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玲 劉常飛
俄國文學(xué)巨匠托爾斯泰的這句話,道出了絕大多數(shù)文學(xué)形象的共性:美惡并舉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瑪格麗特·米切爾筆下,斯嘉麗既是天使的象征,又是魔鬼的化身。
作家突破了歷來描寫人物“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往不美”的傳統(tǒng)手法,不再去創(chuàng)造“性格黑箱”,滿足于在人的表面上飛翔,而是努力去表現(xiàn)“性格張揚力”即展示性格內(nèi)部的矛盾內(nèi)容。從而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斯嘉麗。借用魯迅的話來概括,就是“美惡并舉、美丑泯絕”這種相反兩極性格因素的交織融合,便形成性格的真實、豐富與深邃。
首先,斯嘉麗(Scarlet)這一名字被賦予無盡的深意。顏色的象征意義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是在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在各種色彩中,紅色最為刺激人們的視覺神經(jīng),“猩紅色”在英語文化中往往引起關(guān)于熱烈、幸運、淫蕩、負(fù)債、救贖、墮落等方面的聯(lián)想,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色彩詞。人類學(xué)家貝林和克依在對多種語言的顏色詞做了大量對比和分析后,認(rèn)為如果一種語言有三個顏色詞,那么這三個詞將會是“黑”、“白”與“紅”。黑與白,象征著邪與正,錯與對,這兩種顏色對比鮮明,二元對立。而第三種顏色——紅色,是兩者之間的混合色,將黑與白巧妙地融合為一。名如其人,“紅色女郎” 斯嘉麗的性格是雙重的,多面的。
紅色女郎特征之一: 火一樣剛烈的性格
斯嘉麗出生在美國南部佐治亞州的一個富裕的莊園主家庭。父親是愛爾蘭人,性格開朗、熱情、隨便、不喜歡被規(guī)則所束縛。斯嘉麗不僅繼承了這種品質(zhì),還繼承了父親的堅毅、對土地的熱愛和強(qiáng)烈的生存欲望。她的母親出身于貴族,在她身上有法蘭西貴族優(yōu)雅端莊的氣質(zhì),她高貴、典雅、嬌柔,持家有方,是女子的楷模與榜樣。正因為父親有豪爽仗義的愛爾蘭農(nóng)民精明樸實的血統(tǒng),加上母親那極富教養(yǎng)的法蘭西海濱貴族血統(tǒng)在斯嘉麗身上的交匯融合,形成了她復(fù)雜矛盾的性格。此外她生存的環(huán)境是一個開化較晚、不拘禮束的地區(qū),有獨特的歷史人文背景,這對她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她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以自我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她性格發(fā)展中從父親那里繼承的如火一樣剛烈的性格占主導(dǎo)地位。
當(dāng)南北戰(zhàn)爭的颶風(fēng)橫掃過整個南方時,冥冥之中的斯嘉麗仿佛聽到了父親那句話:“只有土地與日月同在”。于是為了她所依戀的紅土地,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回塔拉的路上??墒钱?dāng)她踏進(jìn)家門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母親死了,父親癡了,兩個妹妹在疾病中掙扎,洗劫后的塔拉一貧如洗。面對著一雙雙默默注視她的眼睛,一張張面黃肌瘦的臉,她沒有絕望,沒有氣餒,自出生以來沒有不戴帽、不披紗罩在太陽地里的斯嘉麗擔(dān)負(fù)起作為家長的責(zé)任。當(dāng)周圍的人都在為那個已逝去的年代扼腕嘆息時,她卻在令人絕望的境遇中迎接來自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她那雙本應(yīng)該觸摸黑白琴鍵的小手拿起了鋤頭,本應(yīng)只用來跳舞的腳穿起了破舊的鞋,踏入了滿是尖銳石子的荒地,當(dāng)妹妹向她抱怨農(nóng)活粗重時,她只是狠狠地說:“要想吃飯,摘你的棉花去?!痹趪?yán)酷的現(xiàn)實中,斯嘉麗卻從未有過退卻的念頭,她像所有愛爾蘭人一樣對土地懷有一種依戀與執(zhí)著的情結(jié),那個綠色的民族曾為土地流過多少鮮血,而她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激發(fā)起內(nèi)心所有的斗志,她曾說過:“我有許多女人所沒有的東西,我有一顆十分堅定的心?!?/p>
紅色女郎特征之二 :淫蕩和神圣
在北美殖民地初期,違背天主教教義,進(jìn)行偷情的男女,常被迫穿上繡有紅色“A”字(英文“通奸”一詞的首字母)的服裝,受人羞辱。美國著名作家霍桑的作品《紅字》(The Scarlet Letter)就描寫了一個這樣的愛情悲劇。 《新約·啟示錄》中曾說到,巴比倫式的賣淫女身穿紫紅色的衣服。在《紅字》中總督這樣說道:“不,我們盡可以說這樣一個孩子的媽媽就應(yīng)該是一個猩紅色的女人,與巴比倫女人是同一路貨色!”scarlet woman(猩紅色女人)在英文中代指淫婦,猩紅色被賦予了“暴力、色情、淫穢”之意。
斯嘉麗初次亮相時,稍帶放蕩的本性就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看到艾希禮就一見鐘情后,為了得到他斯嘉麗不惜采取各種手段。在十二橡園的野宴上,她癡笑、裝傻、買弄風(fēng)情,只為吸引艾希禮。特別是為了這份感情,她還打算和他私奔。斯嘉麗遭到拒絕后非常傷心,為了報復(fù)他,斯嘉麗引誘查爾斯,因為查爾斯是艾希禮未婚妻的哥哥,又是艾希禮妹妹的意中人,而且查爾斯的家里很有錢。因此斯嘉麗大膽地不顧任何人的反對就接受了查爾斯的求婚,并要求她們的婚姻要在艾希禮的婚期之前。這一切行動都是為了讓艾希禮心動,正如她自己所說“查爾斯有好多錢,等我有許多漂亮衣服,有一幢豪華的別墅,坐著華美的馬車回來作客時,大家都會對我刮目相看的?!?/p>
雖然斯嘉麗嫁給他人,但心里仍然愛著艾希禮,在艾希禮臨上前線之際,斯嘉麗甘愿把瑞德送給她的漂亮披肩剪開制成腰帶送給艾希禮,而且一貫高傲的斯嘉麗竟然乞求艾希禮帶她一塊上前線,說“我可以去替你做飯,擦靴子,幫你喂馬”,只要是艾希禮愿意,她甘愿為他付出一切。在那個時代,這些舉止對一個已婚女人來說,不是對愛情的追求,而是不守婦道的表現(xiàn)。
當(dāng)丈夫查理罹難的消息傳來時,她沒有感到絲毫悲傷,甚至像甩掉包袱一樣慶幸。面對查爾斯的兒子,作為母親的她所表現(xiàn)出的也是冷漠與不耐煩。如果說還有一件事能讓斯嘉麗深感憂慮,那就是長長的陣亡名單中有沒有艾希禮。
當(dāng)她處于無錢無權(quán)交不起稅款的困境時,她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扯下母親唯一的遺物——窗簾,做成漂亮的衣服,去誘惑瑞德,以期得到幫助。最后,為了保住塔拉莊園,為了籌備租稅,搶走了妹妹的心上人弗蘭克,還和他結(jié)婚了,這在當(dāng)時社會幾乎是不能容忍的。
在西方宗教故事中,耶穌受難時將十字架染成了紅色,于是,染紅的十字便作為救扶弱者的顏色一直沿用至今,成為醫(yī)院的象征標(biāo)志。紅色象征著承擔(dān)眾生靈魂和救贖文化的神圣顏色。
斯嘉麗時常忍受著噩夢的困擾,夢魘中的她總是孤寂地、恐怖地在迷蒙的濃霧中拼命地奔跑,尋找那塊“安全之地”,卻總是尋而不見。這種夢魘中的情緒常常在現(xiàn)實中偷偷地侵襲她,暗暗啃噬著她的心。很顯然,斯嘉麗夢中的那個“安全之地”是一個象征符號,它正是斯嘉麗意識深處執(zhí)拗追求的“靈魂的歸宿”和“精神的家園”,它的反復(fù)出現(xiàn)喻示了斯嘉麗在物質(zhì)追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另一種與物質(zhì)對立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的失落。而這種精神追求于斯嘉麗而言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不自覺,甚至是潛意識層次的。顯然這種不自覺的追求在現(xiàn)實中已指向了艾希禮幻化為對他的“愛”。誠然,這份愛既無任何功利目的可言,甚至也與情欲無關(guān)。由于長年累月不得明言而悄悄滋生起來,在不時的回味和向往中變得如火如荼,是“神圣”“、美麗到不可名狀”的。斯嘉麗對艾希禮這份“愛”的愛,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精神欲求——對真、善、美的崇尚和趨近。
斯嘉麗答應(yīng)了艾希禮要她照顧梅蘭的囑托,她克制住自己對故土和對親人的思念,冒著生命危險細(xì)心地照料梅蘭和她的孩子。為保住塔拉莊園,為家人的生計,斯嘉麗甚至以自己為交換的賭本來獲得生存下來的機(jī)會。和耶穌一樣的拯救者形象多次出現(xiàn)在她身上。
紅色女郎特征之三:社會叛逆性
斯嘉麗不論把自己打扮的多么漂亮,小手放的多么的老實,裙著疊放得多么錯落有致,這一切都掩蓋不了骨子里的反叛因素。正如她滿腹牢騷地對黑媽媽抱怨中說道:“我就厭煩老是沒完沒了的做作,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了;我就厭煩裝做什么也不懂,讓男人來告訴我,讓他們趁此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就厭煩裝做胃口小,吃東西時只吃一點就說自己飽了;想跑卻只能走,明明跳上兩天的舞也不覺得很累,偏偏說跳一只華爾茲就要裝做暈倒;我就厭煩說什么你真了不起!去騙那些還不如我有見識的男人”。她憧憬著“總有一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人家不喜歡,我也不在乎?!痹谝院蟮娜松?她確實是這樣做的。
在查爾斯死后,她成了寡婦,但她對那種“寡婦得披一輩子黑紗,一輩子不能享受正當(dāng)娛樂的所謂上流社會的清規(guī)戒律懷著一肚子的憤怒之情”。在義賣會上,處于服喪期的她終于勇敢地沖破一切束縛,當(dāng)眾領(lǐng)跳蘇格蘭舞,面對種種責(zé)難的眼光,她歡呼:“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別人說我什么!我要跳舞!”
“紅色女郎”的這一紅色象征,融合善惡,貫穿美丑,使得人物的形象得到深化與延伸。“純粹的天使和純粹的魔鬼都不是人,人既然處于天界和地界之間,就兼有兩界的某種特性,就必然是一種合而為一的特殊生命體。”
她貪婪、任性、冷酷和自私 , 聰明、堅強(qiáng)、獨立,敢于釋放自己, 張揚個性,多樣性、復(fù)雜性、矛盾性、一致性高度統(tǒng)一在她的性格之中,是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人物。
參考文獻(xiàn):
[1]托爾斯泰.托爾斯泰論創(chuàng)作[M].南寧: 漓江出版社,1982.
[2][美]瑪格麗特·米切爾著,陳良廷,亂世佳人(上、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美]霍桑 著,胡允桓譯.紅字[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
[4]劉再復(fù),性格組合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
[5]顧韶陽,王麗艷.《飄》與婦女覺醒——《飄》中女性價值觀淺析[J]. 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
作者簡介:
郭亞玲(1975—),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教學(xué)法、英美文學(xué)。
劉常飛(1973—),男,河北承德人,承德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