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彬
一、關于“語文味”
何為“語文味”?把教學目標和方向定位在語言知識、文體知識和寫作技巧的層面,把教學重點落在思想內(nèi)容的粗疏概括、情感傾向的大略認定方面,把教學活動簡單化為非常直接的問答和知識的獲得,這雖然也可以說與語文教學有關,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但這絕對算不得準確的語文教學,不是“語文味”的真實體現(xiàn)。
“味”及“味”之獲得,重要的是過程?!绑w味”“耐人尋味”表達了這一過程的不易與復雜,品味并清楚地表達出來,就更不輕松。也正是如此,語文才顯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學習語文才令人樂此不疲,語文課才令人心馳神往。語文味絕不能脫離“語言”這個核心,不能脫離文字、文采,語文的魂是語言,語文的血肉是真情實意。語文課應盡可能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的東西過濾出語文課堂,給語文騰出應有的地盤,釋放語文的自由空間。上好語文課,不外乎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字、詞、句、段、篇;另一個是聽、說、讀、寫。在這其中,我們?nèi)菀缀鲆暤挠袃牲c:第一點是字、詞的訓練,尤其是高年級的教學。字、詞是語文課的根基,如果沒有字、詞,哪來的語文。對字、詞的處理要細,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比如可以講一講字、詞的來源,幫助學生識記。理解詞語一定要聯(lián)系語境,讓學生人情入境去想象。第二點是容易忽視寫的訓練。寫的訓練不只是作文課的事情,在語文課上小到一個造句,大到寫一段話,及至一篇文都應該認真指導。語文課上解決好了這兩個問題,就能為上出“語文味”奠定了基礎。
二、關于“訓練”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你有什么閱讀感受”,“還有什么要說的嗎”。師生就是在這樣的對話中。甚至是遠離文本的對話中結(jié)束有限的40分鐘。這樣,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雙基”訓練退出了課堂,被冠冕堂皇地以提升學生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借口所代替。
訓練應該退出課堂教學嗎?語文教學可以不要訓練嗎?這些疑問可以從《語文課程標準》中找到答案:“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币虼?,語文教學還是扎扎實實的訓練課。訓練要到位而且要有深度,要有語言文字的訓練,讀的訓練,寫的訓練,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要有思想感情的升華。當然,一節(jié)課不能面面俱到,應該有所側(cè)重。但是一個單元的教學完成之后,教師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做了哪幾方面的訓練。不要一提及訓練,給教師就戴上“走老路”的帽子,關鍵要看怎樣訓練,是以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冷漠人文關懷為代價的訓練。還是夯實雙基的策略性知識的訓練,特級教師賈志敏執(zhí)教的《驚弓之鳥》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示。
賈老師確立《驚弓之鳥》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人物語言的表達方式”。賈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知道故事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開展之后,賈老師先板書人物對話的四種形式(“提示語”在前、中、后、無)——引導學生加標點——在文中找出作者分別用了哪種方式——引導學生反復讀句子、換說法——讓學生明白事理——以“魏王聽了更贏的話后會怎么說”為話題想象說話(要求用不同的說話形式)。這種立足教材,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雙基訓練真正實現(xiàn)了理解、表達、交際訓練的一體化,并帶來了明顯的綜合效果。
三、關于“體驗”
“情感體驗”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途徑。對文本的情感體驗需要讀者在原有的情感基礎上,通過“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產(chǎn)生新的情感。體驗情感是閱讀主體自我心智活動過程。是以原有的情感經(jīng)驗為基礎重新自我建構、產(chǎn)生情感反應的過程。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其自身規(guī)律,不能一蹴而就。有人形象地比喻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好比釀酒,要有一個慢慢發(fā)酵、漫長窖藏的過程,并且歷久彌香。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是教師無法替代的。正緣于此,反復朗讀就是為了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中去感悟、去體驗、去質(zhì)疑、去爭辯,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那種自讀自悟,心領神會,豁然開朗,猛然頓悟。產(chǎn)生不同角度、多層面的獨特體驗,永遠是閱讀教學中妙不可言的理想境界。
曾經(jīng)聽過一位教師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這是其中的片段——
師:同學們,讀完課文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恨!
師:(板書:恨)你“恨”的緣由是什么?
(學生讀課文相關段落。)
師:(根據(jù)課文描寫點撥)拿——能拿走的統(tǒng)統(tǒng)拿走;拉——拿不動的用車拉;毀——拉不動的就毀掉,一個比一個可恨;燒——最后還要放火燒,企圖掩蓋罪行,這就更可恨了。(此時已是群情激憤。)
師:假如圓明園還完好保存著,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高興、驕傲、自豪、興奮……
師:那就帶著這種心情讀讀課文的前面幾節(jié)。
(學生朗讀課文,仿佛走進富麗堂皇的圓明園。)
師:只可惜,這樣的人間美景卻遭受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和毀滅,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的后面幾節(jié),你又會有什么感受?
(此時。學生已置身于文本描寫的情境和作者表達情感氛圍中。)
學生閱讀的文本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更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只有挖掘課文內(nèi)涵,把文本的情感點化出來,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與學生一起感受蘊涵在課文中的情感,并把這種情感體驗展示在語文課堂中,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體驗帶來的愉悅。
四、關于“生成”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diào)預設,多數(shù)教師按照預設的教案照本宣科,使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誠然,教學是有計劃的活動,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是,新課堂應當是開放性的,包括學習目標的開放、學習內(nèi)容的開放、學習方式的開放,師生在開放的交往互動中進行建構和生成,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開放的意識,教學設計要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是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課堂教學是千變?nèi)f化的,即使教師在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也不一定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當教師遇到“節(jié)外生枝”的情況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調(diào)整預設。積極給予引導,營造良好的生成環(huán)境。這樣,才能生成課堂的精彩。
如?!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教學片段——
師:看了電影片段后。你想對邱少云說些什么?
生:邱少云,你真是好樣的!
生:邱少云,你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戰(zhàn)士!
生:邱少云,你的痛苦讓我看到了你那鋼鐵般的意志!
生:邱少云,你真的沒有必要這樣硬撐著,你完全可以跳進旁邊的水溝里!
(課堂上一片嘩然,無論是臺上
的學生還是臺下的聽課者都紛紛議論起來)
師:(聲音緩慢而低沉)這位同學,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嗎?
生:是。
師:我理解你的心情。將心比心,誰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著?但是,此時此刻,面對殘酷的戰(zhàn)斗形勢,面對自己的危險處境,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內(nèi)心深處一定有另一種聲音悄然響起。請大家用心地聽一聽,你一定還能聽到另一種更強烈、更堅定的聲音在告訴邱少云——
生:邱少云,你可不能動啊!戰(zhàn)友們在望著你,朝鮮人民在望著你,祖國人民在望著你啊!
生:邱少云,你一定知道,如果你跳進水溝,將會出現(xiàn)怎樣嚴重的后果。你身后的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都將遭受重大的損失,這次作戰(zhàn)計劃就會全部落空!
生:邱少云,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你一定要堅持住!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生:邱少云啊,邱少云!你不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鋼鐵戰(zhàn)士嗎?烈火可以燒毀你的身體,但永遠燒不毀你那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精神。你將在烈火中永生!
(臺下一片掌聲。)
這是特級教師王崧舟在上《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時的教學片段。時下,語文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層出不窮,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資源,其中不少生成性教學資源屬于“偏離型”:可能偏離了教學目標,可能背離了價值取向,可能脫離了學生生活,可能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這就需要教師慧眼識金、果斷取舍,讓有所偏差的生成,峰回路轉(zhuǎn)。在本案例中,當一位學生出人意料地發(fā)出“邱少云,你真的沒有必要這樣硬撐著,你完全可以跳進旁邊的水溝里”這樣的“另類之音”時,我們完全能想象出當時的課堂會是怎樣的一種情狀。然而,王老師卻沒有當頭棒喝、一語否決,也沒有棄之一邊,不聞不問,而是及時捕捉這一稍縱即逝的生成,以一句“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嗎”主動接住學生拋來的“球”。然后打破預設。巧妙地旁敲側(cè)擊:“請大家用心地聽一聽,你一定還能聽到另一種更強烈、更堅定的聲音在告訴邱少云——”由此,我們聽到了一句句極富個性、極具靈性的對話,看到了一次次深思頓醒、情思涌動的交鋒,課堂也因此進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呈現(xiàn)出一派色彩繽紛的喜人景象。
當然,處理“動態(tài)生成”的方法還可以總結(jié)為這樣幾點:一是巧妙緩解。課堂上的各種生成,既需要老師從自己的知識積累中尋找答案,又要快速反應,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一定能清晰解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然后恰當歸納做出判斷。二是教師當即解答。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能夠解決的,可以當即解答??上缺頁P提問的學生,這樣會給自己贏得思考時間,邊想邊解答學生的問題。三是師生互動,共同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語文課程資源,教師應當及時把握,善于利用,努力開發(f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四是實事求是。當學生提出超越教師預設和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教師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坦率地承認自己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或經(jīng)驗,待查資料后再告訴學生。
五、關于“對話”
現(xiàn)今,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已成為熱門話題。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實踐著與學生進行對話的活動。這有助于打破教師的“一言堂”,賦予了學生言說權,給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教師和學生都以活動主體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學的“之間”領域(即主體性領域),在這里,雙方精神相遇,在經(jīng)驗共享中創(chuàng)生著教學的意義,提升著生命的價值,享受著詩意的人生。但是,理性地審視對話教學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對話教學存在著種種形而上學的似是而非的理解。那么,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到底應該指向什么呢?對話應指向知識。指向語言,指向主要問題,指向情感。指向?qū)徝?。指向價值觀等。例如,《牛郎織女》(蘇教版5年級上冊)教學片段——
師:對課文中描寫的人物,你有什么看法,請說一說。
生1:我認為不能說王母娘娘是霸道、專權的,她帶走織女正是她遵守規(guī)則的表現(xiàn)。
師:(稍一沉思,把“球”又拋給了學生)針對剛才這個同學的看法,其他同學有什么不同的建議,大家分小組討論一下。
生2:王母娘娘是封建道德的守護者,這種是非不分的規(guī)定我們當然要反抗。
生3:如果我們把王母娘娘當作褒揚的對象,那么今天我們豈不是還要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封建社會。
生4:我國的婚姻法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中國公民有婚姻自主的權利。王母娘娘的做法嚴重違反了法律。
這一段對話,實際上就是指向了價值觀。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和諧聲音——“她帶走織女正是她遵守規(guī)則的表現(xiàn)”,乍一聽,好像有那么幾分道理。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然而。教師沒有包辦代替,更沒有含糊留白,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對話,大家傾情討論,各抒己見?!般U華洗盡見真淳”,學生在思辨中明白了:王母娘娘只是封建道德的守護者,與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應該唾棄。這一做法體現(xiàn)了對智力的引領和潛能的開掘,樹立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問題在對話中不但得到詮釋,也使生成的不和諧的聲音變成了探究新知的天籟之音!
責任編輯:徐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