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軍
文言文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應該成為中學生閱讀能力的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學要把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作為教學任務(wù)之一。近幾年來的教材改革把古典文學作品的比重增加了,內(nèi)容的含量也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上應該拓寬路子,做好文言文的起點教學,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知識。
文言的兩個特點“歷久不變”和“脫離口語”,既為我們閱讀古詩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帶來了困難。初一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于詩歌已不陌生,但對文言文一無所知。所以我視初一的文言文教學為起點教學。當一接觸到這些文言文時,學生會看不懂,也不知道要怎么學,這樣他們不自覺地用現(xiàn)代文的思維去理解,結(jié)果卻與實際意義大相徑庭,于是他們就會產(chǎn)生一種畏難感。他們會認為文言的時代已經(jīng)距我們很遠很遠了,后世學文言的人已經(jīng)找不到那種語言環(huán)境了,為什么在現(xiàn)代社會還要去學習古文?這對于信息化的社會有什么意義?由于社會各方面信息的影響及這一大堆的疑問得不到解決,初一的學生往往對閱讀文言文有一系列心理障礙。在這個起點年級若我們的基礎(chǔ)沒有打好,學生的心理障礙沒有消除,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是極不利的。所以,我們在初一文言文起點教學中要找到學生的弱點,對此做分析,采取方法,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吸收和積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在初一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有以下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因素導致了他們的文言文閱讀出現(xiàn)“盲點”。
1、認識不夠,走抵抗路。一些崇尚實際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對文言文存有誤解,根本不知道學習文言文有什么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學詩歌還有一定的用處,但文言文又用不著,認為沒有多大價值,這樣就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種抵抗心理。對這部分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無疑是浪費時間。
2、學,難于上青天。一些學生一看到文言文就發(fā)怵,先有了為難情緒。這類學生認為要學文言文,但覺得難學,況且時代背景不同,要理解也非常難。于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收效并不大。正因為難,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一定的滿足感,再加上初一學生的耐心不足,吃苦勁頭不夠,這就會使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失去興趣。
3、悶,苦于約束。一些學生語文基礎(chǔ)較好,理解能力較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文言文的字詞都是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已是約定俗成的了。而恰好初一的學生喜歡有趣的東西,老師的一貫性教學缺乏趣味性,這樣就使他逐漸對文言文產(chǎn)生厭惡感。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師的教學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多年來都按照一種教師“解詞——串講——翻譯”的模式在教學,尤其在初一,學生第一次接觸,很多教師怕學生不懂,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對學生來說,文言文的學習無疑是一種負擔。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這種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xiàn)代課堂教學,因而改革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已勢在必行。如果老師再照本宣科,學生怎會有興趣?學生學習文言文死硬背是需要的,但如何讓學生學得更有信心,更熱愛學習文言文,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在初一文言文教學中,我總結(jié)出了以下二點:
1、導讀為先,引導預習。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方式,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師更是擔心學生讀不懂,通常采取“教讀一一解詞——串講——翻譯”的教學方法,把知識嚼細了再喂給學生,學生就像嬰兒似的,只是張嘴吞咽。老師也只是讓學生記住一些條條框框,因為它是固定不變的,在課堂上學生只是記就行了,這種“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讓學生在應試上收到一點成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就成了一種逼迫性學習。因而初中學生由初一開始就普遍對文言文產(chǎn)生畏懼感,學起來沒興趣,這樣就為初二、初三、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初一的起點教學上改變教學方法,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為主?!俺跽Z”新大綱中明確了一點要求“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據(jù)此我采取了引導學生預習、閱讀,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初一學生才剛剛接觸文言文,要在上課前的初步閱讀明白文章大意是不容易的。這就要求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教師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提示,課前提示,是為了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給學生自讀文言文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條件;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示或給學生交代學習本課的目的要求,或簡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況,或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在給予提示之后,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要求。也就是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課文,勾出生字、詞,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明白它的音、形、義;第二遍閱讀,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閱讀,將自己在理解中的難句找出來,準備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解決;再試著說明一下文章寫作特點,最后準備把課文用故事形式講出來。堅持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字典隨身帶,邊看邊查;開動腦筋,邊看邊想;筆不離手,邊看邊畫;防止遺忘,邊看邊批;為講故事,作好準備。這種導讀方法,訓練了學生閱讀思維、理解、表述等能力。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開始,我沒有什么教學的經(jīng)驗,總把“講讀”錯誤地理解為以教師為主體的講和讀,以“教”統(tǒng)治“學”,代替學,文言文的學習就在于記一些固定不變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上只管記筆記就行了。但結(jié)果證明這樣大大減少了學生的課堂吸收量,往往昨天講完的今天就忘了,或者天天講天天忘,可見這種方法只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記住一些文言知識。從中我意識到如果在初一的教學中一直采用這種方法,久而久之就會壓抑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課堂上就非常依賴老師。沒有了活力的學習就不會有創(chuàng)造,這樣學生沒有辦法去適應難度更高的高中學習,也不能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及不能體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意義。那么在課堂上怎樣才能讓學生明確重難點,又不至于完全讓教師牽著鼻子走?我在教學中改變過去“串講到底,包辦翻譯”的做法,先讓學生把自學中梳理出來的問題一一提出來,由教師板書寫在黑板上,然后請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種做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