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霞
摘要:過度理由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用外在理由解釋行為,從而使得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逐漸弱化的現(xiàn)象”。本文以兒童天生具有求知欲為前提,以當前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與其天性有悖這一矛盾為切入點,引用“過度理由效應”這個心理學名詞,對學生學習動機問題做出了解釋.并提出在教育教學中突破過度理由效應,避免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機外化。
關鍵詞:過度理由效應內(nèi)源性動機外源性動機
一、什么是過度理由效應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xiāng)村里休養(yǎng),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得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根據(jù)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jīng)習慣了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后,無論孩子們怎么吵,老人都不再給任何報酬。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于是,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像這種“用外在理由解釋行為,從而使得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逐漸弱化的現(xiàn)象”,就叫做“過度理由效應”。
二、過度理由效應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們都知道,剛剛懂事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階段,不斷地向家長、老師提出“為什么”,甚至使得許多家長不勝其煩。這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求知欲望,隨著他們身體、心理的發(fā)育.不斷想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天文、地理、自然、社會、藝術等無所不包,他們以濃厚的興趣探索、了解這個世界。但一旦進入學校,系統(tǒng)地學習這些知識之后,為什么很多孩子反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以至于我們的教學工作變成了一種苦差事,學生學得苦,老師教得苦?
那么,是否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存在著過度理由效應,有一些強加的外在理由掩蓋了學生求知的天性。
為此,我想了解一下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動機是什么。于是,我對我校部分學生進行了一次小調查。我選擇了中專部一年級京劇表演專業(yè)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他們年齡較小,相對來說社會化程度低一些,學習動機應當更接近自己的原始動機。
首先,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從專業(yè)課和文化課兩個層面來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共發(fā)出去50份.收回43份,其中一份無效。結果顯示:學習文化課的動力出于內(nèi)在原因(興趣、愛好)的有9人,占21%,另外79%的同學,都是因為外在壓力而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專業(yè)課的動力出于內(nèi)在原因(興趣、愛好)的有26人,占62%,其他38%的同學出于各種各樣的外在壓力而學習。
這些孩子有五到七年的文化知識學習經(jīng)歷.而只有一到三年的專業(yè)學習經(jīng)歷。是不是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家長、老師所施加的外在壓力沖淡了孩子們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使得他們對文化課的興趣遠遠低于對專業(yè)課的興趣呢?那么,經(jīng)過長時間的專業(yè)學習后,他們對以專業(yè)課的興趣會如何?為此,我又對大專一年級京劇表演專業(yè)的學生用同樣的問卷作了一次調查。果不其然,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無論對專業(yè)課、還是文化課的學習。都感到疲憊,他們在這里學習的最大動力是拿到文憑,畢業(yè)后找個相對較好的工作,以后能多賺錢。這些學習多年的孩子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內(nèi)心的求知欲。
當人做事不是為了得到獎賞,也沒有其他功利性目的的時候,他的行為動機可以稱之為內(nèi)源性動機[2],這時,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愉快的體驗過程,能給人帶來持久而強大的行為動力。相對而言,外源性動機_3]有著明顯的外部驅動因素,如酬勞、分數(shù)、獎賞、盡義務,等等。在這些外驅因素下做事。人們更多的是感覺到壓力、疲倦等不愉快的體驗,一旦外在壓力消失了或對其麻木了,行為的動力也就不復存在。
盡管此次調查的科學性、嚴謹程度還遠遠不夠.但我們不能否認,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外部壓力弱化了兒童學習的內(nèi)源性動機。那么,學生天性中的求知欲是如何被吞噬的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找原因。
首先.家長在孩子的學習動機外化過程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他們寄予了某種期待,這種期待必然導致他們要干預孩子的學習。例如,孩子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家長的期待得以實現(xiàn),高興之余總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否則,就會給予懲罰。長此以往,孩子變成了為獲取獎勵,避免懲罰而學習。一旦獎勵或懲罰不存在了,或者獎懲對他們失去了意義,那么他們學習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其次,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強調分數(shù).貫徹應試思想,希望對學生施加的壓力變?yōu)閯恿?,但結果往往是給予學生壓力的同時也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弱化了內(nèi)在學習動機。
在老師、家長的不斷督促、壓迫下,學生忘記了學習是自己本身的一種需要,忘記了求知帶給自己的巨大樂趣。他們把學習看作對家長和老師的義務.一旦管得松了,或者看透了威逼利誘的這套“把戲”,就不學了。
另外,目前我國整齊劃一的社會價值觀及教育體制,使得學生從一開始進入學校,就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固有的模式,失去了自由學習的可能性。第一。我們以教材為中心.不論誰都要按照同樣的順序,學習同樣的內(nèi)容,不論孩子的興趣差異、能力差異。這讓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迷茫。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學這些東西,內(nèi)在動力沒有了,只能依靠外在動力。第二,學生幾乎從一年級就已經(jīng)知道了自己要為“考大學、賺大錢”而努力學習。這些強大的外在壓力取代了他們內(nèi)在的學習欲望。這與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經(jīng)濟社會的價值觀有很大關系。長期在這些壓力下求學的孩子,提到學習,想到的不是知識、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分數(shù)和考試。這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心平氣和地邀游于知識的海洋,而是時時刻刻受到成績、排名的困擾。強大的外在壓力不是激發(fā)而是取代了學生的內(nèi)在求知欲望。過度理由效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突破過度理由效應。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機
過度理由效應對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直接危害就是瓦解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現(xiàn)在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有過分依靠外在壓力刺激學生學習欲望的傾向,而外在壓力是短暫而脆弱的,不能維持長久的學習動力。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厭學的孩子讓我們無計可施。
以我校為例,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并且以外地學生居多.這些孩子遠離父母來北京求學,于是來自父母的獎勵與懲罰變?nèi)趿?,很多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而藝術院校的學生,文化知識并不能成為他們賴以謀生的手段,并且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難理解文化素養(yǎng)對自己的長遠意義,唯一能刺激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因素就是高考壓力。但是,考大學的目標那么遙遠,很難刺激低年級學生的求知欲,于是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更加慘淡。
另外,人們行為的質量更是取決于內(nèi)源性動機。面對
這種缺乏興趣和自由度的學習,很難要求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因此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質量不盡人意。
在外部壓力下學習的孩子。學習目標不明確。不可能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法。老師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的總是那幾名同學。而更多的人懶得動腦子思考問題??赡芩麄儠耄骸拔也慌e手,也會有人說出正確答案?!边@種依賴他人的懶惰心理只會使他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很難在自己目前的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有所突破與創(chuàng)新。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學中突破過度理由效應呢?在此提出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保護孩子天性中的求知欲。
當我們面對孩子所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解釋,并鼓勵他們自己進行探索,切忌對孩子的學習結果給予過多正面或負面的強化,如獎勵、懲罰,等等。在這個前提下,老師、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多和孩子進行一些游戲活動。以孩子自己偏愛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教育內(nèi)容。因為“游戲。對于孩子的成長,就像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H:在孩子們的眼里,游戲并非是隨意玩耍,而是一種“嚴肅的工作”,只不過孩子是把“嚴肅”的目的與游戲帶來的快樂情緒結合起來,這就讓他們充分體驗到了"32作”的樂趣。游戲就是兒童時代的“工作方式”,孩子對游戲的態(tài)度能決定他以后對待學習和工作的態(tài)度.我國有一句古話“三歲看老”即包含這層意思。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老師看到孩子們玩耍時往往會產(chǎn)生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學生只知道玩,長大了沒有出息。他們會有意識地破壞孩子的游戲活動,采用獎勵、懲罰等方式把孩子引到書本中,引人各種各樣的課堂里……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好奇、探索的內(nèi)源性學習動機被外化了。因此,無論家長還是父母,都應當更耐心一點,適當壓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欲望,和孩子一起參與游戲活動,并借機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孩子內(nèi)在的探索、求知欲望,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
當然,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和他們進行一些思辨式的討論。但在討論過程中,切忌以過來人自居.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給孩子,讓討論變成說教,而是要對孩子所發(fā)表的見解給予充分的重視和關注,對于他們所提出的種種觀點多解釋少批判,多鼓勵少打擊。這能在很大程度上給予孩子成就感,激發(fā)他們主動求知的積極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多組織一些探索式、思辨式的討論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學習過程帶給他們的快樂。
第二,內(nèi)在學習動機缺失的時候,可以通過外在刺激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源性學習動機。人們有價值的活動并非都是為了滿足內(nèi)在的興趣愛好。可能某些活動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之后,才可能對它產(chǎn)生內(nèi)在的興趣。例如欣賞外語文學、藝術作品,不具備語言技能,就不可能感受外語作品的魅力。對此,研究者Greene、IJepper和Nisbet提出了以下幾點:1.當人們沒有內(nèi)部動力時.采取適當?shù)耐獠看碳な菬o害的。2.當人們?nèi)狈Ρ匾幕顒蛹寄軙r.最初的外部獎賞往往是必需的。3鄉(xiāng)h部獎賞可以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活動上,從而使其內(nèi)部興趣得以發(fā)展。4對外部獎賞和物質刺激的使用越少越好,只在絕對必要時采用,并且,一旦激起了內(nèi)源性動機,就立即停止。
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明確獎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激發(fā)而不是替代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不能過多采用獎懲方式。對于那些不得借助外在刺激的技能性學習內(nèi)容,不能大量、持續(xù)呈現(xiàn),要和欣賞性。探索性內(nèi)容交替進行,這樣能讓學生及時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與價值,保護他們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