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中國發(fā)展出版社,響應著名經濟學家王夢奎先生的倡議,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旨在“繼續(xù)推進這場歷史性的社會變革”,出版一套“中國經濟學家改革論叢”,《厲以寧改革論集》則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我國經濟學界是有巨大貢獻的知識群體。他們是這場偉大變革的親歷者和實踐者,無論是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抑或對國家經濟政策制定的建言獻策,都抱有一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大無畏精神。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則是其中之佼佼者。
厲以寧教授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以經濟理論的研究成果支撐和解讀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政策,早已享譽中外。這部《改革論集》是先生的“自選集”,雖然精編后不足18萬字,讀后仍讓我們對厲先生的經濟改革思路一目了然,對許多可操作的具體建言尤感親切。也是一部在深化改革實踐中,難得的“溫故知新”之作。還有一些建言,諸如《論新公有制企業(yè)》中的一些觀點,“中國并非實行私有化,中國正在進行新公有化”,似嫌尚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經濟改革的基本思路》勾勒出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計劃經濟”——“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從國民經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按照統(tǒng)一計劃來管理的國民經濟”——主宰了中國經濟發(fā)展長達30多年。然而,這種“屠龍”思維,卻沒有取得人們想象的那樣美妙成果;相反,卻讓我們與世界經濟發(fā)達的國家之差距,無論是經濟指標還是技術水平,都越來越大。如果不盡快趕上去就有被開出“球籍”的危險。
“在已經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改革是非常艱難的?!眳栆詫幗淌跒橹袊洕母锇衙},切中時弊地抓住改革的“命門”。因之,在“自序”中著重談的兩個問題之一就是“計劃經濟體制為什么異常牢固”?厲以寧教授憑借他的潛心研究和深刻觀察,指出了“計劃經濟體制”有可能頑強地存活下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第一,計劃經濟體制把企業(yè)置于行政部門附屬物的地位,企業(yè)既不能自主管理,又不能自負盈虧。第二,計劃經濟體制是由若干個次一級的體制組成……盤根錯節(jié),難解難分,此存則彼存,此損則彼損。于是,想要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對任何單個的企業(yè)或單個的居民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第三,計劃經濟體制有一種被認為是正確無誤、不容懷疑的計劃經濟理論體系的支柱,這種經濟理論為計劃經濟體制進行辯護,把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說成是社會主義的唯一選擇,把任何違背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行為都說成是修正主義的?!?/p>
沖破思想樊籠,不比推翻“三座大山”容易。如果從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為“改變中國命運”,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進行了重大創(chuàng)新”算起,又經過了近8年多的時間,即1986年4月25日,厲以寧教授終于在北京大學“五四”科學討論會上的報告中,提出了影響巨大的“經濟改革的基本思路”。這篇報告就是《改革論集》的首選之作——《經濟改革的基本思路》,共講七大問題,闡明28點要義。作者自云“其中有些看法可能會引起爭論”,然而“沒有爭鳴,經濟學就不可能繁榮”。今天重讀這篇文章,仍感意義重大,生發(fā)出一種濃重的“溫故知新”的感覺。
“所有制改革是改革的關鍵”。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真正“自負盈虧”的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價格改革的成敗與否取決于所有制的改革。集體所有制企業(yè)是可以實行股份制的;股份制也是全民所有制企業(yè)體制改革的可行措施之一。所有制改革要因地制宜,視行業(yè)、地區(qū)和企業(yè)規(guī)模分而行之。
“需要比較完善的市場機制”。市場本身可以使需求和供給趨向平衡,但是又存在局限性,因此,有必要進行政府調節(jié)。市場調節(jié)與政府調節(jié)是并存互補的,一方不可能代替另一方。比較完善的市場機制不是靠引進的,而是自然發(fā)育形成的。社會主義的市場體系應包括四大市場:即“商品、資金、技術和勞務”市場。
“應當提高政府部門的效率”。高效率的政府部門表現為有效的“經濟決策、政策執(zhí)行和經濟監(jiān)督”。行政改革勢在必行。“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以權代法,則是政府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標志”。政府改革以后,管理經濟不是容易而是更難了。干部要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有上也有下”,能者上,差者下。
“提倡社會主義企業(yè)家精神”。中國需要一大批社會主義企業(yè)家,更需要提倡企業(yè)家精神。特別要注意原來條件不好的企業(yè),包括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那里是容易產生社會主義企業(yè)家的場所。大學里的經濟系,可以使學生增長一些基本知識,不一定能培養(yǎng)出企業(yè)家。因為“企業(yè)家和企業(yè)家精神是商品經濟的產物”。企業(yè)的新陳代謝是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
“社會主義的經濟行為規(guī)范”。建立新的價值觀念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諸如“公平”、“就業(y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通過思考和宣傳,都要予以新的解釋?!皟r值觀念的轉變是比經濟體制改革更深刻的一場革命”。絕非一代人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個問題的艱巨性。
“當前需要認真注意的問題”。擴大經濟中的橫向聯(lián)系是近期改革的重要措施。惟有橫向經濟聯(lián)系,打破條塊分割,才能統(tǒng)一商品市場,才能形成資金市場。必須處理好“基建投資”和“消費增長”的速度難點,既要調節(jié)需求,也要調節(jié)供給。“需求略大于供給”和“供給略大于需求”,都是基本平衡。平衡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種分析方法而已。
“我國經濟發(fā)展前景的設想”。從長遠來看,“全民所有制企業(yè)不一定很多,大量企業(yè)可能是混合經濟或者是集體的”;“指令性計劃不是不可取消的,指導性計劃可以成為我國惟一的計劃形式”;“工資的調節(jié)下放到基層”?!皩碇袊洕婷驳淖蠲黠@變化,可能反映在農村經濟面貌的變化上”。
……
重溫厲以寧教授22年前提出的改革思路,我們欣喜地發(fā)現:許多思想都已為黨和政府制定政策所采納,成為治國方略的一部分。一個經濟學家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坦誠的建言”如此受到青睞,既體現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也表明政府對經濟學家的重視。厲以寧教授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可謂透徹,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可謂精通,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現實可謂了如指掌,最難能可貴之處更在于一位經濟學家的人格魅力,“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熱情投入,冷靜觀察,實事求是,敢于“為民請命”?!昂申葆濉焙V信真諦,“身居高位”淡定處之,“厚德載物”桃李滿天。1987年,厲以寧教授為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干部班畢業(yè)生作《南歌子》詞云——“手掌官衙印,須知百姓情,猶如曬谷盼秋晴,最怕連綿細雨下難停。慎獨人人敬,兼聽心內明,秉公執(zhí)法似天平,切莫一頭偏重一頭輕?!笨勺鳛橄壬珜憽督洕母锏幕舅悸贰窌r的心境佐證。
《論城鄉(xiāng)二元化體制改革》為“待富”群體奔小康指路
厲以寧教授在《經濟改革的基本思路》的結末,即第28點要義中,有一段預期改革發(fā)展趨勢的文字:“將來中國經濟面貌最明顯的變化,可能反映在農村經濟面貌的變化上。土地向耕作能手集中,家庭承包的農場規(guī)模擴大,勞動生產率提高,多余的勞動力主要進入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小城鎮(zhèn)將普遍興起,大城市、小城鎮(zhèn)和農村形成多層次的經濟網絡。小城鎮(zhèn)將成為生活服務、文化教育、文娛和商業(yè)中心。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不是看現期的貨幣收入,而是看家庭財產存量的不斷增加?!蔽阌怪M言,22年前讀到這樣的描述,似乎有一種進如“桃花源”的恍惚,今天重讀驀地感到這不正是我們的現實嗎!最令人欽佩的是厲以寧教授的這種追求,愈老彌篤,于2008年初發(fā)表《論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的論文,也就是我們現在拜讀的《厲以寧改革論集》的壓軸之篇章。作為中國改革的親歷親為者,目睹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風云變幻,肩負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既高瞻遠矚,又從國情實際出發(fā),提出深化中國經濟改革發(fā)展的意見。
“城鄉(xiāng)二元化和計劃經濟”是舊體制的“兩大支柱”。在某種意義上講,農民處于“二等公民”和國企“樂吃大鍋飯”,皆源于此。特別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建立對計劃經濟的存在和延續(xù)起著重要作用”。這些年來,“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基本上未被觸及,至今只能說‘略有松動而已”。
“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應成為人們的共識。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不僅要發(fā)展農村經濟,滿足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關鍵還在于“讓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同等的權利,擁有同等的機會。這才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中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建言“農民土地使用權流轉”和“宅基地置換抵押”。這些看似非常具體的問題出自經濟學家的理論研究之中,讓人聯(lián)想起馬克思從研究商品開始而成為《資本論》的最活躍細胞的研究方法。厲以寧教授曾有一首《相見歡》的詞吟唱道,“邊城集鎮(zhèn)荒丘,大山溝,多半見聞來自廣交游。下鄉(xiāng)怨,下海戀,下崗憂,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樓?!笨梢宰糇C厲以寧教授研究的經濟理論課題都是“源于生活”提煉的結果,因之最樸素也最有實際指導意義。
當務之急是必須“基本實行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是關系到能否繼續(xù)深化發(fā)展的關鍵。厲以寧教授明確指出,“這是城鄉(xiāng)居民最后一道生活保障線。其它的各種保障(如就業(yè)、養(yǎng)老、教育、醫(yī)療、住房等)都是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的延伸”。這一保障不僅要覆蓋全社會,而且費用只來自財政,由專門機構負責發(fā)放。厲以寧教授算了一筆“國家大賬”,得出的結論是,目前完全有條件支付。
“迎接內需的大突破”關鍵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厲以寧教授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可以期待的前景。前提就是要“迅速提高農民的收入,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調整農民的消費結構”。全世界最大的待開發(fā)的市場在那里?就在中國農村。中國的農民,包括遷居城市和繼續(xù)留住農村的農民,是一個數量十分龐大的“待富”群體,一旦走向小康、富裕的道路,那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我們之中誰能說得準!
2008年的金秋時節(jié),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傳出“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指令,新華社的文章準確地概括為七句話:“科學判斷——準確把握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歷史地位”,“目標任務——全面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三大部署——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發(fā)展‘路徑圖”,“制度創(chuàng)新——夯實農村改革發(fā)展的制度保障”,“現代農業(y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八大舉措——徹底破解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三個要求——為農村改革發(fā)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我們不難看出,厲以寧教授等著名經濟學家的建言多被采納,使經濟學的研究者成為“非?;钴S和卓有貢獻的群體”。這對曾經流傳的“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是一種無言的反駁。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是破解經濟改革難題的金鑰匙
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是經濟學“洛桑學派”的奠基人,他于1874年推出的名著《純粹政治經濟學綱要》,是最早用數學方法對一般經濟均衡進行全面分析的著作之一。其獨特之處是將古典力學的聯(lián)立方程式體系用到經濟學領域?!巴郀柪谕耆杂筛偁幧鐣贫冗@一假設前,創(chuàng)立了一種數學模型,其中生產要素、產品價格會自動調節(jié)達到均衡。這樣,他把生產、交換、貨幣和資本各方面的原理聯(lián)系起來?!备鶕郀柪摹熬鈱W說”,“生產的過剩、商品的滯銷、經常性的失業(yè),以及與超額需求有關的通貨膨脹都不會出現?!?/p>
諳熟世界經濟史的厲以寧教授,深知“這一不符合經濟實際的‘均衡理論,早已被諸如凱恩斯這樣的經濟學家從懷疑到否定,并提出‘非均衡理論”。厲以寧教授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動態(tài)的視角看問題,明確地提出:“在市場不完善和價格不能起到自行調整供求的作用的條件下,各種經濟力量將會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而被調整到彼此相互適應的位置上,并在這個位置上達到均衡。換言之,非均衡實際上也是一種均衡,只不過它不是瓦爾拉學說中所論述的那種均衡,而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均衡。這就是非均衡的含義?!?/p>
“非均衡”學說的確立和宣傳,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予以理論上的支撐。厲以寧教授在“兩類不同的微觀經濟單位和兩類不同的非均衡”的論述中,明確告訴我們,“具有活力的微觀經濟單位是搞活經濟的基礎”,它們的必須條件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能夠按照自己的利益進行各種投資機會的選擇和生產經營方式的選擇,能夠按照自己的利益進行各種稅后利潤的分配,并且需要自己承擔投資和經營的風險?!苯Y合中國的國情,社會主義“雙軌制”經濟體制下的企業(yè),是完全可以按照上述要求進行改造的。厲以寧教授特別指出,“應當把微觀經濟單位具有充分活力這個條件看得比市場完善這個條件更加重要。這是解決市場活動參加者的利益、責任、刺激、動力問題?!睂τ诋斍耙恍┤狈盍Φ奈⒂^單位,厲以寧也做出透辟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它并未成為真正的利益主體,生產經營的成果同它的利益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lián)系,它也不為生產經營的失誤或投資失誤而承擔應有的經濟損失。這樣,微觀經濟單位缺少動力和刺激,又缺少壓力和責任?!痹诮洕霈F失調或危機之時,往往政府出來干預,針對這種情況,厲以寧教授對這種慣用的方法不以為然,他指出,“從時間上看,等到最高決策當局覺察到問題的嚴重性并且下決心‘糾偏、‘調整政策,肯定已有較大的‘滯后,這給經濟造成的損失也肯定是相當大的?!?/p>
厲以寧教授對“非均衡經濟理論”極為重視,在自選的《厲以寧改革論集》中,保留兩篇相關的文章,一篇是前面提到的即1988年撰寫的《論兩種類型的非均衡經濟和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另一篇則是1993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濟增長理論及數學模型”總結會上的報告,即現在《改革論集》選編的《非均衡條件下經濟增長與波動的若干理論問題》(簡稱《非均衡理論問題》)。
《非均衡理論問題》最為精彩之處,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考察,我們可以對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以及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有較深入的認識”。對當時的“價格改革主線論”和“宏觀調控主線論”予以分析,明確指出不能由于“兩個主線論”“不適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現實而認為非均衡分析是錯誤的”。在這篇文章中,厲以寧教授對“非均衡理論中的‘短線決定原則的理解”,對理論界提出的“短線頑癥”予以把脈,“可以歸結為‘無信息、無動力、無渠道所致”。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卻是可以采用生產要素的“替代”和“重組”予以設法緩和的。當然,“替代”和“重組”都是極為困難的,解決的惟一辦法就是“改革”,“改革”的關鍵就在“政府”。
我們之所以對厲以寧教授提出的《非均衡理論問題》十分重視,因為這對我們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的真情實情猶如增添了“一雙慧眼”,也是為解決中國經濟改革中的難題找到了“一把鑰匙”。可見,走出“象牙塔”的經濟學家,一旦融入中國經濟的沃土中,就一定能夠“生根、開花、結果”。他們不僅能用知識解釋經濟“現象”,更能用智慧改造社會。“唯獨民族的,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的”,我們可以預言:中國經濟學者摘取“諾獎經濟學的桂冠”為時不遠;因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將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