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黃 艾 廖森林
1 前言
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于行為習慣及其培養(yǎng)的思想非常豐富。目前小學生習慣培養(yǎng)的意義、基本思想、相關策略也有許多成果,但關于學習習慣的專門研究較少,尤其是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含義、培養(yǎng)的策略和具體方法,還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各種見解并存且不一致,教育實踐工作者在教育策略的具體運用方面缺乏有效指導。導致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工作經常出現諸如無從下手、雜亂無序、各自為政、目標不清、缺乏系統、高耗低效等問題,現狀不盡如人意。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又說:“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币虼?筆者認為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有側重地進行重點突破,是比較可行的。針對上述情況,在繁雜的學習習慣中,著力研究處于核心地位的部分,對其的界定、篩選和實際應用研究將對提高教育效能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2 小學生的核心學習習慣
2.1 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界定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基于經驗而導致行為或行為潛能發(fā)生相對一致的變化過程[1]。習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在《漢語大詞典普及版》里習慣指逐漸養(yǎng)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梢妼W習和習慣這兩個概念都與行為緊密相關。那么學習習慣則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漸自動化了的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按水平分:動作性學習習慣,即自動化了的身體反應和行為動作,如書寫中保持良好坐姿;智慧性學習習慣,即自動化了的思維、情感反應和心理傾向,如計劃、反思、質疑等。
在各種學習習慣中那些具有核心性特征的學習習慣,可以稱其為核心學習習慣。核心性的特征有3個,即決定性、遷移性和多功能性。決定性是指該習慣能夠決定眾多學習習慣的整體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對其他習慣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和聯系。它對小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更具積極效應和持續(xù)動力。遷移性是指該學習習慣可以應用于不同的學習情境。多功能性是指該習慣可以作用于多種層次的學習目標,幫助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應對不同差異的學習任務。核心學習習慣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具有這部分核心學習習慣,并使其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性質,能夠持續(xù)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發(fā)展。
2.2 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篩選和確立核心學習習慣的確立依據,筆者認為,尤其要重視到現今課程改革的有關政策和綱領。因為這是我國依據當前教育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zhàn)提出的重大決策,集中明確地體現了現今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發(fā)展方向。
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篩選標準,應符合學習習慣的概念和核心性的2個特征。只有具有這3個特征的學習習慣才可以被稱作核心學習習慣。
以此為主要思考方向,結合其他相關理論、教育經驗闡述、一線教師實踐方面的參考以及調查篩選,筆者認為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目前可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主動參與、獨立思考、互動交流、學以致用、總結反思。
2.3 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主動參與可以說是學習中的決定性內因和關鍵性動力,具體表現:對學習的意義有較充分的認識和重視;將自己作為學習的必須承擔者和主體;有為學習付出精力和時間等代價的精神;有較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樂于參與學習活動;自覺自愿地完成學習必要的工作任務。
獨立思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相關概念,是指鄧小平倡導的與解放思想并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主張。具體表現:不完全以旁人的思想觀念進行思考;不照搬別人現成的模式;不囿于條條框框、本本、習慣勢力或傳統;從變化著的實際出發(fā)去思考和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互動交流的學習習慣有著悠久的思想淵源,《禮記?學記》早已認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本唧w表現:樂于和他人在學習上互動交流;可以與別人相互交換意見;客觀對待不符合自己思想觀念的事物,不輕易否定或排斥。
學以致用的觀點出自于《二程全集》,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相符合。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具體表現:了解實踐對學習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勤于動手、親身實踐;具有將學到的東西運用于實踐的自覺意識。
總結反思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學習習慣。前文已知學習基于經驗、基于實踐,沒有經驗和實踐的總結反思,就沒有對學習過程中得與失、成與敗的疑問和思考。王安石在《書洪范傳后》中說:“問之不切,則聽之不專;其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笨偨Y反思無疑對提高鞏固學習效能具有很大作用。大致表現:階段性回顧和檢驗(言語表述、適時評價等不同方式)自己的學習成果;對所學習的內容時常復習鞏固;及時正確地對學習中的錯誤或收獲作出反應。
3 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
以下提出方向性、原則性的思考,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規(guī)則需要根據具體的教育對象等實際情況做出設計。
3.1 創(chuàng)設尊重和發(fā)展小學生學習需要的活動(培養(yǎng)核心學習習慣的平臺) 價值論認為:有需要才有價值。而教育的價值就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沒有什么比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需要這樣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了。兒童天生就有學習求知的欲望和需要,這源于對自己所在世界的無知和好奇,那么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這種需要,就成為培養(yǎng)核心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
人的很多需要特別是精神需要是與社會活動緊密聯系的,人們通過社會活動滿足自己的需要并在活動中產生新的需要。學習習慣脫離不了學習活動,活動的創(chuàng)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努力強化和滿足小學生的合理需要,即在滿足社會對教育的公共要求的同時,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需要;2)在保障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更多的活動能促使小學生的學習需要更迅捷全面地發(fā)展;3)尊重和保護小學生在活動中的權利和主體地位,小學生在生活上可以得到成人的適當照顧,但學習應該是他們自己的事,要盡早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4)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
3.2 形成利于習慣養(yǎng)成的團體力量(培養(yǎng)核心學習習慣的影響力)小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團體,“團體規(guī)定的習慣力量常常在無形中造成一種壓力,影響同一團體成員的態(tài)度”[2]。團體的標準、態(tài)度和立場可看作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強大影響力。
1)少先隊工作引導團體力量。大隊部是學生教育活動的前沿陣地,少先隊工作是學生教育工作的主要部分。充分利用少先隊的工作優(yōu)勢,圍繞核心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開展方向正確、主題鮮明、組織嚴謹、運作持續(xù)、實施到位的少先隊活動,必然能極大影響團體的態(tài)度,從而引導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榜樣提升團體力量。所有成功人士、杰出人物都有良好的習慣。所有素質優(yōu)良、成績出色的小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值得信任和令人敬佩的榜樣,提倡和獎賞好的習慣,反對和鄙視不良習慣,形成必要的來自團體的壓力,能夠提升團體力量在核心學習習慣培養(yǎng)中的作用。
3.3 引領小學生重復練習(培養(yǎng)核心學習習慣的時間)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們的行為。
實踐證明,改變習慣是一個不舒服的過程,但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不斷地重復。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者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其實21天也好,90天也罷,都不會是最終精確的時間,重要的是要用足夠的時間去做有意的練習和簡單的重復。具體到某一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結合具體的學習要求或任務來重復練習。例如主動參與方面,可以規(guī)定學生每天最少要有2次舉手參與發(fā)言、板演或其他形式的學習活動;遵守規(guī)則方面可以讓學生每天反復討論或學習某一紀律規(guī)則。需要注意的是,重復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最好是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仍以遵守規(guī)則為例,可以開展紀律班長競選,當天規(guī)則監(jiān)督員5句話演講,某一條規(guī)則的書法、朗誦比賽等。
3.4 營造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核心學習習慣的內在動力)怎樣是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弗洛伊德在《詳論心理功能的兩個原則》中提出,本能需要的即時滿足給人帶來快樂,不滿足則會帶來緊張、不安甚至痛苦,而人都具有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本性。但除了自我感受以外,還必須考慮社會適應性,強調個人與社會的整合??鞓吩瓌t與現實原則是衡量心理健康的2個基本原則,犧牲任何一方都是不健康的[3]。據有關部門在2004年的一個統計,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 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專家們呼吁,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心理狀態(tài)的健康與否無疑會成為妨礙核心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因素。
多年教學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體會:開學初的2個月是小學生學習狀態(tài)最好的時候,之后就開始渙散不佳。大概這是因為經過假期的休整和調節(jié),在新學期的新的開始,小學生為此具有新的期望、新的熱情,由此投入積極的心態(tài)。而卻常常忽視心態(tài)問題,不自知地將其破壞??梢娫谂囵B(yǎng)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不應成為阻力,而應成為內在的動力。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是件困難的事,需要學生對此充滿熱情、不畏困難、擁有自信。這就使得積極心態(tài)的投入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生核心學習習慣的研究和實踐不是單方面孤立的工作,也不是短期有所成效的工作,還需考慮到與其他學生規(guī)范的協調、與其他相關輔助性習慣的配合、學生共性和個性的研究、培養(yǎng)的關鍵期和學生年級段的差異等問題。這將會是當前小學生學習習慣研究和培養(yǎng)實施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王甦,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61
[2]章志光.心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84
[3]張玲,等.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7
(作者單位:武漢市漢陽區(qū)翠微路小學)