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明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和課堂的真正主人。但在具體實施中,一些教師把教學的舞臺全部交給學生,而自己由過去教學的“中心”走到教學的“邊緣”,甚至完全退出舞臺當“觀眾”。結果“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形式變成了一種“放任自流”。
新課程要求淡化教師的主體性,尊重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不要教師。誠然,過去教師獨霸課堂是不對,但教師也不能一下子全線退出,在實際教學中絕不能袖手旁觀,成為局外人。相反,教師要扮演極為重要的多重角色。他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者、程序的設計者、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生學習活動的激勵者和評價者,始終和學生“共呼吸”,同時,還要俯下身子融入學生中,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彼此分享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xiàn)師生平等對話,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新的體育課堂教學必須遵循適度“放”與“收”的原則,達到導與講、教與練的有機統(tǒng)一,使課堂結構趨于合理,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種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胺拧币馕吨寣W生能自己學練的盡量自學;意味著讓學生在嘗試中有個性地自行摸索學習方法;意味著讓學生在摸索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胺拧睉撟駨囊韵略瓌t。
1 要放之有“綱”
“放”指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放。一方面在學習目標和思維方式、練習方法上加強指導;另一方面是對學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確引導。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掌握、學懂的地方要放;學生自練有一定的困難,但通過集體、小組合作練習能達到教學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識、技術技能或某一問題,經教師點撥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鞏固時要放;對某一問題,學生求同多,求異少,學得過死時,教師點撥后要放;為了調節(jié)學生情緒,培養(yǎng)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戲教材、準備操教材、復習教材等,就可以給學生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現(xiàn)并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教師不要過分限制學生的行動。這樣,教師放手讓學生在自練過程中去思考、分析、質疑解難,并通過一個個具體步驟和層次,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走進未曾到達過的知識境界,實現(xiàn)整個體育課堂教學的目的,達到教學目標。
2 要放之有“情”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追求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內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在獲取新知識、技術技能過程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學習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體育教學實踐證明,興趣能有效地引發(fā)學生處于活躍、興奮狀態(tài),強化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當時情況或教材內容,不斷設計、變換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之積極地探究未知的知識、技術技能,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3 要放之有“法”
教師在研究體育教學方法,不斷改進體育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變學生“學會”為“會學”,授學生以“法”,從而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技術技能的道路上腳踏實地,練有所得,學有所獲;切忌滿天撒網(wǎng),無頭無序,縱不能拉,橫不能收。比如,教師在給學生糾正錯誤動作時,總是先看正確動作,再把正誤二者加以比較,然而讓學生自己通過對比,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練。這樣做,要比教師直接把問題的答案交給學生要好得多,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思維起著主動作用,學生真正理解了,掌握問題將更準確、扎實。同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可以獨立地學習有關新的知識,對知識運用起來就會“準、快、活”。
新的體育課堂教學的“放”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有“綱”是根本,有“情”是關鍵,有“法”是保證,要把3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新課程體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不能不分場合地肯定學生個性的極度張揚;教學中不能有章不循,有綱不依,一味迎合學生的興趣;不能放棄對學生意志的培養(yǎng);更不能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不作全面的分析,簡單地以學生喜歡不喜歡、主動不主動,來肯定或否定一堂課,認為這就是新課程的學習形式。要嚴格課堂紀律,“放”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收”。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林南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