周期,平均增速為9.4%,峰值為14.8%,谷值為2.2%:1993-2006年為第三個周期,平均增速為8.7%,峰值為11.4%,谷值為6.1%。2006年后,消費增速開始回落,2007年增速為10.8%。
總體來看.消費增長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趨勢.周期波動幅度逐步降低。峰值下降而谷值上升,周期也不斷延長。1992年以前,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周期基本同步.但9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過若干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背離的年份。
(三)消費率自上世紀80年代后總體呈下降態(tài)勢.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
1978-1981年.消費率從62.1%上升到67.1%.此后由于消費增速長時間低于投資增速,消費率總體呈下降態(tài)勢。2007年消費率為48.8%,較1981年下降了18.3個百分點。尤其是2000年以后,消費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個百分點。受消費率下降的影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呈波動下降的態(tài)勢.2004—2007年基本在39%左右.較1979-1984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四)政府消費和城鎮(zhèn)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上升.農村居民消費比重大幅下降
從消費主體構成看.政府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態(tài)勢.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占GDP的比重基本穩(wěn)定在13%-15%之間。城鎮(zhèn)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從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占GDP的比重總體也呈上升態(tài)勢.從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后開始下降.2007年為26A%。與此相反的是。農村居民消費占總消費及GDP的比重在經歷了1978-1983年的上升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農村消費占居民總消費的比重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5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
(五)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較大。衣食消費比重大幅下降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動。一是城鄉(xiāng)居民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比重下降.但農村居民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2007年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仍然比城市居民高出6.8個百分點。二是城鄉(xiāng)居民醫(y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支出比重都有較大上升.但農村居民總體上仍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鄉(xiāng)居民居住消費支出比重變動相反。城鎮(zhèn)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上升了5.04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18.23%下降到2007年的17.80%.下降了0.43個百分點。
四、我國投資與消費比例的合理范圍及變動趨勢
總的來看,內需在我國經濟中占據了絕對地位.對經濟增長發(fā)揮著絕對作用。我國內需的問題主要是結構不合理.即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但對這種失衡要做客觀分析。一方面。我國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國正處在工業(yè)化中期階段,第二產業(yè)尤其是制造業(yè)的生產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大量投資.再加上我國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資.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適當高的投資率是客觀需要。另一方面,投資率長期偏高和消費率長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國投資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約20個百分點,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偏高約10個百分點: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約30個百分點.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偏低約20個百分點。因此,有必要通過縱橫向比較,來分析我國投資率、消費率的合理范圍.
各國工業(yè)化進程表明.伴隨著消費結構和產業(yè)結構的升級,投資率會不斷提高、消費率相對下降,但在工業(yè)化進程結束之后,投資率和消費率將趨于穩(wěn)定。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消費率在下降過程中都沒有降至60%以下,投資率也沒有超過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資率在22%左右,消費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20%,消費率均值為80%;中上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22%,消費率均值為75%:中低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31%,消費率均值為66%;低收入國家投資率均值為29%.消費率均值為75%。各國消費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資率一般都在30%以下。
從國內看,某些年份消費需求比較旺盛。投資消費關系比較協(xié)調。這些年份的投資率和消費率也可作為合理范圍的一個參考。年份的具體選擇標準包括: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合理.接近周期均值: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50%.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為正;CPI漲幅在0-6%之間。改革開放以來符合上述條件的有1979、1982、1983、1991、2000和2001共6年。這6年,投資率在31.9%-36.5%之間,年均為34.6%:消費率在61.4%-66.5%之間。年均為63.9%;經濟增長率平均為9%。
從經驗數據出發(fā).考慮到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以及各國經驗.我國較好的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是:投資率一般不應高于40%,消費率不應低于60%。而且,從歷史經驗來看.若要保持一個較合理的投資消費比例關系,經濟增長速度就不宜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