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春
表揚可以形成文件,開個慶功大會什么的。但是批評,越隨意越好,最好在不經(jīng)意間完成。范圍越小越好,最好只限于兩人之聞。
表揚的神奇功效
看過一個電影《求求你,表揚我》。這個電影看似搞笑,實則深刻之至。
故事說的是一個叫楊紅旗的人,父親是個勞模,而他卻一直默默無聞。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做了件好事:在一個雨夜,一條小巷里,他救下了一個被強暴的女大學生。他為自己的行為自豪,便三番五次跑到報社,一定要記者給他寫篇表揚稿,好好表揚表揚他。但是,新聞是以事實為基礎,不能你說是什么就寫什么。于是,記者展開了調(diào)查??上攵?,那個女大學生盡管感激楊紅旗,可并不愿意承認這件事情。所以,記者就準備放棄“表揚”。楊紅旗一根筋到底,不表揚就是不行。
劇情發(fā)展到這里,記者問了楊紅旗一句話,這句話像一聲炸雷在觀眾耳邊:
“一個表揚就那么重要嗎?”
是的,表揚非常重要,因為它的背后是“被認可,被承認”。被認可、承認就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這里有一個發(fā)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
有一次,老板和雇員一起出差,當他們走到停車場的時候,老板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枚一美分的硬幣。老板把它揀了起來,轉(zhuǎn)身和他的雇員開了個玩笑:給你,這是對你努力工作的一個非正式獎賞。員工鄭重其事彎腰鞠躬:謝謝。
6個月后,這個老板又和這個雇員出行,巧的是,老板又在地上揀到了一美分,又不經(jīng)意“獎”給了這個雇員。
有一次,老板到員工辦公室,發(fā)現(xiàn)這個雇員鄭重其事地把兩枚硬幣擺在桌子最顯眼的地方,經(jīng)常和同事炫耀。
他的炫耀不要緊,其他的同事坐不住了。他們經(jīng)常反思:我為什么沒得到一美分?
老板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經(jīng)常分發(fā)一美分硬幣。
奇跡出現(xiàn)了,所有的雇員桌子上都留有一個用來擺放硬幣的位置,旁邊還寫著“你的工作是被認可的”。有個雇員居然留出了能夠擺放30枚硬幣的位置,并寫了一句話:“你的成績是令人矚目的?!?/p>
表揚會產(chǎn)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只可惜,許多身處要職的領導者,不會使用這一“利器”,反而經(jīng)常批評下屬。
批評是—把“雙刃劍”,需謹慎使用,領導者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批評下屬。
慎用批評
批評需慎重,為什么?難道一個管理者,一個領導,對下屬的錯誤行為聽之任之才對嗎?不批評便視為默認,不批評便是放縱錯誤行為。錯誤的行為一經(jīng)放縱,便會迅速膨脹,甚至不可收拾。不批評怎么行呢?
表揚可以形成文件,開個慶功大會什么的。但是批評越隨意越好,最好在不經(jīng)意間完成。范圍越小越好,最好只限于兩人之間。有的領導很會批評人,能夠批到罵人的程度,而且罵得對方心服口服,直點頭,直感謝。這種高超的領導藝術當然令人羨慕,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情況不會發(fā)生在大庭廣眾之下。
其實,批評的最高境界,是把批評的意思想方設法移植給對方,使他覺得是自己在修正而不是你的批評,即啟發(fā)自我批評。比方說你的部下交給你一個讓人十分不滿意的方案,你完全沒必要急于否定他,因為那樣無濟于事?!斑@已經(jīng)很好了,但是,還可以更好一點,你一定能拿出更好的來,再想想看。我等你的好消息。”這樣,比直接的否定與批評更能收到效果。
從歷史上看,中國有一大批掌握高超批評藝術的管理者。有些下級批評上級,上級還會欣然接受。
這里就有一個小故事:戰(zhàn)國時期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了。齊景公大怒,就下令把養(yǎng)馬的人抓來肢解。左右武士正想動手,晏嬰上來制止,對齊景公說:“殺人總得有個方法,請問堯舜肢解人的時候,從身體的什么部分開始?”堯舜是傳說中的仁君,不會因為一匹馬而殺人,自然也沒有殺人肢解之法,齊景公知道晏嬰的意思,就說:“那就不肢解罷,把他交給獄官處死算了?!?/p>
晏嬰又對齊景公說:“這個人的確該死,但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請讓我說說他的罪狀,讓他知道,然后死個明白,您說好嗎?”齊景公說:“好啊,那你就說吧!”晏嬰就開始數(shù)說他的罪狀:“你犯了三條大罪:國君讓你養(yǎng)馬你卻把馬養(yǎng)死,這是一大死罪;所死之馬又是國君最喜愛的,這是二大死罪;因為你養(yǎng)死了馬而讓國君怒而殺人,百姓聽說之后一定會怨他,諸侯聽說之后一定輕視我國。你養(yǎng)死了國君之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鄰國輕視我們,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監(jiān)獄,你知罪嗎?”齊景公喟然而嘆說:“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傷了我的仁愛之名。”
設想一下,如果晏子直接批評景公會怎樣?
巧用“三明治式”批評
批評本身沒有錯,但是領導者要知道批評的目的是讓下屬改正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是要認識錯誤。
如果你越批評他越不認錯,甚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目的豈能達到?因此,肯定有一種比批評更好的辦法解決問題。至少,肯定有比直截了當?shù)呐u更好的方法。比方說“三明治法”: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么,都必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贊美,批評前和批評后都要這么做。這就形成了夾在贊美中間的小批評了。他聽起來舒服,接受起來也就容易。領導者的目的不是達到了嗎?
兩個大表揚中間夾著一個小批評,這就是“三明治”方法,用在下屬身上會屢試不爽。
要完成一個“表揚”似乎并不難,而且人人都會,被表揚的人不會挑剔,只會照單全收。但是,要完成一個“批評”的小任務,可不是那么簡單。多數(shù)情況下,你是批評完了,但對方并不接受。比方說,如果有一次你的秘書因為一份重要文件中的數(shù)字打錯了,被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大罵了一頓,你想,她會怎樣想?是想她自己做錯了什么,還是想你怎么對待她?她肯定會拿起電話,向她的好友訴說她的上司如何如何可惡。當她把注意力放在你如何對待她這件事上時,她自然就不會想到她做錯的事了。
然而,會表揚就應該會批評,因為,表揚和批評是分不開的一對孿生兄妹。于是,有人發(fā)明了“三明治”方法,用表揚包裹著批評。用中國的老話說就是打一巴掌揉三揉,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或者叫“恩威并施”。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達是:表揚——批評——鼓勵。如果把表揚視為正刺激,批評為負刺激的話,在這里,前一個表揚和后一個鼓勵不是同一內(nèi)容??此票頁P的多,但被強化的仍然是批評。
管理學家為什么要發(fā)明這種“三明治”法呢?因為表揚可以毫不吝嗇、不加選擇地用詞,但批評就大不一樣了。批評必須謹慎又謹慎。因為批評就好比在別人身上動手術,稍有疏忽,就會傷人,影響治療效果。表揚可以形成文件,而批評,打個電話就行了。表揚可以在大會上講,而批評最好在私下里進行。
“三明治法”使得管理者在處理“懲罰”這件棘手的事情時減少了沖突。它的優(yōu)點就在于,批評者在批評的同時提到了受批評者的長處,這實際上是在替受批評者辯護。員工的能力、為人、工作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領導如果視而不見,員工可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自己多方面的成績或長期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批評者首先贊揚員工,表明自己對他的工作的承認,使他知道批評是對具體的事而不是對他這個人的,他自然也就放棄了用辯解來維護自尊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