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哲學思想的客觀合理性,表現(xiàn)在“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表達了老子對“道”的敬仰和尊崇,無論是做人、做事、治國都要“道法自然”,從而達到自然“無為”的和諧適度的一種崇高思想境界,而“無為”的目的則是“無不為”的積極的做人、做事、治國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關鍵詞:老子哲學;“道”為核心;“無為”境界
中圖分類號:B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0-0115-03
《老子》是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名作品,包含了很嚴密、完滿的哲學思想?!独献印肥侵袊谝粋€自覺運用哲學思維來觀察、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典范。它的哲學思想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但是對《老子》的哲學卻存在不同的評價,有認為它的哲學思想是一本宣傳消極避世哲學如“小國寡民,不敢為天下先”宣傳唯心主義陰謀權術等。但《老子》被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推崇并流傳兩千多年是它本身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樸素的辯證唯物哲學思想,這又是被大多數(shù)人公認的。因而對《老子》進行再認識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一、“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道”這個哲學范疇,首先由老子提出,并在其中反復出現(xiàn),可見“道”這個哲學概念,它顯示和包含的內(nèi)容之廣,含義之深是不言而喻的?!独献印返摹暗馈庇袝r顯示了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表現(xiàn)了一種自然萬物生生不息的恒古至今的一種磅礴的氣象或又展現(xiàn)了天地初分,萬物始生的一派蓬勃生機的狀態(tài),如此等等。從老子對“道”的種種闡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老子對“道”的敬仰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完全來源于他對“道”所表達出來的自然及自然規(guī)律的深信不疑,不可抗拒的思想。這完全有別于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視“天”或“神”以及視統(tǒng)治者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因而老子的“道”就具有一種對于宇宙、社會、人生獨到的感悟和深刻的體察,這也正是“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所在。什么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唯一”是“合理”是“真實”,是“萬物”是“永恒”,是一切事物的源泉,是“萬物之母”,“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老子》第一、第六十二章),其含義之多,但中心意思是一種自然發(fā)展的常態(tài)和規(guī)律?!暗馈庇质侵傅览?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與基礎,是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理論的實際表達?!暗婪ㄗ匀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也指道路和方向,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大道其表,而民好徑?!奔创舐泛芷教?但人民還是愛走捷徑(《老子》第五十三章)?!暗馈边€有秩序、安定等思想,如“天下有道、天下無道”(《老子》第四十六章)等哲學思想。老子認為天下有“四大“:天、地、人、道。這四大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呢?他認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用“道”來治理社會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就是要求人們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準繩,天以“道”為根據(jù),“道”以自然為榜樣。按照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來治理國家和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是《老子》“道”的哲學思想的根本。
《老子》認為“道”是貫穿在各個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天道”、“人道”和“圣人之道”。
“天道”是《老子》的理想之道。它包括以下意思:“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的大道是,不爭而善于取勝,不說而善于應驗,不召喚而讓自己到來,不思無慮,卻善于謀劃。天網(wǎng)廣大,稀疏卻不漏失。天道是萬能的,按道的規(guī)律去辦,是無往而不勝的;天道是公平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第八十一章),有利于萬物而不加害于萬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對人不偏愛,永遠都幫助為善之人?!疤煜掠械馈?國家安定,人民樂業(yè)。否則,“天下無道”(《老子》第四十六章),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老子》第四十六章),可見尊重“道”于國于民有百利而無一害。
“人道”《老子》直接講得不多,主要是指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人道不公”,天之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第七十五章),百姓饑餓,是因為在上的統(tǒng)治者呑食的租稅太多,所以才饑餓;百姓難以治理,是因為在上的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所以才難治理。表達了《老子》人道思想中追求公平、正義,反對剝削、壓迫的思想。
“圣人之道”主要是指圣人所應具有的德行和品德。要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老子》第十章》),生養(yǎng)萬物但不據(jù)為己有,自己做出了貢獻,但不去依賴它;自己管過它,但不去主宰;表明了明道的人是無私的,要講修養(yǎng)?!安回熡谌恕薄盀楦共粸槟俊?《老子》七十九章、十二章),作為圣人總是要多向別人施救,給予而不去滿足所有的無厭的欲望?!安蛔砸?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第二十二章),明智的圣人,不自我表現(xiàn),才能顯露他的長處;不自以為是,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自吹自擂、自我吹噓,別人才會認為你有功勞;不自高自大,大家才愿意聽你的并尊重你。
二、“無為”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
《老子》哲學思想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就是“無為”,這是《老子》最著名的觀點,“無為”的核心價值就是順其自然,不能擅加一些不合理的人為的因素而破壞了事物原有的狀態(tài)?!独献印窂娬{(diào)的“無為”就是要求人們在守道、行道、遵循規(guī)律中處理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上,既要維護萬物的自然狀態(tài),使之保持不變,又要遵循“法自然”的原則。而《老子》的“法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和自然界而是一種順其自然的自然狀態(tài)下的“道”與“無為”的哲學思想的充分顯現(xiàn)。而太過分、太極端、或處理事物、立身處世、過度、過分、過甚,都是與“無為”相悖,而講求做事做人、處世的適度、協(xié)調(diào)、平衡,才能在“無為”思想境界中求得自然與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社會內(nèi)部的和諧與健康的發(fā)展,這才是《老子》“無為”哲學思想所體現(xiàn)是一種“天道”、“自然無為”的順其自然,遵循規(guī)律的精神品質(zhì)。
《老子》的“無為”哲學思想還具體表現(xiàn)在《老子》認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要去掉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東西,可以說甚、奢、泰都是過,都是由貪引起的。物及必反,而這些正是極端的東西,它會引起社會的不公平、不平衡、不協(xié)調(diào)。只有去掉它們,我們?nèi)祟惿鐣拍芎椭C、自由、快樂地發(fā)展。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失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大意是說名譽、名聲和生命相比哪個更重要?自身與財富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得到,哪一個是真正的喪失呢?所以說,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有龐大的儲藏,一旦有變則必然是巨大的損失?!独献印返牡檬в^極具辯證法,理解和正確對待名利得失就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無為”哲學思想境界。
“物或損之有益,益之而損”(《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認為事物有的減損了反倒增益,有的增益了反倒減損,正表達了一種“無為”的哲學思想,肯為社會和他人付出的人,不會因為付出而使自己受損,反而會使自己得到很多的回贈。不會因為“給予”和大量付出而失去什么,反而會因為給予愈多,我們自己得到的社會尊重也愈多。這種“無為”思想和“無為”處世行為就要求做事不求回報、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勝負而求和諧,不求索取而求無私奉獻。這是一種極高的社會人生境界。
在《老子》看來,有時看起來與目的完全相反的東西,卻能引導出好的效果?!独献印氛f:天地之所以長存,因為它生存不為自己,圣人應該“后其力而身先,外其力而身厚”(《老子》第七章),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能優(yōu)先,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保證安全,這不是以其無私反能成其私,從反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老子》認為最成功的好像還有欠缺,最充實的好似還空虛,最正直的又好似不善辯,這樣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同疾病可以勝寒冷,安靜可以勝暑熱一樣,清凈無為的,可以“為天下正”(《老子》第十五章),可以作天下的首領。這樣“無為”卻達到了真正的有為的良好效果。
《老子》的“無為”哲學思想還表現(xiàn)在: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世界觀方法論?!独献印氛J為“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柔弱是“道”的作用。因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皥詮娞幭氯崛跆幧稀?《老子》第七十六章》),柔弱并不是無能的表現(xiàn),反而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和力量作用上的穿透力。正如,水滴石穿就是表現(xiàn)了一種韌勁中的剛毅性格。堅硬的東西應屬于死亡一類,所以柔弱優(yōu)越于堅強,柔弱展現(xiàn)出的韌性反襯出堅強的脆弱性?!笆厝崛諒姟?《老子》第五十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人無間”(《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透天下最堅硬的東西、這個看不見的力量,能穿透沒有空隙的東西?!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的。據(jù)此,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運用。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靜、柔之處往往蘊藏著無窮的動力。事物總是向?qū)α⒚孓D(zhuǎn)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也是老子“無為”哲學思想的精髓。我們不能不為之拍案叫絕,在一定條件下堅持以“無為”的原則辦事,既符合“法自然”的原則,又能達
到理想的結(jié)果,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無為”則是“無不為”的能動作用
“無為”的原則,就是“道”的原則?!暗馈本褪浅13帧盁o為而無不為”的原則。因而《老子》要求“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作于細”(《老子》第六十三章》,凡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此做事情不能仰頭向上,而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以小積大,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他說的“天下之大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三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就是《老子》的名言,都道出一個真理,就是要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間就沒有做不好的事,反之如果不會做人做事,也很難做成什么事。做大事的成就感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累積起來的。《老子》認為“禍兮福之所倚”(《老子》第五、八章》),所以他說事物都是向它的對立面轉(zhuǎn)化,意思是災禍中有幸運,困境中孕育著順境,潛存著幸福。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把困境轉(zhuǎn)化為順境。如同失敗是成功之母,困境為什么不能轉(zhuǎn)化為順境?主要靠我們銳意進取、執(zhí)著向前就能發(fā)現(xiàn)機遇抓住機遇,我們就會走出困境到達成功的彼岸。
《老子》又說:“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亡。慎終若始,則無敗事(《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說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那樣慎重,就沒有不成功的。《老子》反復強調(diào)做事不可粗心大意,要持之以恒,要警惕在快成功時的失敗。老子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將成功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毅力,要是能夠做到在最后關頭像你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小心就不會失敗了。深刻表明了“無不為”的有為,善始善終品格,是做人做事成功必備的素質(zhì)。
《老子》還認為在做事之前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說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不能等事情鬧大了才去解決。事物在平穩(wěn)的時候容易把握和駕馭,事情在沒有明顯動蕩的預兆前,就早準備謀劃。所以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未雨綢繆,創(chuàng)造事物向著有利方面發(fā)展的條件,這才是“無不為”的做法?!独献印愤€認為“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老子》第七十八章》。就是要求能夠在緊要關頭,承擔國家發(fā)生禍難的責任,這樣才配做天下的君王。作為人,都應有勇于承擔責任的魄力,在困難面前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逃避責任,這樣的人才能有所作為。老子還提出圣人要無敗事,就要想別人不曾想到的,別人不曾注意到的事“欲不欲”;不要過分注重珍品稀物、甚至據(jù)為己有,不貴難得之貨;要研究不成熟的問題,學習尚未成書的知識“學不學”;只有這樣圣人才可能不復眾人之所過,補救眾人常犯的過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第六十四章》。這些都表明了《老子》的無為,實質(zhì)是無不為和有所作為。不是消極等待事物的變化,而是主動預見事物的變化,可能這樣或那樣產(chǎn)生或去主動應變預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做到胸中有數(shù),才能處驚不變,才能防患于未然。
四、結(jié)語
《老子》哲學思想博大精深,“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老子從“道”出發(fā)推衍出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治國之“道”,他告訴人們要唯“道”、愛“道”、循“道”。由“道”這個老子哲學精髓,而衍生出來的“無為”,“無不為”的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做人、做事、治國方面既不能為所欲為也不能無所作為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極為豐富。限于作者認識水平,無法在這里一一窮盡。
參考文獻
[1]老子(第一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唐國琪(1955-),女,供職于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