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211工程”三期“藝術學理論創(chuàng)新與應用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以及國家“985工程”三期“藝術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廷信(1962- ),男,漢,山西河津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戲劇戲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出站博士后,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江蘇省文化廳藝術百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戲劇廣播影視)專業(yè)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學學會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藝術學。)
中圖分類號:J0-02文獻標識碼:A
What Should Artistics Consider?
-Summary of the 5th National Artistics Symposium
WANG Ting-xin
2009年6月27日到29日,由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和《文藝研究》雜志社共同舉辦的第五屆全國藝術學學術研討會在太原召開,會議共收到83篇論文,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圍繞藝術學原理與藝術美學、藝術史與藝術遺產以及藝術學學科建設與藝術學專業(yè)教育中的三大問題分組進行了研討,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
一、藝術學原理與藝術美學的深入認識
在藝術理論與藝術美學專題研討中,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指出藝術因界限而獨特,藝術門類的界限具有延續(xù)性和可變性。藝術不指向現(xiàn)實世界,不能把現(xiàn)實生活等同于藝術,不能用現(xiàn)實邏輯推斷藝術作品。廣西藝術學院黎玨辰講師從藝術的本質及功能探討了當代社會“藝術的非藝術化”或“藝術的亞藝術化”現(xiàn)象。中國藝術研究院孫曉霞博士運用語境理論對藝術日常生活化的語境特征進行了剖析和解讀,發(fā)現(xiàn)藝術日常生活化并不是真正回到生活的藝術生產方式,更多是一種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生產方式的強化。深圳大學文學院黃永健教授認為,藝術存在的獨特性就在于它是人的感性存在,在任何情況下,藝術都具有自我存在、自我圓成的自洽性。
鄭州大學張月教授認為,觀念對藝術形態(tài)的建構比技術更加具有不可或缺的內在作用。山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高迎剛博士強調了技術本身的藝術價值,認為很多藝術行為本身就是由技術構成的。山東藝術學院文化學院院長田川流教授探討了藝術創(chuàng)意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林少雄教授以世博會為例,探討了視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基本概念、特質與功能。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方麗晗博士認為機械復制技術的重復性、保存性和批量性對現(xiàn)代藝術的觀念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批量性”作用于部分設計藝術,并促成了“時尚”概念的形成。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楊道圣博士認為,藝術本身就是時尚的一部分,將時尚與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僅是對于時尚研究的需要,也是對于藝術重新審視的需要。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季欣博士探索了對商業(yè)空間進行藝術美學可能研究的重要意義。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甘鋒博士通過對洛文塔爾傳播論文藝觀的解讀,認為洛文塔爾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傳播力場”和“理解力場”這兩個頗具傳播論色彩的理論范疇,從而開創(chuàng)了在文藝與傳播的“力場”中把握文藝的本質的文藝研究范式。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章旭清博士認為,在媒介資本軌道中,藝術傳播危機表現(xiàn)在藝術傳播主體的身份焦慮危機、藝術文本存在的合法性危機和藝術受眾的審美期待危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躍峰博士探討了藝術與當代媒介之間的關系。山東藝術學院文化學院劉家亮講師、王咸愷講師對媒介美學進行總結與思考,以麥克盧漢傳播學思想為切入點,提出媒介美學研究的理論支點。
中國作協(xié)《文藝報》理論部主任熊元義編審認為,悲劇可以培養(yǎng)人的歷史意識、擔當意識和超越意識。既要發(fā)揚光大中國近現(xiàn)代美學重視悲劇的美育作用的傳統(tǒng),也要在美育實踐中高度重視悲劇的美育作用。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李德仁教授認為,人類審美是藝術生命的原點,不能脫離審美來認識藝術的起源。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康爾博士提出應把藝術創(chuàng)作論提煉、整合為創(chuàng)造學的觀點。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余志鴻教授提出從結構主義角度解析先秦藝術的方法和思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沈亞丹博士后以“形式”為例,指出在跨文化藝術比較中對相應的概念內涵進行動態(tài)考察的重要性。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尹文副教授探討了古琴曲與中國畫的異同。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趙天為博士探討了中國古代繪畫與戲曲的交融特點。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徐習文博士對藝術史家鄧以蜇的藝術學思想進行梳理,指出鄧以蜇的思想對藝術學研究有著啟示意義。
二、藝術史與藝術遺產的深入研討
在藝術史的研究方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池瑜博士提出在開掘中國藝術史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也要注意借鑒西方國家藝術史研究的積極成果,力爭創(chuàng)建具有影響力的中國藝術史觀念和方法,推進現(xiàn)代形態(tài)新的中國藝術史學科的發(fā)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常寧生博士在比較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藝術史研究必須走出并超越中西二元對立的迷障,完成中國藝術史學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化與整合。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徐子方博士提出中國藝術在元代完成了根本性轉型,建立在世俗化和多元化基礎上的元代藝術宣告了中國近古藝術時代的到來。山西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高興教授提出藝術史研究的跨學科發(fā)展趨向。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夏燕靖教授圍繞藝術史脈絡結構由“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轉變,從“社會發(fā)展史”到“藝術史”的脈絡結構轉變這兩個基礎性專題問題展開討論。山東藝術學院文化學院李丕宇教授提出在文化遺產中發(fā)現(xiàn)和研究藝術以及重建藝術史的方法和思路。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教授趙曉紅博士后全面論述了宋代藝術的人文化特征。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吳惠娟博士探討了唐代舞蹈活動的多元化特點及其審美特征。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郁火星博士探討了南宋山水畫的結構及其風格演變歷史。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車文明教授通過對中國古代戲臺規(guī)制的考察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戲曲演出的規(guī)模。云南大學藝術學院于蘭博士由中國的崇玉之風探討了中國先秦玻璃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鄭立君博士探討了漢代畫像石圖像的布局方式。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張明遠教授以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五方佛彩塑為例,認為五方佛是遼代末期的造像,屬于唐五代以來五臺山華嚴密教思想影響及社會動亂的產物。此外,來自山西的代表還針對山西稷山青龍寺壁畫、繁峙巖山寺壁畫、稷益廟壁畫、王家大院石雕的藝術形式和在藝術史中的地位進行了考證和探討。
在藝術遺產的研究方面,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陶思炎指出,紙馬作為祭祀用的民俗版畫,傳承千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生活信息,及時普查、搶救與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山東藝術學院李丕宇教授提出應當在田野中發(fā)現(xiàn)藝術,即在文化遺產中發(fā)現(xiàn)和研究藝術,重建藝術史。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盧志紅教授提出利用民族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的設想。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韓軍研究員針對山西民間藝術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程萬里博士認為,漢代瓦當中的四神造型藝術集中體現(xiàn)了漢代藝術的博大、古樸和浪漫色彩,折射出彼時社會的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因而值得花大力氣進行研究。蘇州大學文學院任孝溫博士探討了文化產業(yè)視野下昆曲藝術的保存與發(fā)展對策。
三、藝術學學科建設與藝術學專業(yè)教育的深入探討
關于藝術學學科建設的研究方面,武漢大學資深教授劉綱紀先生分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觀的可能性、思路和方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席凌繼堯教授提出應當把應用藝術學納入到藝術學的學科體系中,并指出應用藝術學最現(xiàn)實的研究領域就是正在我國蓬勃發(fā)展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彭吉象教授認為,應創(chuàng)建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的藝術人才,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梁玖博士積極主張以尋求中國藝術學學理、加強中國藝術學學術、完善中國藝術學評價幾個主要策略為路徑,促進中國藝術學精確度品質的形成。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周星教授對當前藝術學研究現(xiàn)狀做出深刻反思,提出當下藝術文化面臨的諸多矛盾問題,認為不能脫離現(xiàn)代產業(yè)生存來研究藝術學。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王亮教授主張立足于人文學科的獨立品格,合理借鑒藝術哲學以及相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著力解決藝術的現(xiàn)實問題。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金丹元教授認為,在全球化浪潮洶涌的21世紀,“藝術哲學”自身的嚴肅性和使命感始終不能缺席,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根本命脈之一。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軼南博士提出探索藝術學的修辭學向度將對我們當代藝術學哲學層面的縱深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于向東博士提出建立宗教藝術學的思路。他認為,作為藝術學重要分支的宗教藝術學研究體系應包括宗教藝術志、宗教藝術史與宗教藝術原理的研究。大連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李倍雷教授認為,比較藝術學的“視域”中的各種“關系”構成了比較藝術學研究的客體,是決定比較藝術學本體的根本。因而我們得出比較藝術學是本體而不是方法的結論,并基于此才能在學理上建立比較藝術學的框架與體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李心峰研究員針對當前藝術學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加以深入探討,提出藝術學的學科升級、外延擴張仍是我們的努力目標,但在當下,藝術學的“內涵發(fā)展”更為關鍵。
在藝術學專業(yè)教育的研究方面,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賈濤教授提出了藝術學研究生培養(yǎng)在基礎理論與技能實踐、中西藝術側重點選擇以及學生就業(yè)等方面所面臨的困境。杭州師范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李榮有教授提出應淡化行政分塊管理機制,強化學科體系的自我調適機制,形成各級各類學校人文藝術教育多元一體模式的和諧同構為宗旨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藍凡教授針對當前藝術學碩士論文指導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系主任馬衛(wèi)星教授詳細剖析了藝術學專業(yè)教育中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提出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和途徑,使得現(xiàn)有藝術學專業(yè)教育資源配置最優(yōu)化和教育成果最大化。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邢莉博士提出從建立藝術學基本學術規(guī)范出發(fā),緩解當前藝術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乃至藝術學人才培養(yǎng)遭遇的種種困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任也韻講師認為,當下中國音樂藝術教育體系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必須關注和深入研究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維度、認識其現(xiàn)實困境和發(fā)展前景。
在會議閉幕式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席凌繼堯教授宣讀了全體代表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將藝術學提升為門類的建議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彭吉象教授宣布全國藝術學學會(籌)正式成立?!段乃囇芯俊冯s志社趙伯陶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周星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院長黃惇教授分別作了講話,寄予藝術學厚望。會議決定,下屆藝術學會議將于2010年世博會期間在上海舉辦。
此次大會吸引了大批青年學者參加,充分反映了中國藝術學學科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薪火傳承的可喜局面。(責任編輯:楚小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