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國 張鶴瓏
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逐漸成為新課改在教學實踐中師生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面對新理念和新教材,廣大教師投入到了積極的學習與實踐探索中,不少教師能做到讓學習、思考與實踐同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但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現(xiàn)狀令人擔憂,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比如,有的示范課,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圍坐在一起,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要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填寫到教師課前設計的紙單上,各學習小組派代表發(fā)言,黑板上貼著學生的“學習成果”叫學生看。教師所提供的問題缺乏開放性,每個問題的答案各小組都一模一樣,集體展示交流的意義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有的觀摩課,課中沒有多少具有實效性的小組合作學習內容,大多是教師的講解,多數(shù)時候學生得轉過身子或扭著脖子聽老師的講解,顯得很吃力。通過觀察并結合學生對小組學習效果的反饋情況分析發(fā)現(xiàn),很多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沒有處理好“形式”與“實質”的關系,可謂有“形”無“實”, 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新課改理念的學習實踐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層面。多數(shù)學生不具備合作能力,討論不能有效展開,探究無法深入,不能進入真正意義的合作,耗費了大量的教與學時間,結果導致學習效能的低下。筆者認為導致學生學習效能低下的原因主要在教師、學生和社會三個方面:
1.教師方面
學習不夠,教學觀念陳舊,課改意識不強。部分教師根本沒有吃透小組合作學習精神,誤認為把學生分成小組圍起來就算是小組合作學習。其實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體驗學習,是各小組成員為解決共同問題提高小組全體成員學習能力的高水平思維的學習活動。在小組學習者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步被明確化、外顯化,因而學習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小組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理念,旨在促進不同程度學生在小組內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共同實現(xiàn)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成績?yōu)榧钜罁?jù),全面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個性和諧發(fā)展的學習創(chuàng)新體系。小組學習具有共同目標性、質疑性、互助合作性、評價性、預設性的特征。在合作學習中會看到同伴的成功,會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很多教師沒能就它的概念、內涵去分析理解,以至誤導行動至今,嚴重影響課堂效益。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有著指導和統(tǒng)帥的作用。個別教師不求進步,固步自封,傳統(tǒng)的注入式、滿堂灌、一言堂教學方式根深蒂固,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還占統(tǒng)治地位;有的個別教師連小組學習這個命題也沒聽說過,更不說嘗試實踐;有些教師教學策略簡單,講授式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能科學處理,仍用“一對多”提問的老路作法,忽視小組的存在;部分教師缺乏教學智慧,生成問題質量低,內容簡單化;部分教師沒有預設生成的可供小組討論交流的問題,有時提出的問題是病句或錯誤,使學生無從下手,不能滿足小組合作學習的需要;分工不合理,合作學習機制不健全,組織管理自由松散。有的教師隨意指定幾個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有的按學生分數(shù)高低分組,失去競爭基礎,有的讓學生自由分組,大多小組組長由教師指定,組長職責與組員分工不明確,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組長不知所措,組員觀望等待,有些學生甚至“開小差“,無興趣、無信心、無動力,合作學習難以進行;大多教師忽視對小組的整體評價,更多注重學習成果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意識、方法、技能、過程被忽視,更忽視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部分教師對教學手段重視運用得不夠,課堂討論氣氛沉悶,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資源不被整合,現(xiàn)代教育資源不能充分共享,很多教師不會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更不會制作課件,這些做法是當前課改的絆腳石,嚴重制約著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
2.學生方面
學生合作意識差,缺乏合作的內在需求。其突出表現(xiàn)是:優(yōu)秀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知尊重他人,不理解他人感受,有時引發(fā)矛盾,甚至出言傷人;差學生消極悲觀,不論討論如何激烈總是沉默無語呆坐觀望,有的差生依賴好學生“援助”,不動嘴、不動腦、不動手;有的只顧自己組內討論不顧他組,過于喧嘩干擾他組,影響合作質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guī)范要求不健全,學生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只顧形式,不顧實質,導致怪現(xiàn)象多,效能低下,主要表現(xiàn)為:在小組學習中組員七嘴八舌,湊熱鬧,瞎起哄,不知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有的不能耐心等別人把話說完便大聲插嘴搶話;有的不能互相幫助糾錯補充;有的在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時,仍表達自己的意見,難以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如果不對此加以重視,不但影響整體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養(yǎng)成學生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
3.社會方面
一是部分學校對小組合作學習重視不夠,一些學校沒有制定相應的制度作保障,對教師學生新理念的學習、指導、培訓不到位。二是來自學生家長,像我們這些邊遠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家長不懂教育發(fā)展趨勢,更不管什么是新課改,哪些是新教育理念,學生家長只堅持自己上學時的傳統(tǒng)教法,觀念陳舊,認為教師講得多,講得連課都不下的教師就是好教師,用這樣的傳統(tǒng)觀念去評價教師。教師的一些嘗試活動,被家長認為是“花架子”“胡搞”,為教師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嘗試蒙上了一層陰影。三是考試制度與評價制度,特別是應試教育束傅著教師和學生,難以有一個小組合作學習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這些問題若得不到根本解決,課改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如何提高小組學習的效能呢?筆者認為應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制定相應的制度作保障;加大對新課改新理念的宣傳教育,使課改春風深入人心;采用多種教育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長學習動力,使學生為崇高理想而自覺學習,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制定目標,增強小組成員的凝聚力和學習力;完善評價機制,科學地設計、訓練問題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