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摘要】 對《娛樂致死》批判電視泛娛樂化促使公眾話語解體進行了探討,并借用尼爾·波茲曼的觀點分析網絡媒介給公眾話語帶來的影響,指出我們仍處于新媒體的過渡階段,新的公眾話語正在知識與科技的激蕩中構建。
【關鍵詞】 娛樂致死;公眾話語
人類如果深陷娛樂的漩渦,放棄了思考,勢必將失去之所以為人的資格,而電視文化正促使著人類一步步向這一漩渦邁進。為此尼爾?波茲曼給渾然不覺的我們提了個醒,“娛樂致死”幾個字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癥結所在。
一、波茲曼與《娛樂致死》
本書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首創(chuàng)了媒介生態(tài)學專業(yè)。他出版了20余部學術著作,其中《娛樂致死》、《童年的消逝》和《技術壟斷》是他的代表作,被稱為“媒介批評三部曲”。
在《娛樂致死》中波茲曼指出:在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技術引領下,公眾話語開始解體并向娛樂藝術轉變,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屬品,電視在一成不變的笑臉下,悄無聲息的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話語結構,最終將使我們成為一個娛樂致死的物種。在前言里,波茲曼引入了兩個截然相反的預言:奧威爾認為人們將毀于專制的壓迫,信息被剝奪、真相被隱瞞使人們失去自由,成為獨裁者的奴隸;赫胥黎擔心的則是人們最終將毀于自己熱愛的東西,對娛樂的無盡欲望將使人因享樂而失去自由。波茲曼借此提出自己的觀點:人類社會的泛娛樂現狀下,我們的文化精神已逐漸枯萎,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波茲曼用了十一章節(jié)來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具體如下:
(1)開篇在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基礎上,提出“媒介即隱喻”,它以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媒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隱性的,不易察覺,但它實實在在的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甚至構筑了我們的文化內容。
(2)在第二章“媒介即認識論”中,進一步闡釋了媒介對人類認知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促使了話語結構和認知結構發(fā)生轉變。
(3)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詳述了印刷時代美國的文化成就和嚴肅理性的公眾話語,對其大為推崇。但是電子技術引發(fā)的娛樂業(yè)時代使這一切蕩然無存。
(4)在接下來的六個章節(jié),波茲曼首先探討了電子技術自身特點,決定了它再現世界時的支離破碎、構建公眾話語時的混亂無序;接著從新聞、宗教、政治、教育幾個方面著手,分析各個領域的娛樂化現狀,對娛樂業(yè)時代進行強有力的控訴。
(5)最后一章波茲曼再次提出了赫胥黎的警告,使人們意識到電視的危險并尋求解決之道。
二、網絡媒介的公眾話語結構
《娛樂致死》出版于1985年的美國,當時電視娛樂化正盛行。為了讓人們意識到其中的潛在危險,波茲曼以電視為代表,抨擊了電子媒介以娛樂為名,導致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退步,人類文化開始枯萎。當時的電子媒介中,以電視最為發(fā)達,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自然十分重要。自從人們進入了網絡生活,尤其一些論壇、即時聊天、博客的興起,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話語結構。網絡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公共領域,并在此之上形成了新型的公共話語,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與電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波茲曼認為電視文化促使了公眾話語的解體和碎片化,而網絡上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在網絡的對話環(huán)境中,很大的比重是通過論壇、博客留言、即時通訊軟件進行的。網絡的無限空間,無約束使任何毫無意義、支離破碎的對話、語言都找到了容身之處,甚至一些沒有意義、只為表現情感的極端碎片化的文字,如“呵呵”、“哈哈”、“囧”都泛濫于網上。語無倫次,無聊瑣碎更是通過個人博客一類的心情日志得到極端體現,在這里追求的不是邏輯嚴密的理性敘事,而是個人情感的隨意宣泄,散亂無序的語句正是心緒的真實再現。網絡媒介削弱了理性話語。雖然電腦屏幕可以像印刷品一樣展示文字符號,甚至直接展示電子書,但是電腦和網絡技術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不適合表現邏輯嚴密,論證充分的文字同直觀炫目的圖像、視頻相比,干巴巴的文字缺乏吸引力,難以得到人們的注視。波茲曼所推崇的印刷時代那種嚴肅且理性,充實且富有內涵的公共話語勢必無法在網絡媒介上得到體現。
網絡信息泛濫也極好的證明了赫胥黎關于人類將迷失于信息海洋的預言,網絡空間的無限性和隨意性為大規(guī)模信息的發(fā)布傳播提供了條件。人們也意識到,在網絡這個應有盡有的信息海洋中,越發(fā)難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Google和Baidu中敲進一個關鍵詞時,我們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排除干擾,尋找所取,而且冒著時不時被新奇有趣的信息轉移注意的危險。波茲曼認為在任何媒介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取決于它可能促成某種行動,然而在網絡文化中,信息與行動的比例嚴重失衡,人們將逐漸習慣于這一環(huán)境,形成新的獲取信息行為模式。一方面網絡窮盡所能,以各種媒體形式呈現極盡豐富的信息,卻導致了人們注意力難以集中在一個地方,只能進行瀏覽,沒有精力進行深度閱讀。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全面豐富,人們不需任何思索便可找到答案反而不利于大腦進行主動、深度的思考,阻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可見,盡管網絡賦予了人們搜尋信息的便利,提高了效率,但它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網絡也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在網絡世界,人人都是信息的來源,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由于網絡約束力差,缺乏監(jiān)管,人們可以直接、隨意地發(fā)布隱私,甚至造謠誹謗,借此達到情感宣泄的目的。于是沒有根據,流于表面的信息的以傳播,網絡謠言泛濫。無論在信息數量和質量層面,還是倫理道德層面,都削弱了網絡話語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反過來看,網絡這頭“失控的野獸”也給人們的認知結構、價值判斷等造成了潛在的影響。
波茲曼批判電視并非因為電視致力于娛樂人民,而是電視逐漸將所有本應嚴肅的話題都包裹上娛樂的華麗外殼,長此以往,這勢必會影響人們對這些話題的看法。長期停留在表層的感受將使人們無法嚴肅地看待它們,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與電視相比,網絡無疑是更好的娛樂工具,它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在互動一方面更是遠遠強過了電視。在網絡世界,所有對電視泛娛樂化的憂慮都得以體現。網絡就像是一個大雜燴,它包含了所有的話語形式,甚至那些電視不愿表現、無暇顧及的信息都可以在網絡展現。而這些展現自然也是以娛樂為噱頭,只不過這里的娛樂少了電視臺的條條框框變得更加直白、更加露骨,網絡成為了娛樂八卦的中心,使人們處于娛樂主義的裹挾之下,逐漸形成以娛樂視角看待所有問題的思維模式。
盡管波茲曼對電視娛樂極盡挖苦,但他承認每一種思想的新工具的誕生都會達到某種平衡,有得必有失,雖然這種平衡并不是絕對的。就像印刷術帶來人類文明輝煌成就的同時也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網絡媒介也是如此,雖然它為人類公眾話語結構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仍有其積極的一面。網絡媒介構建的大眾文化將精英從神壇上推翻,草根文化得以抬頭,這些都促使構建平等的社會和完善的公眾話語結構。人們通過網絡獲悉千里之外的信息,借以指導生活。另外在網絡上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思想和個人的生命首次得到彰顯、傳播和延續(xù),自我和個性受到推崇,公眾話語正呈現出重視個人意識的趨向。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印刷術產生之后,西方文化經歷了200年才適應了這一新的信息環(huán)境,才產生了一批具有革命意義的發(fā)現、發(fā)明和理論,形成嚴肅、精準的公共文化語境。這段時間差,意味著過渡、適應。所以面對網絡媒介技術所引發(fā)的種種負面影響,我們不要過于悲觀。電子技術產生至今,其實仍處于新媒體初始階段,我們完全有時間、有機會去尋找好的使用方法、好的解決辦法來構建適于人類文明傳承發(fā)展的公共話語結構。
參考文獻
[1]【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致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