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琦
一、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zhì)
(一)見義勇為行為從刑法上來說屬于正當防衛(wèi)行為。
這是相對于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這一類見義勇為而言。如捉拿小偷;與持刀搶劫的歹徒搏斗等。根據(jù)我國《刑法》第20條的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行為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見義勇為者要實施正當防衛(wèi)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前提條件,即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存在。這里的不法侵害行為既包括一般的違法行為,也包括犯罪。只要不法侵害行為具有暴力性、進攻性、破壞性和緊迫性,就可以采取防衛(wèi)行為以減輕或者避免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對于那些不具有以上“四性”特征的違法犯罪行為(如假冒注冊商標罪、重婚罪、賄賂罪等)不能進行正當防衛(wèi)。
2、時間條件,即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實行正當防衛(wèi)。在不法行為實施之前或不法行為結(jié)束之后進行的防衛(wèi)叫做提前防衛(wèi)或事后防衛(wèi),如果實施此種防衛(wèi)給對方造成損失或傷害的,要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對象條件,即必須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不能及于第三者。正當防衛(wèi)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針對不法侵害人以外的第三者進行防衛(wèi),不但不能制止不法侵害,如果造成侵害的,還要根據(jù)侵害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目的條件,即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也就是防衛(wèi)行為必須具有正義性,否則不能構成正當防衛(wèi)。
5、限度條件,即正當防衛(wèi)不能明顯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否則就是防衛(wèi)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這里的“必要限度”應當以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所必需為標準。
(二)見義勇為行為從民法上來說屬于無因管理行為。
上一部分的正當防衛(wèi)行為是相對不法侵害者而言的,而這一部分是相對于被救助對象而言。被救助對象包括違法犯罪行為中的被侵害人,也包括陷于危難和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根據(jù)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無因管理行為是指沒有法律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的利益受損失而主動地為他人管理某項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無因管理行為的構成應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管理的必須是他人的事務,如果管理的是自己的事務,即不屬于此范圍。如為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chǎn)等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不屬于無因管理。
2、管理者對被管理的事務必須“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比绻蟹ǘǖ牧x務(如武警某中隊戰(zhàn)士集體出動協(xié)助公安機關營救被劫持的人質(zhì))或者曾受人委托,即不屬此范圍。
3、必須是為了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這是無因管理的目的性原則,如果管理行為人為了獲取某種報酬而去無端管理他人的事務,則不屬于無因管理行為。
對比見義勇為和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無因管理包含了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行為是符合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屬于無因管理行為的,但是見義勇為行為又不等同于無因管理行為,見義勇為只是無因管理中的一些特殊情形,二者屬交叉關系。見鑒于二者的這一區(qū)別和作用,很有必要將見義勇為從無因管理中分離出來,適用特殊規(guī)范加以規(guī)范、調(diào)整、獎勵和保護。
二、對見義勇為認識的誤區(qū)
1、打死、打傷歹徒是觸犯法律的行為。見義勇為是受法律保護的正當行為,由于百姓缺乏這方面的法律知識,在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時,對防衛(wèi)后果考慮過多,擔心防衛(wèi)過當觸犯法律,不敢果斷出手。
2、流血犧牲才是真英雄。長期以來,一提到見義勇為,人們自然地就將其與流血犧牲聯(lián)系起來,一些新聞媒體在這方面也經(jīng)常片面地渲染見義勇為者如何赤手空拳與持兇器的歹徒搏斗,直至倒在血泊中。久而久之,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只有流血犧牲才算英雄的觀念。而對于那些智勇雙全未受損傷的見義勇為者能否算英雄卻有很大的爭議。這從客觀上導致見義勇為者在與違法犯罪作斗爭時,往往忽視了與對方斗智斗勇,只是“死打硬拼”結(jié)果造成不必要的流血犧牲。
3、見義勇為不能索賠。在現(xiàn)實中,見義勇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小到搶救落水兒童或撲救火災時的輕微受傷,大到與歹徒搏斗時流血犧牲。遇到這種情況,醫(yī)療費應該由誰出?大部分見義勇為者的看法是:由自己出,既然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流血犧牲都不怕,怎么好意思再索取醫(yī)療費呢?那豈不是失去了見義勇為的意義了嗎?有的既使用提出賠償要求,也會在社會上引起爭議,實際上,根據(jù)我國有關法律規(guī)定,見義勇為者可以對自己受到的損傷請求賠償或補償。
三、見義勇為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深入普及法律知識,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廣大百姓對見義勇為認識的誤區(qū),主要是對相關法律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日常的法制教育中,要大力宣傳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使百姓正確認識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zhì)。
2、斗智斗勇,減少流血犧牲。目前,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犯罪分子手中的兇器日益呈現(xiàn)多樣化。既有棍棒刀具,也有現(xiàn)代化的槍械;犯罪手段也越來越趨于復雜化,見義勇為者在與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時,就要盡可能多地運用策略,與其斗智,如尋求周圍群眾支持,及時報警,采取心理攻勢削弱犯罪分子的對抗情緒等,盡量減少正面搏斗,避免流血犧牲。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發(fā)展。見義勇為勇士的合法權益,必將得到社會主義法律的有力保障,見義勇為之風,將吹遍華夏大地,見義勇為乃至“見義智為”、“見義巧為”之舉,將成為每一個有正義感的炎黃子孫路見不平時的自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