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慶坤
[編輯推薦]
本書是臺灣著名作家、勵志大師劉墉先生在鳳凰衛(wèi)視主持熱播節(jié)目《世說心語》的同名系列圖書之三。劉墉先生聞名遐邇,建樹頗多。他既是成功的畫家,也是成功的作家;既是孝子、大丈夫、公益事業(yè)熱心人,同時,也是一雙優(yōu)秀兒女的慈父……在本書中,劉墉先生與讀者一起分享成功喜悅,解密成功內核,傳播成功秘笈。本書從人生三境、考試、交友、壓力、早戀,到加強記憶力的方法、作文的技巧、天才的特質,乃至抽煙的問題、親子的關系,都作了討論?!吧罴摇眲④冀忧лd,在一派輕松幽默的話語中娓娓道出人生的智慧、處世哲學以及掌控瞬息萬變生活的體驗和經(jīng)驗……點點滴滴,盡是睿思。
為什么年輕人該吃苦?如何輕松取勝考場?化解壓力的秘訣是什么?成為天才的捷徑在哪里?……劉墉以其學貫中西的智慧和多元包容的生活藝術,從提高學習效率、合理安排時間、客觀認知自我、建設身心和諧等諸多方面,為大中學生、職場新人等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答疑解惑,點亮青少年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超越自己、實現(xiàn)成功的人生明燈。當今世界,成功有千種萬種,或大或小,或遲或早。只要能帶給我們快樂,帶給我們進步,帶給我們良知和成就感,不同的成功都是成功。
《世說心語3——劉墉成功秘笈》全書共51篇,篇篇聚焦成功,說成功,道成功,自外而內,自西而中,事無巨細,莫不娓娓道來,輕松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灌頂醍醐,深入淺出,簡單實用。而所有這些所期望達成的,其實正是你、你們乃至我們大家的成功。
[作者簡介]
劉墉,畫家、作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圣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圣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種,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三十余次。
創(chuàng)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F(xiàn)主持水云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先睹為快]
為時間留點白
曾經(jīng)有一位高中生問我,他說他很用功,天天讀書,幾乎從不出去玩,他又不笨,讀書效果卻不見得比那些不用功的同學強多少,為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好!讓我先舉兩個例子吧!
最近有個畫廊邀請我去開展覽。我說我的作品不多,畫廊又那么大,不成。畫廊老板說:“那正好啊!有些畫家拿一大堆作品來,我還會叫他少展幾張呢!不要以為掛得愈多愈能賣,錯了!掛得密密麻麻,反而讓人覺得不值錢。而且欣賞畫,需要空間。你想嘛,如果長十英尺的一面墻,中間只掛一張三英尺的畫,你站在前面,左右都是空白的墻,是不是特別凸顯中間那張畫?你也更能集中精神、靜下心去欣賞!相反,如果一下子擠三張畫在那面墻上,是不是差多了?”
我有一陣子在不同印刷廠連著印了好幾本畫冊,發(fā)現(xiàn)其中一家價錢貴不了多少,印出來的東西卻好得多。有一天,就對出版界的朋友提起這件事。朋友一笑說:“其實那幾家印刷廠用的都是德國同一個品牌的機器,師傅的水平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印得特別好的那家廠房很大,機器和機器之間距離遠。別看那一點差異,空間對印刷工人非常重要,好像他們的精神都會好些,做事也比較有條理,印出來的東西當然不一樣。”
先提這兩個故事,是要談談怎么為時間留白。
很多年前臺灣流行一首歌,好像是“城市少女”唱的,歌名是《青春不要留白》。青春確實要把握,不可虛度、不能留白,問題是真正會使用時間的人,反而應該懂得留白。
這么比方吧!在數(shù)學考試的時候,常常附帶空白的計算紙,有的人為了搶時間,心想反正那張白紙地方大,所以隨意這邊算一算、那邊算一算。起初字寫得很大,后來空白的地方愈來愈少,只好往空下來的縫隙里寫,有時候甚至不得不重疊到前面寫的東西上面。請問,如果跟那些做事嚴謹,由計算紙的一角開始一板一眼計算的人比起來,哪個人比較不會出錯?那些有計劃的人,從一開始就控制字的大小和計算的位置,很可能題目都答完了,還剩下一大塊空白的計算紙。
用時間也一樣,很多人看起來總是很忙,但是亂忙、瞎忙,到頭來錯誤一堆,什么都辦不好,另一種人做事看起來很從容,速度也不快,卻都能按時完成。這一方面因為他們能力不同,更因為用時間的節(jié)奏不一樣。緊鑼密鼓、見縫插針絕對不是最好的節(jié)奏,真正懂得用時間的人,反而是有疏有密,在密與密之間留空白的人。
每年到了感恩節(jié),美國大學多半會放長假,很多孩子除了回家過節(jié),也會結伴出去旅游。問題是感恩節(jié)后一個月,又是圣誕節(jié)了。圣誕節(jié)前往往是期末考試,也可以說感恩節(jié)完了,過不了多久就是考試,造成很多學生有出去玩還是留在家K書的矛盾。
我以前在美國大學教書的時候,曾經(jīng)作過一個調查。在期末考試之前,問學生誰出去度假,誰留在家用功。然后記下來,跟那些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比對。按說犧牲假期用功的成績會好得多。事實證明平均起來,他們的成績確實比較高。只是我年年作完統(tǒng)計,年年發(fā)現(xiàn),就算高,也高不了多少,有時候甚至不相上下。為什么?我想一方面那些出去玩的學生很可能因為平常早有準備,胸有成竹,所以敢先去度假,再回來狠狠K書,應付考試,也可能因為他們雖然準備考試的時間不長,卻心里知道不能拖了,結果注意力集中,加上才度完假,精神狀態(tài)較佳,讀書效果特別好。
中國有一句俗話——“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早早起床,原本認為一定能很從容地出門,卻因為東摸摸西摸摸,到頭來還是匆匆忙忙往外沖,搞不好還遲到。我猜那些留在家里猛K書的學生,他們也可能心想時間充裕,看起來用功,潛意識卻沒有百分百集中精神讀書。
讀書是有高低潮的,有時候你明明很用功,卻讀不下去。有時候你為了應付考試,盡了全力,甚至累得想哭,出來的成績卻好不了多少。這時候你可能把問題全歸到自己不夠聰明或考運不好,其實很可能因為你用功過度、用腦過度,就像畫廊把畫排得太密,印刷廠把機器擺得太緊。那些畫作、印刷機、欣賞畫的人和印刷工人完全一樣,出來的效果和感覺卻可能差很多。這時候,你應該先把心放下,回頭想想,自己的問題是否不在太松,而在太緊。你好像在一個瓶子里塞東西,一心只想多塞一些,結果真需要的時候,別人都一倒就倒了出來,你的瓶子卻因為太滿,而倒不出,就算倒出來,也斷斷續(xù)續(xù)、不暢快。
時間需要留白,大腦需要休息,人生不能過度死心眼或勉強。當你發(fā)現(xiàn)走到了死胡同,如同作家走到了“高原時期”,需要的是喘口氣,而不是硬干。正所謂“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如果你鉆進牛角尖出不來,身心會出問題的。
我常常想起以前當電視記者的時候,一條新聞接著一條新聞采訪,還要趕回公司播報晚間新聞?;氐郊蚁雽懳恼隆嫯?、讀書,腦子卻已經(jīng)不知怎么用,不是腦里沒東西,而是拿不出東西,也塞不進東西。這時候,我需要把自己完全放松,聽聽音樂、打打球、聊聊天,還常跟太太一起散步幾公里,去夜市吃小吃。回來,夜深人靜,可能靈感自然就涌現(xiàn)了。
自認為盡了全力,卻事倍功半的朋友,請試著“放下”!放松心情、放緩步調,出去玩一玩、動一動,為你裝得過滿的瓶子留點空位,為你的時間留些空白。不要怕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