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楊
城南,古往今來,是京城商業(yè)文化的中心。
京城內(nèi)最具有代表性商業(yè)老店大都位于聞名遐邇的古老商業(yè)聚集地——城南大柵欄。今天,在大柵欄街周邊眾多的街巷胡同中仍然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的商業(yè)文化,這里曾產(chǎn)生一大批至今已存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老字號、老店鋪,據(jù)民國八年京師總商會統(tǒng)計,大柵欄地區(qū)有4495家店鋪?!邦^頂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nèi)聯(lián)升”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順口溜”。這些老字號、老店鋪不僅僅代表著商業(yè),有的已成為北京商業(yè)文化的象征。
大柵欄街過去叫廊房四條。明清兩代,為加強治安,街頭巷尾設(shè)有柵欄,實行“宵禁”,晝啟夜閉,這條街因安裝的柵欄比別處高大而得名。古人稱贊大柵欄“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也莫過如此”。自明嘉靖以來,大柵欄逐漸發(fā)展成為繁華鬧市,兩旁店鋪,鱗次櫛比,游逛購物者西來東往,至今500年來,經(jīng)久不衰。
大柵欄街有眾多特色的商業(yè)老店,創(chuàng)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藥店,三百多年來,以其絕佳的制藥工藝,成為供奉御藥房,并得到皇室的支持,名聲大振。同仁堂生產(chǎn)的中成藥或出自名醫(yī)之手,或來自宮廷秘方,亦有古之良方,祖?zhèn)髌娣郊懊耖g驗方,可以說集古今藥方之精華,蜚聲中外;開業(yè)于1862年的瑞蚨祥是聞名中外的綢緞莊,它憑借著品種齊全,貨真價實,服務(wù)周到,贏得了四方賓客的青睞;內(nèi)聯(lián)升鞋店最初是以專做“朝靴”起家,當年主要為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服務(wù)。解放后,以專營布鞋為主,其創(chuàng)制的千層底布鞋,做工考究,享譽海內(nèi)外;馬聚源帽店當年專做“朝帽”,是王公貴族的“官帽店”。1949年后以生產(chǎn)民族帽為主,選料精,做工細,頗受人們的喜愛;此外,張一元茶莊、瑞蚨祥西鴻記皮貨店、長和厚絨線店、步瀛齋鞋店、聚慶齋餑餑鋪等也都是北京著名的傳統(tǒng)老字號。
大柵欄街周圍文化娛樂場所云集,有慶樂、同樂、中和、廣德樓等戲園,還有大觀樓電影院等等,商業(yè)文化互相依托,促進了大柵欄的經(jīng)濟繁榮。
大柵欄街往北的廊坊頭條有“燈籠街”之稱。民國年間該街有20來家燈籠鋪。廊坊頭條里還有久負盛名的勸業(yè)場,它始建于光緒三十一年,它在當時是北京的新型大商場,號稱“第一樓”。
廊坊二條在民國年間是馳名中外的“玉器街”。北京有句俗話,叫做“東四、西單、鼓樓、前”,這個“前”字,指的就是大柵欄、廊坊二條等前門附近的熱鬧地區(qū)。這條街最興旺時期,在103個鋪戶中,有90多家是經(jīng)營珠寶玉器的,因而招來了很多外商、外賓和旅游者。這些外商稱廊坊二條為玉器街。在這條玉器街的店鋪作坊里,能工巧匠薈萃,一代超過一代。當年有四位技藝超群、被世人稱頌的工藝大師,即潘秉衡、劉德瀛、何榮和王樹森。他們在制作工藝上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人們稱他們是“琢玉四怪”。
廊坊三條是金玉首飾街。當年此胡同為玉器作坊集中之地。
大柵欄街往西的大柵欄西街在明代時稱觀音寺,街以寺名。清代稱觀音寺街,至民國初,又回稱觀音寺,皆因此街西端有一觀音寺而得名。《燕都叢考》稱:“觀音寺(街)為外城之熱鬧處所,如賓宴樓、青云閣,均為新式之商場,百貨陳列極為豐富?!泵駠詠?這條街上有很多老店鋪,一直是繁華熱鬧的商業(yè)街區(qū)。
南起大柵欄街,北止前門西河沿街的珠寶市街,此街因有很多經(jīng)營珠寶玉器的商行和店鋪,是京城最古老的珠寶玉器交易的場所。除珠寶玉器行當外,這里還是熔煉、兌換銀兩的集中地。據(jù)說清代時,此街有十九家熔煉銀兩的爐房。爐房的設(shè)置,為揮金如土的達官貴人們兌換銀兩、購置珠寶玉器以及商人進行各種交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在珠寶市南端路西的錢市胡同。舊北京時,各大錢莊、商號,每日清晨都到錢市胡同進行交易,銀兩兌換制錢或制錢兌換銀兩,因此錢市胡同便成為當時重要的金融交易場所。錢市胡同也是北京最狹窄的胡同之一。
前門西河沿街在清末民國初,是北京有名的金融街。街中先后開設(shè)了河北銀錢局、交通銀行、鹽業(yè)銀行、中源銀號、聚德銀號樓等。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銀號會館——正乙祠也在西河沿街中。
在大柵欄街與廊坊頭條之間,有一條長不過百米、寬不過4米的窄小巷子,它就是老北京有名的風味小吃一條街----門框胡同。在這條街上有16個賣小吃的攤販,雖然是擺攤的,但經(jīng)營的小吃很有名。豆腐腦白、爆肚馮、白水羊頭馬、年糕楊,還有馥順齋的“醬牛肉”、祥瑞號的“褡褳火燒”等。這些小吃各有特色,遠近聞名,吸引著八方來客。
煤市街在明代時稱煤市口,是京城買賣煤的集市。清代改為南、北煤市街。民國以后稱煤市街至今。此街臨近大柵欄,也是一條十分熱鬧的街巷。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名聲顯赫的豐澤園飯莊在此開業(yè)。
糧食店街在清《乾隆地圖》稱糧食夾道。街內(nèi)有北京戲曲藝術(shù)演出的著名場所----中和劇場,該劇場是在中和戲園的基礎(chǔ)上翻建而成。中和戲園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程硯秋、尚小云、筱翠花都常在此演出。著名的老字號致美齋、六必居也在此街。
東起大柵欄西街的鐵樹斜街,在解放前稱李鐵拐斜街,曾繁華一時。當年的三義客棧、留香大飯店、遠東飯店、著名清真飯莊同和軒、同益軒、兩益軒均在此街。1949年后,鴻賓樓清真飯莊由天津遷來北京,也曾在遠東飯店北院營業(yè)。北京最早的女澡堂----潤身女浴所也開設(shè)在此。著名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的祖父、“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的故居也在此街,梅蘭芳就誕生在祖寓之內(nèi)。
一段段飽經(jīng)滄桑的歷史,編制著城南大柵欄那獨特而古老的商業(yè)風韻,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它們歷經(jīng)幾百年的歲月積淀,底蘊深厚,至今依然光彩猶存,享譽京城。
作者單位:
宣武區(qū)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