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瀾
翅膀在心中。
看到北京市今年高考作文的題目是《隱形的翅膀》,不由得讓我想起最近《楊瀾訪談錄》剛剛采訪的新任殘聯(lián)主席張海迪。約她做一個采訪很不容易,一是她上任之后相當?shù)驼{(diào);二是工作繁重,對于本身就是殘疾人的她一定負荷很大。
接替鄧樸方出任殘聯(lián)主席,對于海迪來說并不是一個輕松的選擇。但既然承擔了這份工作,她希望能夠為八千萬中國殘疾人多做一些事情,比如農(nóng)村殘疾人的生活貧困問題,比如公共設施中的無障礙通道問題等,都時刻掛在海迪的心上。讓她非常有感觸的是,一次她去法國盧浮宮參觀,見公共廁所外排起了長龍,但即使如此,也沒有任何人占用殘疾人的專用洗手間,就連小孩子也是這樣。對比國內(nèi)的公共設施中,殘疾人的洗手間經(jīng)常被占用,而且占用者理直氣壯且毫無歉意,讓她深感憤怒。當然海迪憤怒起來也不會有那種橫眉冷對的表情,她臉上總是微笑著的。我在想一個二十多年前就被定位為身殘志堅楷模的張海迪,是什么樣的力量,能夠讓她堅持做自己。
在張海迪剛剛出名的時候,有一些人對她燙著大波浪的卷發(fā)很是看不慣。在他們的心目中,“女英雄”一定要身著軍裝,留著短發(fā),英姿颯爽,甚至有領導委婉地提出建議,還送了發(fā)卡給海迪,希望她能把頭發(fā)剪短。壓力之下,海迪也動搖過,為了一個發(fā)型,跟這么多人別著勁兒,值得嗎?別人會不會說你不知好歹呢?有一次,她要出席人民大會堂的重要活動,出發(fā)時,她用手絹將自己的長發(fā)束成了馬尾,仿佛這是一種妥協(xié),但當她離燈火輝煌的大廳越來越近時,她猛地抽出一只手,把手絹扯了下來,她決定要做真實的自己。在當年的環(huán)境中,這的確需要相當?shù)挠職?。記得海倫·凱勒曾經(jīng)寫過著名的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將用第一天仔細地端詳身邊至愛的親人;第二天走訪展現(xiàn)人類文明史的博物館;第三天,坐在街邊看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我問海迪:“如果上帝讓你站起來,你將做些什么?”海迪想了想說:“你知道嗎?坐在輪椅上是很難炒菜的,因為所有的廚具都是根據(jù)健康人設計的,所以在家里,我先生不讓我做油炸類的食品,因為一起油鍋,油就會濺到我的臉上。如果有一天我能夠站起來,我希望為我的先生做他最愛吃的油炸食品,我還希望能夠像一個普通的媽媽那樣,到學校去接我的孩子放學,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說‘咱們回家吧?!?/p>
在我看來,海迪的確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這對翅膀不在別處,就在她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