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櫟
沖著上野樹里看了這部電影,也因自己是極愛貓的人,對貓總是無法抗拒。只是常人眼里總覺得貓貓不如狗狗那么貼心懂人,似乎關(guān)于人與動物間感人關(guān)系的片子,也大多是以狗狗為主的居多。其實用心來養(yǎng)貓的人,一定會明白,貓貓也很懂人,貓貓也很聰明,只是它們更獨立更懂得給彼此空間,更愿意和人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而本片并不是單純的講述人和貓的故事,貓更像是一個見證者,串起了主人公一段一段的人生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東京的吉祥寺一帶,綠意盎然,安靜怡人,如雪般的櫻花在陽光下飄散下來,野餐的人們擠滿了公園,有一兩只流浪的貓咪在好心人的喂食下安心地吃東西。小島麻子是個單身的女性漫畫家,居住在吉祥寺,由于趕稿而忽略了愛貓薩瓦的身體,當畫稿完成送走了所有的人才發(fā)現(xiàn)薩瓦已經(jīng)沒了呼吸。麻子處在深深自責的情緒里,經(jīng)過寵物店的時候,看著那些印著貓咪臉的用品,麻子落荒而逃,也無法再畫出新的漫畫。
作為麻子助手的直美擔心老師的狀況,卻不知做什么才能讓老師擺脫現(xiàn)在憂傷的情緒。一天,麻子鼓起勇氣踏進寵物店,走到一排裝著小貓的干凈的箱子前——薩瓦和自己生活的片段讓麻子痛苦地蹲下身,這時候視線所及的那只小貓,吸引了麻子,于是小貓被帶回了家,取名咕咕。咕咕給麻子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感受,咕咕玩逗貓棒,咕咕陪麻子洗澡,咕咕逃跑了,咕咕自己回來了——咕咕長大了,在這些日子里,麻子遇到了心儀的實習醫(yī)生,生活正變得鮮活生動,麻子的身體卻出現(xiàn)了狀況……
影片開始,一個外國男人的出現(xiàn),有點突兀地介紹著吉祥寺的風土人情,最后他自我介紹,原來他就是總在人們身邊的死神,一個帶著白貓的死神。在他的帶領(lǐng)下,麻子和薩瓦在夢境中再一次相遇了,薩瓦幻化成少女和麻子聊天。她們一起生活了15年,對彼此都非常了解。麻子說薩瓦喜歡的食物,感興趣的東西,薩瓦也動情地回憶,輕聲說麻子很珍惜自己的作品,畫完連載兩年的作品交給編輯之后突然就哭了。最后麻子和薩瓦都謝謝對方,那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有發(fā)生的這一切,是彼此的一生……
很多人以為貓貓不懂,其實原來它們都默默地看著。麻子說貓是以比起人類來快三倍的速度在走向死亡的,是否因為如此,貓比我們更細膩更細微地感受著這個世界,體驗著和我們一樣的歡樂與憂傷,寂寞與痛苦。
影片是日本人一貫的細碎溫情的風格演繹著,暖暖的色調(diào),訴說著麻子這樣一個纖細敏感的人的故事。她不像大多數(shù)努力拼搏的現(xiàn)代人,反而是有點慵懶地平和地去觸碰著這個世界,輕輕地安撫著自己的寂寞和情緒,無論是快樂的、痛苦的,都被慢慢緩和,把這些原本煩惱的事情,變得如掠過耳際柔軟的春風,讓人感動,又有些唏噓感慨。
影片改編自大島弓子的同名自傳式漫畫。大島弓子是大名鼎鼎的“花之24年組”中的一員,“花之24年組”指的是一批出生于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前后的女漫畫家。這些女漫畫家的作品,都以繁復華麗的畫面,奇幻的風格,同性情愛等新元素著稱,顛覆了少女漫畫的傳統(tǒng)和常識,也鑄造出少女漫畫的黃金時代。她們的作品不僅吸引了大批讀者,也深深地影響了此后的漫畫家們,為70年代的日本漫畫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大島弓子以抒情風的短篇作品見長,曾經(jīng)得過日本漫畫家協(xié)會獎、講談社少女漫畫獎,《咕咕是一只貓》是2008年手冢治蟲文化獎短篇單元的得主。這部漫畫取材于大島弓子自己的故事,在其中登場的貓貓都有真實原形。2008年是大島成為漫畫家的第四十個年頭,該片的公映著實是對她最好的祝賀。
犬童一心導演細細譜出的這部溫情片,并非典型的動物電影。片中的漫畫家麻子,小貓薩瓦、咕咕,吉祥寺街區(qū)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存在,人和貓、貓和街區(qū)、街區(qū)和人,三者之間的互動,帶出人與動物,天地萬物和平相處于一個空間的理念。這種清新溫情的風格,塑造出一個不含雜質(zhì)的完美世界,也正是導演犬童一心想要表達的宗旨吧。主人公麻子由實力派演員小泉今日子出演,這是她繼《空中庭院》之后時隔三年再度成為銀幕女主角,期待她精彩演出的人們這下可以過把癮了。而扮演麻子主要助手的更是當紅新一輩女星上野樹里。配角陣中還包括了搞笑綜藝三人組森三中、來自雙人音樂組合平川地一丁的林直次郎等。出人意料的是,恐怖漫畫大師楳圖一雄竟然也前來客串露了個面。如此豪華的陣容,也使得影片在釜山電影展上,一露面便蟬聯(lián)票房冠軍。
一個看似寂寞的故事,獨身的漫畫家身邊終日陪伴的只有一只小貓,卻飽含了生命不屈的力量,看不到的人稱之為孤獨、擁有的人知道那是種溫暖的力量,讓人微笑堅強的力量??赐甏似?相信每個人會更了解貓的可愛,因為它們遠遠不止可愛那么簡單。咕咕的意思,就是good good啊,是的,越來越好。
讓我們都對自己說吧——咕咕,咕咕。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